太湖县刘畈乡九田村调研报告
安庆市总工会下派驻九田村第一书记 李晓庆
2014年12月28日
根据市委组织部和市扶贫办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我被选派到太湖县刘畈乡九田村担任第一书记兼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10月30日驻村任职以后,按照市委要求,认真对村情概况、组织建设情况、经济发展情况、社会事业情况等进行了深入地调查研究。其间,通过与村”两委”班子座谈、实地察看村情、听取群众意见、走访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等形式,围绕新农村建设、村集体经济发展与村民增收、社会稳定、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深入开展调研活动,基本掌握了九田村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现状。现将此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村情
刘畈乡九田村座落于太湖县西北边陲,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平均海拔1000多米,S211省道贯穿全境。2006年由赵林、郑畈、兰家、九田四村合并而成,全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山场面积8400亩、田地840亩、茶园100亩,全村33个村民组、741余户(其中贫困户260户,852人;低保户49户,190人;五保户35户,37人),村内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种植业主要以水稻为主,养殖业主要以养牛、猪为主要副业,没有1家工业企业,村集体企业没有。
二、组织建设情况
九田村共有党员110人,发展对象为3人。村党总支下设4个支部。刘畈乡副乡长陆小说作为包村乡干指导帮带九田村。目前,村“两委”建立了学习、工作、政务公开等一系列制度,人员分工明确,重大问题能集体研究讨论,班子内部非常团结,关系融洽,能够保证村里工作的正常开展。班子成员是各村民小组的致富能人,能吃苦耐劳,作风正派、务实,在群众中具有较高的威信。
党总支部委员会情况:书记:胡晗;委员余中诚、余小平、余盛炎、刘明邦;平均年龄45岁;文化程度2个高中,2个初中。
村民委员会情况:主任:詹金群;委员:余盛炎、余小平;平均年龄48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上。
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经济发展情况:村内经济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以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水稻、芝麻、油菜、棉花,山芋、玉米等农作物,大部分村民选择外出务工增加收入。村集体企业没有,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
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村里有一所幼儿园,现有82名小朋友在校,有小学一所,2014年7月搬迁至原九田中学校址办学,设有一年级至四年级各一个班,五年级两个班,现共有242名学生。初高中教育需到刘畈乡中学、牛镇中学就读。目前义务教育适龄青少年入学率100%,没有辍学现象,均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高中学历在适龄青少年中超过70%。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村内设有村级卫生室一个,3间平房,面积约60平方米,配备床位2张,医生1人以及一些基本的医疗救护设施和药品。
社会保障发展情况: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3012人,参合率100%;参加农村养老保险达90%以上,全村60岁以上老人276人,均享受养老金。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一是道路状况。目前全村主要通组道路还有3条,共约2公里路段没修建水泥路,下一步,将依托移民项目逐步解决。二是人畜饮水状况。村民饮水主要依靠附近横山水库水源,目前九田街周围60%村民已接入自来水。但是由于水库供水能力有限,自来水时有时无,本村人畜饮水问题将是下一步重点解决的问题;三是通讯设施情况。全村33个组均通电、通电话、有手机信号网络覆盖,约三分之二的农户安装有卫星电视接收设备,但遇雷雨大风天气时常伴有短时间的停电和手机、电视信号中断现象。
精神文明建设情况:村容村貌、群众精神面貌、卫生面貌较好,遍地猪牛粪的不卫生状况和群众砍树烧火的习俗在该村得到了较好的控制。殡葬改革以来火化率为100%,入公墓率达到100%,但村民的文明程度和民主意识、法制观念还有待于加强。目前我村没有上访户。
四、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近几年来,九田村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村人民齐心协力,加快发展,群众的生产生活有了较大的变化。但由于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有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村人民群众生活距新农村建设要求还有差距,生产生活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群众思想认识还有偏差:少数村组群众的主体意识还不够强,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如在九田街的改扩建等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在筹资建设上,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美好乡村建设规划比较滞后:由于村建设规划人才短缺,指导不到位,没有资金来源,各村组大都缺乏统一规划,房屋布局零乱,人畜混居,露天厕所、废弃水坑(塘)仍然较普遍,整治工作难度大,乡村美化、主干道规范管理等工作目前也还存在许多问题。
收入渠道单一。村民主要靠种田、养殖和外出务工维持生活,但由于粗放养殖和粗放种植,经济效益不明显。外出务工:全村共有劳动力约为 1300人,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但大多数群众文化水平低,掌握技能少,且缺乏组织性,外出就业途径少,门路窄,收入水平不高。种植业:长期以来都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辅以种植红薯、油菜、玉米等经济作物,产业结构单一,产量低,农民群众增收困难。养殖业:养殖业主要以养牛、猪为主,家禽为辅,但大户少、采用传统模式,没有形成规模养殖,成本高,利润率不高。
基层组织建设有待于加强。党员队伍老化严重。由于优秀青年外出务工比较多,党员吸收工作难度大,现有党员老龄化严重。据初步统计,全村党员共110 名,50 岁以上老党员有65名,30岁以下的党员12名。
五、发展建议及对策
加强村支两委队伍建设。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建章立制,制度上墙,使大家明确职责,事事有人干,杜绝推诿拖拉。组织大家到附近先进示范村参观学习,使大家开阔眼界,更新观念、增长知识、提高我们的工作能力。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由于我村党员年龄机构整体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加之部分党员出外务工,使教育管理工作难度更大,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为此,拟开展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村党建工作。不断提高村党组织的战斗力,通过学习党的政策方针,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大局意识,讲团结,使村党组织具有更强的战斗堡垒作用。二是党员队伍建设。2015年将上两次党课,开组织生活会,强化“六大载体”,发展新党员。三是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及时更新流动党员的台账,掌握了解党员情况,根据实际建立健全流动党组织,使党员到那里,党员作用发挥到那里。
加强发展村经济及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我村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群众思想观念所限,到目前为止,养殖业和种植业发展规模还不是很大。2015年,拟结合我村实际,加大土地产权确认工作,鼓励农民依法合理流转土地,使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利用选派干部项目引导,增加村集体、农户的收入。争取项目资金,筹措不足部分,进行村内道路整改,水沟清理,路灯照明,方便群众出行。整治村庄环境卫生,选点修建垃圾池、公厕,统一焚烧无害化处理。逐步实现户户通水,落实群众安全饮用水工程,改善群众生活质量。
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进行村民文化活动广场建设,开辟村精神文明活动室和健身活动场地,开展农民的法制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举办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身体素质,远离不良风气,促进乡风文明。以化解社会矛盾为主线,加强法制教育,切实维护农村稳定。
积极引进项目,加强水利农田建设。积极与各级水利和农业、财政部门联系,争取项目资金,积极与财政和水利部门协调沟通,力争完成实施九田村剩下部分水利改造、自来水工程和部分道路硬化工作。
洪河村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从10月31日到年底近两个月的时间,集中走访了20多个村民小组,零距离接触洪河村村民,通过向现任村干部深入细致的交流请教,通过与老村干、老党员、村民代表、低保户、五保户、养殖、种植大户交谈,使我对村情有了较深的了解较全面的认识,
一、贫困村基本概况
洪河村位于太湖县西南,与宿松县相邻,是刘畈乡七个行政村面积最大的一个行政村,距离县城54公里,2005年由金龙村和洪河村两村合并而成。有39个村民小组746户,总人口2780余人,处于贫困线下的有276户853人,占总人口30%。绝对贫困人口214人,(其中低保户175人,五保户39人,)占总人口7.7%,
二、主要优势
1、环境优美,空气新鲜,森林覆盖率高,面积大,山场多,林木多,适合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水果以及其他经济作物,品质上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发展养殖业前提巨大,广袤的山场能提供丰富的野草。
2、常年溪水淙淙,水质清亮,富含矿物质。
3、民风淳朴,村民勤劳善良。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全村交通、饮水、用电、住房等基础设施仍然相当落后。一是交通难。39个自然村中,无村村通公路的有19个。村民出行、小孩上学,非常不便,而且山高坡陡,道路狭窄,坑坑洼洼,乱石嶙峋,十分危险。许多年纪大点的老人一年到头很少到乡镇或者城里去一趟,在柴家山、茅坪组调研时,村民都期望说:只有一个要求,就是把路修通。“交通难”导致运输成本高,农副产品流通难,农产品收购价格低,竞争力下降,又影响村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增收困难。二是村民居住十分分散,点多面广,大多是两家三家一起,改善交通面临非常大的压力。三是饮水难。据统计,全村746户2780人绝大部分饮水难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大多数群众还没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所谓的“自来水”主要是村民在半山腰有水源处挖个大坑,坑里放些碎石头和沙子过滤,再用水管接到家里使用,水质卫生安全得不到保证;遇到天旱时,人兽饮水都发生困难。四是人居环境条件差,特别是未经过规模整治的村民小组村容村貌乱、脏,住房和猪圈、牛圈相隔很近,村里臭气弥漫。大部分五保户、部分低保户仍然住的是土砖屋,几乎没有抗震能力。五是村里劳动力空心化,绝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妇女、儿童以及体力智力有缺陷的人,这些人脱贫致富的能力有限。
(二)村可耕土地面积严重不足,防涝抗旱能力比较差,缺粮问题比较突出,部分农户买粮吃。全村山多田少,2800来人口,只有农田1200亩,人均三分多点,水利设施落后,大部分依靠小山塘等灌溉,山区水利工程投入逐年减少,仅有的水利设施无资金维修,不能正常运转或带病运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因此水田大部分属中低产田,甚至是望天田,况且田亩很小,多在山脚下,受地形的影响,渗水多,日照短,产量很低。
(三)贫困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低,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村里贫困人口接受新科的能力差,意愿不强;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落后,因为运输成本高,生活资料来源不便且贵,大部分家庭还是土灶,柴火做饭;村民发展扩大生产、开拓市场的能力相当弱。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抗风险能力弱;由于思想观念落后,市场意识较弱,年轻人少,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致富的劲头,许多人温饱即安。有的村民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了。村里没有文体娱乐场所,群众文化生活贫乏、枯燥。
(四)乡村卫生设施及设备配置欠缺,疾病防控能力差,看病就医难。全村只有一个村级卫生所,由于资金缺乏,设备简陋,药品不足,来看病的人不多,村民小病扛着,因病致贫的现象时有发生。
(五)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技术落后,科学技术普及率低。全村主要以种植水稻、红薯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竹笋,茶叶茶油树没有形成规模,虽然有一个稍具规模的小黄牛养殖合作社,但扩大规模比较难,发展农民入社养殖没有什么进展。一是因为一个人小规模养殖三五头比较辛苦,二是赚钱不多,利润不高,吸引力不大。
四、导致贫困村贫困落后的原因分析
(一)自然因素。由于我村处于大别山区,地处偏僻,距离城区远,人多地少,缺水、行路难,生产和生活条件差。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农副产品运输通道不畅,运输艰难,运费较贵,影响了群众开发农副产品生产的积极性,以致难以脱贫。如有村干曾经养过土鸡,由于运输贵,交通不便,保持货源持续小量供应困难,不能适应农贸市场每天供应十几只活鸡的要求,结果以至亏损。
(二)历史因素。一是贫困家庭人口年龄较大,户主50多岁到60岁的多,都是五六十年代出生,从小家庭经济差,缺吃少穿,更谈不上上学,文化层次低,文化素质低,兼受计划经济思想、体制的束缚较深,加之后天自学能力不足,交通不便,外出较少,所以受外面世界的影响也少,缺乏以市场经济意识,开拓市场和开发资源的能力不足,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自身的脱贫致富。
(三)自身原因。文化教育落后,人口素质还偏低;对新思想、新观念、新科技、新事物、新产业的认识和接受慢,是造成贫困的内在原因。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的层次和科技普及率低,作为农村主要劳动力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只是过年才回家团聚一次,对家乡经济建设的影响带动小;不少青壮年举家迁出乡村,到城市买房,更加剧了人才的荒漠化。
(四)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尚未形成覆盖农民稳定收入的主导产业。新培育的特色产业因缺乏资金扶持,未形成生产规模,农村经济收入主要靠零星种养和外出务工。
五、解决我村贫困现状的对策及建议
(一)呼吁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帮扶单位,要加深对农村的感情,加深对农民的感情,增强对扶贫工作的认识,加大对贫困山区转移支付的力度。贫困村的脱贫,即是贫困村自身的迫切愿望和需要,也是各级政府、各部门特别是帮扶单位的一项政治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贫困地区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就是对国家的贡献、对社会的贡献,也是城市人今后美丽的养老基地。中部地区特别是大别山区,森林覆盖率高,水土保持得好,氧气贡献率高,这些即是无形的贡献,也是有形的贡献,即是对地球的贡献,更是对我们国家和全国人民的贡献,贫困地区人民的这些贡献即意味着自己的奉献。在如今工业过度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保形势日益严峻,雾霾等恶劣环境事件频频出现的今天,帮助贫困山村保持好维护好未受污染的水土空气,继续保持增加森林覆盖率,帮助贫困村脱贫致富,帮助农民走绿色发展之路,走产业发展之路,让贫困地区农民过上温饱到小康有尊严的生活,即是对贫困村的帮扶,对农民兄弟的帮扶,也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以村级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基础设施落后仍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主要因素,今后要想方设法在公路、农田基本建设、村村通广播电视、环境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改善贫困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切实解决“行路难、饮水难”问题。多组织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活动,免费为贫困群众传授科技知识,加大对贫困人口对口技术的支持培训力度,要走出去学技术,开眼界。要集中物力财力,一个村一个村推进,不能撒胡椒面。
(三)加大易地移民搬迁,兴建中心村;加大自然村的整治扩建,形成300-400人口的自然村落。我村交通设施落后,出行不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村民居住分散,39个自然村,746户,分布在21平方公里的山区,村民居住比较分散,有的偏远处,只有几户人家,修通一条村级公路,要花费上百万元,资金产生的效率低,同样建一个居住300多人的中心村,基本的整治配套设施,也只有几百万元。特别是整治扩建自然村,既能迁移零星偏散村民于一处,满足村民向往集中居住的愿望,解决偏远村民孤单寂寞老病无人关心看护问题,又能集中提供公共服务产品和配套设施,形成设施齐备,优美环境,整洁有序,文明和睦,红红火火的乡村新气象。
(四)因地制宜推进产业扶贫,加强扶持引导补贴力度,千方百计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和创收能力。我村山区面积大,山场多,要充分 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和因素,大力发展适合本地特色的规模产业。一是发展壮大小黄牛养殖基地。小黄牛养殖在我村已有六七年的历史,农民对它的风险收益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且积累了一定的养殖经验和技术,公司加农户的合作形式日趋成熟。二是争取上级财政补助资金,根据普惠制和特惠制的原则,加大对养殖农户牛圈建设、黄牛保险、养殖数量的补贴力度,形成“输血”和“造血”并重,最后达到自主“造血”,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使产业扶贫经济蓬勃发展,从而达到脱贫和减少返贫率的目的。三是引进优良培育黄牛品种。增加母牛养殖数量,为本地农户提供牛犊,从而减少农户各自外出买牛的费用和成本。四是大力发展黄牛养殖附属产业,引导农民充分利用牛粪种植绿色有机蔬菜、优质品种稻谷,达到改良土壤,减少污染。五是引进民营资金,加强山场流转,种植毛竹等经济作物,绿化荒山,使农民获得山场租金收益。六是利用山区无污染环境,种植优质茶叶,寻找战略合作方,注册培育自身品牌。
安庆市粮食局选派干部 周立志
2014年12月
北中镇沙河村农业产业化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农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的必要措施。沙河村共1803人,10个村民组,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全村总面积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25亩,山场面积6663亩,山多田少。全村社会贫困建档人口650人,其中:五保26人、低保124人,持有残疾证的有78人,为从根本上解决山区村发展难的现状,我通过近两个月的走访调查与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沙河村农业发展现状
(一)优势主导产业趋于明显。沙河茶叶在全县优质茶种植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为茶叶产业的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发展的吴义刚养殖大户的土鸡养殖,这些产业都体现了企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特征,初步形成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模式。
(二)农业生产标准化逐年提高。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特色、无公害和绿色为主的农产品生产要求,正认真组织上报沙河茶叶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在来年将可使北中地区近5000亩土地认证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同时,将进一步争取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农产品论证步伐。让沙河适应新的农产品生产制度。
二、沙河村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瓶颈”问题
沙河村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当中,老的单一农户零散种植方式已然不合时宜,每一个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种植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土地,而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要是就是土地的高度集中,首当其冲的土地流转问题也成为阻碍高桥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对此问题,特别表现在三点:
1、群众意识淡薄,对土地流转的目的、意义认识不到位,认为自己是农民,没有土地我们还能做什么,更有少数人拿着是草,放开是宝,宁愿长草也不放开经营。
2、农业产业发展滞后。沙河村是山区村,山地面积远远大于可用耕地面积,近年来由于外出人口的增加和野猪数量的剧增,靠山开垦的部分农田存在荒废现象,导致部分农田失去其本身价值。
3、少数领导干部认识不到位,单方面认为土地流转是企业和农户的事,与我何干?没有充分认识到土地流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会主动的提前预见性的看待和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带动能力不强。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它的带动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的规模进程和效益,但现阶段我镇的龙头企业处于发展初期,规模小,产权及产品结构单一,吸引的外来资本和社会投入不多,规模效益低,带动能力不强,带动面窄,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当有限。
(三)轻商、轻种植户现象存在,引进办法不多,而引进后扶持及管理脱节。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应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必须扎实做好以下几点。
1、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组织领导,不仅仅是成立组织,开协调会议,而是要突出围绕发展农村生产力,整合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资源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解决好产业化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2、切实加大投入力度
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科技、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重点保证科技创新方面的资金需求,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技术含量不高的瓶颈制约。
3、采取切实措施,培育发展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原动力。用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发展,其核心是要有一批拉动能力大,辐射范围广、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因此,要着眼于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本着“高水平、大规模、专业化、外向型”的思路,按照“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主,以中小型龙头企业为辅,多元启动,群体发展”的原则,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步伐。
4、切实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工作
从提升科学意识和基本技能着眼,从营造科普环境,培养科普队伍,强化科普手段入手,以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大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生产技能。
2014年元月7日
北中镇三村村选派干部调研报告
根据省、市、县组织部门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我荣幸的被选派到北中镇三村村担任第一书记。2014年11月03日到村里报到后,结合精准扶贫,“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帮扶制度,我迅速采取走访农户、实地考察、召开村班子座谈会、民情分析会等形式,深入开展调研活动。从而进一步了解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贫困户等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三村村基本情况;
三村村位于北中镇中部,由原刘山、陈辉、和平合并而成,东与岳西交界,北与英山接壤,面积13平方公里,是我镇区内相对贫困村,从2001年开始,相继有三位选派干部到村任职,到本人为止,已是第四任,经过前几任选派干部的努力,我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完善。我村分为20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636户,总人口2536人。 其中低保68户,五保35人, 2014年换届后,村的党组织及村的行政管理组织基本健全,能够正常开展党组织活动及村务管理工作。村两委由6人组成,两委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支部书记52岁,主任54岁,文书37岁,计生主任33岁;支委委员33岁,村委委员53岁,是一个有凝聚力、战斗力的团队,在工作中,都能充分发挥自身带头作用,树立榜样。
二、经济发展状况;
近年来在县、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在前几任选派干部的努力下,三村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已实现全村通电、通电视,村民组基本通公路,目前未铺设水泥路的,仅有刘山片2.6公里,自我到村了解情况后,决定在2015年上半年,把这条路作为首个建设项目,向上级各部门争取更多资金支持,经济产业结构情况:农业方面,全村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以种植茶叶、培育茯苓为辅,目前共种植有100亩小规模茶叶林,已经基本形成规模,接下来的三年时间,打算扩大规模,让更多的农户发展特别农业化产业,形成基地模式;另外,近年山区每到冬季,茅草枯萎,杂草丛生,稍不留神的农户,总会引发森林大火,这是今年来茶余饭后少不了的话题,也是政府部门最头疼的事,每年总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我们决定在那些只剩茅草的山上与地方上的带头人合作,种植毛竹和板栗树等,这样能很好地抑制杂草生长,一举两得。养殖方面,目前有一家养猪场。初具规模,并成立了一个合作社和一个扶贫互助社,在发展自身的前提下,带动地方老百姓增加收入。农民增收情况:除正常的种植、养殖收入外,村民的主要增收渠道一是男同志有一门手艺,妇女则在本地做做零工,采摘茶叶等,并不固定,一天下来能挣个100多块钱,但都是辛苦钱;二是劳务输出,基本上每户都有一名以上劳动力外出打工,打工人数达到400人以上,占全村劳动力一半,占全村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
三、制约三村村经济发展和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与外界的交通要道并不发达,进不来,出不去;
2、山区地理条件有限,土地地块小而分散,无法使用现代农机,发展产业受限制;
3、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山多没有树、灌木丛生的荒山野岭,荒山、荒地、荒滩等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4、村民文化娱乐设施极为缺乏,全村没公共活动场所。村里无法组织各种文体活动,村民聚在一起时均是靠喝酒、打牌度闲暇时间;
5、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建议政府加强宣传培训工作,为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打下良好基础;
6、充分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库区移民、美好乡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等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北中镇三村村支部委员会
2015年01月05日
太湖县弥陀镇弥陀村村情调研报告
弥陀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沈明刚
根据省、市、县组织部门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我被选派到弥陀镇弥陀村担任村支部第一书记。11月3日到村报到后,为了尽早掌握该村在组织建设、农民思想状况和文化程度、村集体经济收入以及道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我迅速与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直接入户开展调研,实地考察,并与组干、党员、村民代表座谈、交流,从而进一步了解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等情况。
一、弥陀村基本情况
弥陀镇弥陀村地处弥陀镇政府所在地,东与居委会、安乐村相邻,南与河口村相接,西与界岭村相邻,北与白洋村相毗邻,S211省道太北公路由村内贯穿南北,弥檀路横贯东西,环库公路经我村境内。弥陀大桥由东向西,呈“十”字形状经村而过,安乐河,太平安河,弥陀河三面环绕我村,交通条件极为便利。是弥陀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弥陀镇政府及二级机构大部分单位、安徽省示范高中弥陀高中、镇一中、弥陀中心小学等皆在我村境内)。著名爱国诗人朱湘故里在我村百草林,清朝嘉庆年间文科状元赵文楷就读于黄龙庵,境内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以及弥陀寺。
弥陀村先由原虎场、长兴、弥镇、三个村合并而成,村民组15个,全村1176户,总人口3622人(不包括镇区单位及外来人口),其中农业人口3490人(其中男1863、女1627),非农人口132(其中男71、女61)人,全村育龄妇女905人,已婚育龄妇女826人,全村流出人口678人(其中流出已婚育龄妇女153人)。
全村五保人口50人,农村低保人口184人。贫困户416户,贫困人口1022人。
总面积7平方公里,可耕土地2500亩,山场面积3500亩,可养水面550亩,当家塘116口,拦水堰13度。
我村目前经济作物以水稻为主,小麦、油菜、山芋、芝麻、甘蔗、黄花菜、板栗、柑桔、茶叶、黄花梨、枇杷、葡萄等多种经济作物,目前黄花菜已经国家商标总局批准注册。村有经济合作组织3个,农民人均纯收入2520元。
二、自然村庄的分布及建设情况
村居现有自然村庄68个,因分布不均,居住凌乱,现有村庄建设用地209000平方米,人均占地面积60.18平方米,居住的自然村及不合理,为节约用地,合理规划,十分必要。
三、基层组织建设
村党总支下设党小组 6 个,共有党员131人,预备党员3人,建党对象19人,入党积极分子25人。村民代表66人。
四、基础配套设施现状
1、公共设施
(1)村部:现有村部房屋四间三层,建筑面积280平方米,不能容纳一般规模的会议。
(2)医疗室:由原各自然村医疗点、个体设立,不能适应集体医疗保健的开展,与农村初保和医保不相适应。
2、基础设施
(1)村级道路;全村需兴修村级道路1条,从叶畈圩二环路口至朱湾向阳桥的弥镇公路。需拓宽疏通村级道路三条,即黄龙公路的拓宽,同心组道路的拓宽疏通,郝屋至双河道路的连接。全村需兴修道路五公里,拓宽公路7公里。
(2)村级水利设施薄弱,由于地势低洼,大多农田排水困难,排涝闸一座,需兴修排灌沟20条,全长18公里。
(3)全村有小型水库二座,山塘78口,灌溉能力较差,需改造山塘46口,维修32口。
(4)村有变压器12台,需增加2台。
(5)村有农用电话892部
(6)村有沼气池456口。
五、 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交通不便,路状极差,存在安全隐患;
2、水利设施老化,水渠不畅,制约生产发展;
3、防灾抗灾能力差,收入少;
4、无技术,产量低;
5、缺资金,脱贫致富难;
6、没有支柱产业。
六、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在市、县、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弥陀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还有很出突出问题有待分析解决:
1、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有待提高
(1)农业经济发展缺乏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水稻种植作为带动我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效果还不是很明显,大多数水稻种植户都是小农型的分散种植,小型、分散种植模式成为了发展规模经济的瓶颈。专业化、高效化、生态化的农业经济是如今推动村级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也是未来农村发展的真正潜力所在。而我村目前的农业格局还保持着联产承包早期的模式,土地流转没有形成,与规模化、专业化、高效化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农业生产力水平仍然低下。全村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基本上没有加工能力,产业化经营尚处在萌芽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民收入低下。
(3)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无法支撑跨越发展。没有集体经济来源,村级财政情况十分窘迫,无疑直接影响到我村的发展,许多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和公用事业的进行都因为村集体无经济收入而搁浅。薄弱的集体经济无法支撑我村较大的跨越发展。
(4)经济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种植业成了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方面,全村村民以水稻种植为主,以种植小麦、油菜、山芋、芝麻等其他经济作物为辅;工业方面,只有一个小型的涵管加工厂、几家水泥砖厂。除此之外,村民的主要增收渠道是劳务输出,基本上每户都有一名以上劳动力外出打工,打工人数达到600余人。
2、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1)村级道路建设仍需加强。全村需兴修村级道路1条,从叶畈圩二环路口至朱湾向阳桥的弥镇公路。需拓宽疏通村级道路三条,即黄龙公路的拓宽,同心组道路的拓宽疏通,郝屋至双河道路的连接。全村需兴修道路五公里,拓宽公路7公里。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瓶颈。
(2)村级排水渠不通。村级排水渠建于70年代,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有的被淤成路,有的被水冲毁,阻碍抗洪排涝和农田排灌,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受到很大影响。
(3)村民、牲畜饮水得不到解决。到目前为止,有些村民组未接通自来水。人、畜用水只能靠地下水, 卫生问题堪忧。
3、继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1)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班子之间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对党员群众缺乏吸引力、感召力。努力提高发展经济引导与服务能力。
(2)基层党员管理与教育工作亟待加强。少数基层党员组织观念淡薄,党员先进性作用发挥不好,存在管理难问题。一是流动党员管理难。有的常年在外经商或打工,无法参加党组织活动,流离于党组织的管理之外。二是老龄党员管理难。有的年事已高,出于身体原因,无法参与村级议事,加之受制于文化水平限制,不愿理事,不愿议事。三是活动开展难。这里面固然有党员管理与教育制度不健全的主观因素,也有一些老党员参加积极性不高、流动党员增多的客观因素,致使出现无党员或很少党员参与的尴尬境地。四是党员带动难。大部分年轻同志均外出打工,留守家里的人员多数为年老体弱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导致一些青年参与村“两委”班子的工作缺乏热情。另外,一些党员长时间不学习,知识无更新,能力欠缺,素质不高,党性弱化。
4、加强村级精神文化建设, 提高村民整体素质
(1)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2)开拓村民视野,更新传统观念。娱乐生活单一,村民文化娱乐设施极为缺乏,没有村级公共活动场所。村里无法组织各种文体活动,村民文化娱乐生活几乎为零,村民聚在一起时均是打牌、打麻将度闲暇时间。缺乏先进文化传播的氛围。
(3)村民们对自己享有的各种政治权利缺乏认识,民主意识不强。
七、工作措拖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1)选好干部配备,拓宽选人渠道。注重从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回乡创业青年中选拔培养党员和干部。注重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文化水平、技能水平,提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
(2)加强村组织建设。党支部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全体党员会议,重点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农村政策等内容,通过组织学习、交流谈心,提高支部成员素质;同时,搞好党员的管理和科技培训,针对全村党员年龄老化,做好发展党员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后备干部工作,选出能帮农民脱贫致富的村委会班子,帮助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而为全村的发展理清思路,凝聚合力,形成动力。
针对部分村干部工作热情不高的问题可以考虑适当改善村、组干部待遇。采取灵活的方式,如根据各个村干部负责的工作的开展情况,根据个人工作业绩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提高村、组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3)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村务公开,推进民主管理,实施党务、村务、财务、信息四公开。按照《镇“三资”管理办法》的财务管理规定管理村级财务,成立村民监督委员会。同时,对村里的重大工作按照“四议两公开”要求和程序操作,制定村党支部工作制度和村委会工作制度,把村党支部工作和村务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广泛接受群众监督,积极化解村里干群之间、村民之间、村民家庭内部等矛盾,促进社会稳定。
(4)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一是深入推进先锋工程,让能人党员有舞台,使党员成为发展上的能人,把非党员发展能手培养成党员干部。二是全面深化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让无职党员有责任。三是大力推动流动党员“双向带动”,让流动党员有贡献。将“双向带动”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搞好新农村建设。四是扎实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在村里设置代理点,制度上墙,让老百姓办事实行“一站受理,无偿代办,限时办结,服务进门”。五是全面推行党员承诺制,激发党员的内在动力。六是做好经常性的发展党员工作。改变我村党员结构年龄老化、文化偏低、能力不强的问题。七是建立党内关怀机制。关心党员特别是老党员、困难党员,利用节日慰问老党员、老干部,帮助困难党员掌握技术、发家致富。
2、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1)注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争取上级财政、农业、土地、水利、交通等部门的支持,充分利用好省级专项发展资金,稳定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找准路子,以历史悠久、享誉全国的弥陀“生条”项目合作社的方式带发展,努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农民增收的重点和希望在于产业,产业兴则农村兴、农民富、民心聚。我们应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思路,对弥陀村的产业发展进行调研,寻找一项适合弥陀村发展的产业进行宣传推广,努力争取政府在筹资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促使弥陀“生条”在弥陀村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确实增加农民的家庭收入。
(2)在积极发展农业产业经济的同时,积极引进多种经济增长渠道,打破单一性的发展格局。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村里的招商引资工作一直没有起色。建议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将有意向的项目尽快落实,带动本村经济发展和就业。
(4)拓宽信息渠道,壮大村级经济。首先,要加强学习。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面对时时处处产生的大量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不管是老干部还是新干部都必须加强学习,提高新形势下做好农村工作的本领。其次,要真正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意识,并努力将其落到实处,善于和农村的致富能人保持有效的信息交流,及时把获取致富的信息反馈给农民。再次,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充分发挥各类专家和研究咨询机构指导农村工作的作用,扩大信息的来源。
(5)加快土地流转步伐。通过土地流转,把大量的劳动力解放出来,把大量的土地集中起来,才能完成集约化生产集约化人力,只有这样,农民才能真正的富裕起来。
3、加速基础设施建设
搞好村基础建设工作,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利用争取项目资金,提高村级干道道路等级以及做好主要道路维护工作,切实解决农民出行难的问题。
(1)争取立项硬化黄龙奄路、刘同路、樟术路、老屋路、新力路、祝家、怀六等组级道路。
(2)立项迁址新建村部办公楼、中心卫生医疗室、计划生育服务室、人口学校、科技图书室、党员活动室、文化科技培训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综治维稳工作站、治安巡逻警务室等综合型公益动场所。
(3)立项建设甘塘引水沟渠工程。
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村民整体素质
(1)鉴于现阶段农民文化偏低的实际,为了让农民能够学得进,用得上,在送科技进村入户的培训工作中,注重改进培训方法,采取理论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由大户现身说法,深入农户进场指导等方法进行,应该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2)尽量多的组织村民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文化活动场所和体育健身场所,使村民远离不良风气,促进乡风文明。加强普法教育活动力度。鼓励村民学法、懂法、用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村居。联系县文化局放映民生宣传片,文化下乡举办文艺晚会等活动。
(3)加强计划生育、安全生产和社会管理工作。降低人口出生率,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努力使计生工作走上全镇前列。加强安全生产和社会管理工作,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人民群众良好的生活环境。
在物质生活相对充裕的今天,人们开始注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建议依托村农家书屋,搞好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并配备一些简单的健身设施,村民们在茶余饭后聚在一起聊聊天、健健身。既加强了村民间的沟通,减少邻里之间的摩擦,也可以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同时也可以增强农民的集体意识,力争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奋斗目标。
这是我到村任职以来,通过与村干部的交流,对村民的走访,及自己日常工作时的所闻所见,所掌握的一些情况,完成的调研。为我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也让我看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三农”问题仍然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尽快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具有特色的新农村就应该创新思路,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引进各种优秀人才资源,发挥本土资源优势,努力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迈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立足全村经济发展的全局,进一步深入群众当中,从广大村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和谐、进步、发展的新弥陀村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弥陀镇界岭村调研报告
弥陀镇界岭村党总支第一书记 杨晓勇
根据县组织部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我荣幸的被选派到弥陀镇界岭村担任第一书记。11月3日到村里报到后,我采取走访农户、实地考察、召开村班子座谈会、民情分析会等形式,深入开展调研活动。此外,还走访了龙河、柳树、卢花、界岭等村民小组,从而进一步了解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贫困户等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弥陀镇界岭村系原柳树、芦花、罗介、龙河、界岭五个小村合并而成。地处太湖县西北面皖鄂交界处,紧邻湖北省蕲春县,是历代两省通商的重要之地。 全村面积1731.3公顷(约26000亩,其中山场面积22650.3亩,耕地面积2840亩,河道、水库、山塘面积近500亩),人均占地面积近4分亩。全村辖26个村民小组,1700余户,6480人。贫困户439人,五保户85人。党总支下 3个党支部, 9个党小组,共有党员195人。境内有二型水库3座,蓄水量近75万立方,灌溉面积近千亩。弥陀河、柳树河、罗介河3条主要河流贯穿其间,弥陀圩、花坪圩、柏术圩三大水田连成一片,是我村主要的粮产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优势
(一)主要问题
1、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基本靠财政转移支付,无其他经济来源,各项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历史遗留债务尚有300余万元。
2、村级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巩固与加强。组级道路尚有15公里是砂石路面。不能满足村里经济发展需求,需要进一步拓宽、加固、维护。
3、村子属于高山地区,农业经济基础条件较差,产业结构调整乏力。人均耕地少、散,规模经营难实现,分散经营难发展。种植种类杂,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养殖以散养为主,没有规模化,抵御风险能力低。
4、青壮年等主要劳动力均以外出务工为主,常住村中的主要是老人、病残和儿童,难以推动工作开展。村子缺乏企业和致富能人的带动,村民收入持续增长能力弱。
(二)发展优势
1、界岭村群众勤劳纯朴、艰苦奋斗,有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的强烈愿望和实际行动。
2、村两委一班人带领群众谋发展、促和谐的决心强、能力棒、作风实、基础好、威望高。广大党员一心奔小康、合力谋发展,在改善界岭面貌、建设美好家园的进程中,能够发挥巨大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3、村内拥有大面积山场,森林覆盖率高,林业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种殖业,培植毛竹、中药材等。
三、工作打算
立足界岭村村情,根据选派工作“六句话”要求,计划在今后三年时间,以加强组织建设为纲,以促进村级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维护和谐稳定为目,使界岭村基本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基础设施大为改观,社会保障不断建立,农村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增强班子成员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能力意识、落实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把村两委班子建设成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强堡垒和带领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先锋队伍。抓好村后备干部培养工作。努力把群众拥护、大家公认、有能力带领群众致富的人员选进村两委班子。
健全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规范议事程序和决策方法,不断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各项规章制度。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广良种良法和实用技术,大力培育“一村一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水平。
大力发展种植业,在巩固家庭承包制基础上,推动土地流转。增强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三)扎实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充分发挥住建局自身优势,协调整合各类资源,着力从村庄规划、村庄整治、危房改造、农村清洁工程。加大现有村组公路的管理和养护,提高公路通行能力和抗灾能力,发挥农村公路的建设效益。
(四)搞好农村扶贫开发
抓住国家实施扶贫开发有利时机,在发展农村经济、改变落后面貌等方面,有效采取扶贫帮困措施,关心支持弱势群体,突出解决温饱问题,提高自身“造血”功能。为了贯彻“精准扶贫”指导思想,帮扶实行“双包”制,走访结对户,深入了解家庭实际情况,明确帮扶拟办实事和帮扶目标。使界岭村经济社会较快发展,落后面貌大为改观。
关于弥陀镇田家村村情调研报告
一、村情介绍
(一)、地形地貌
弥陀镇田家村属于大别山的余脉,地处弥陀镇东北角,东与牛镇相连,西与弥陀交界,南到田家滩河,北到百里镇。田家村山清水秀,以山区丘陵地貌为主,最高峰为嵩尖三尖寨,海拔846m。田家村由原燕岭、嵩尖、田家三村合并而成,全村辖11个村民组、556户,2186人,其中贫困人口349户,966人。全村总面积16.6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2.4万亩,耕地面积1800亩。
(二)、组织建设
村两委班子共7人。本人金迎春由县委组织部选派、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下派,担任村总支第一书记。书记柴如升由镇党委任命,为弥陀财政分局职工。其余5人为本村村民。总支下设三个支部(经济发展支部、老龄协会支部及产业发展支部)。党员共90人,其中50岁以下的党员41人,女性比率21%。村名代表38人,女性代表16人。
(三)、基础设施
已修建一条村级水泥硬化路龙田路,全长5.3公里、宽5米。组级水泥路燕岭路全长1100米正在兴建。正在修建田家大桥工程及其辅助工程。境内有小二型水库——余家宕水库一座,已实施了“除险加固”工程。水渠分东西南渠贯穿全片,可灌溉田家村1000余亩农田。已实施人畜饮用水工程,全村人畜饮用水得到保障。已投资25万元建成胡家坳自然村整治点。
(四)、经济发展
村境内气候适宜生产茶叶、毛竹、林木、板栗、黄花菜、油茶等农特产品。已发展一个集体经济实体——田家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无性系茶叶面积142亩。结合水土保持项目建成了王屋山茶园示范片,发展农业产业一村一品初具规模。安徽天鹅池工程生态有限公司在我村山场发展毛竹种植。至今,该公司已分别与朱岭组、沿河组、中心组、松尖组四个村民小组签订了4000亩山场承包合同,租期30年,租金15元/亩。农民生活水平近年来显著提升,人均年纯收入达1868.00元。
(五)、教育卫生
村小学教学点共35个学生,其中一、二、三年级共15人,幼儿园幼儿20人。教师3名。教师年龄结构偏大,一人属退休后返聘,其余两人都接近退休年龄,教学方式和知识结构趋于老化。卫生室共有职工3名,能满足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组级道路建设匮乏。调研发现田家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虽然发展较快,但与兄弟村相比,明显落后,横贯全村的“龙田路”是全村唯一通往镇区主要通道。由于隶属村级路,公路等级低,新硬化的路面已多处出现破损,两处桥涵都是危桥。组级路燕岭路虽然在建,但全长也只有1100米,燕岭片仍没有全线贯通。其中同心组居民较多,居住集中,出行甚是不便。嵩尖片山高路远,交通十分不便,造成原嵩尖居民耕作不方便,土地荒芜、抛荒十分严重,招商引资、发展集体经济更是纸上谈兵。安徽天鹅池工程生态有限公司在我村山场发展毛竹种植,但朱岭、潘冲组之间交通不便,交通硬化工程没有实施,导致发展山头经济受限。
二是基本农田灌溉不足。全村共有二十几口当家塘、山河堰,因年久失修,河塘、沟渠塘泥淤塞严重,无法满足基本农田灌溉。近年来田家滩河道采砂量日渐增多,造成河床急剧下降,河上基本农田无法灌溉。小二型水库余家宕水库虽然实施了“除险加固”工程,但因年久失修,水库坝渗水严重,河道淤泥堵塞,不能发挥应有的灌溉作用。
三是信息文化发展滞后。电信、电视通讯线路老化,已经无法满足居民需求,光纤只能覆盖一个居民点,有的组没有固定电话,互联网尚未接通,信息相对闭塞。村级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开发区为全村中心、枢纽,人口较为集中,建有村部、村小学、村卫生室,还有移民户上百户。但开发区周边没有文化娱乐活动场所。精神空虚,导致村民很容易染上赌博等陋习。
四是集体经济发展遭遇瓶颈。村虽然建成了一个田家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但在去年夏天,茶园遭遇高温旱灾,茶苗成活率不足30%,给种植村民和茶叶合作社造成巨大损失。且这种合作社模式尚尚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没有上规模,成气候。“田家香”茶叶品牌也没有唱红唱响,没有走出小山村。村现代农业发展步伐较慢,土地流转没有达到规模,未形成本村特色的支柱产业,没有开发和利用好本村的自然资源,没有搞活“山头经济”,农业生产效益低。群众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靠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形成留守老人和儿童多、“空巢”现象,既不利于老人和儿童的身心健康,也束缚了本村的建设与发展。
五是村级财务状况窘迫。其一村级换届财务审计报告显示我村建设性负债总额达352.233万元。其中龙田路靠农户自筹资金和政府补贴形式修建,合同总投资386.7245万元,尚欠工程款200.6744万元,另欠付征田、征地款26.5万元。2005年修建通往松尖方向的砂石路,投资总额52.1065万元,尚欠工程款35.1867万元;2011年整修村部合同造价60.0985万元,欠付工程款5.3307万元。其二2014年运转性支出。正常转移支出基数只有11万元,截至目前已支付7.5万元,还有其他性支出13万余元未结帐,运转性支出缺口大。其三,今年村两委、监督委员会成员,组干等工资均无着落。综上所述,至今村欠债总额达370万元。村级负债太多,举步维艰,这是影响村级发展、困扰村两委班子最主要的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经调研走访,集思广益,我的工作思路是:以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选派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帮扶下,围绕选派工作“六句话”精神,重点做好四篇文章,即“抓班子建设转作风,抓联系群众增合力,抓支柱产业促发展,抓招商引资添活力”,办好两件事实即“化解村级债务”和“基础设施建设”。
(一)、依法治村。组织村两委、党员、组干、村民代表等认真学习十八大、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大问题通过召开村两委会议、支部民主生活会,村民代表会,做到先调研再民主决策,发挥集体的智慧。实行“阳光政务”,真正做到把管理权力放进法治、制度规章的笼子里,把村两委建成一个团结、上进、奋发、有为的坚强集体。开展普法教育活动,依法治村,依法维稳。抓建章立制,健全和修订各项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用制度管人、管事。
(二)、重视组织建设。发展党员工作是党的建设中一项经常性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基础。重视党员发展工作,坚持“围绕村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村务”的工作思路,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有计划、有目的地把致富能手、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发展入党。培养村级后备人才,让一批既有能力,又有奉献精神的年轻有为的人才脱颖而出,为我村后续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建设组级道路。主要修通嵩尖、同心硬化道路,为服务今后的生产和产业发展。让投资能上山产出能下山,盘活村集体土地,让独有资源发挥效益,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二是抓好水利兴修。水利是农业经济的命脉。实施清淤扩库,做好当家塘整治。水库除险加固,恢复水库原有灌溉防洪功能,确保安全运行。沟渠清淤,提高中小河流防洪保安能力,改善河流水生态环境。三是建设高标准农田。紧紧围绕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一主线,以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四是加强新农村建设。自然村整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基础性工程,是起步阶段重要的切入点。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丰富农民业余生活为目标,坚持“整治一个点,带动一个村” 的工作思路,以点带面的深入推进全村综合治理工作。
(四)、促进经济发展。在产业发展方面,根据农、林部门的指导意见,结合我村群众的种植意向,我村具有发展茶叶和种植毛竹的自然优势。主要表现在:
⑴种茶气候条件适宜。田家村地处弥陀镇东北角,大别山南麓,植被丰富,雨量充沛;松尖、童家、朱岭、余家宕、金华组海拔均在350-800米,特别适宜于茶叶等良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和发展。 ⑵种茶土地资源丰富。境内低丘陵山地较多,土壤为酸性岩红壤,土质疏松,土层深厚,团粒结构好,有机质丰富含量在2.0-2.4%,PH值在4.0-6.0之间,土层深度1米以上;松尖、朱岭、童家、余家宕、金华等组农户搬迁较多,一些高榜田、熟耕地抛荒严重,可用于茶叶规模化生产。⑶农民种茶积极性高。田家村农民素有发展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积极性和历史。根据茶叶产量逐年增多的优势,村着力建设一个高标准清洁化茶叶加工厂,让“田家香”品牌真正成为全县乃至全省知名商标。
我村的荒山面积大,非常有利于毛竹的种植。群众具有较为丰富的种植管理经验,毛竹生产快,周期短,产量高,用途广,经济效益好,既能美化环境,又有防止水土流失和预防森林火灾的作用,大力发展竹产业,让竹产业成为我村的主导产业,成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该项目建成后,不仅现有的森林资源将得到有效保护,更能增加农民收入,毛竹林资源优势将得以发挥和提高。
(五)、全力招商引资。发动和引进外地企业参与“百企结百村、脱贫奔小康”活动,实施精准扶贫。积极支持和推动土地和山场经营权的流转,通过返租倒包、成立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招商引资等方式,让一些有经济实力、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在我村落户,鼓励我村有志能人回乡创业,带动我村产业发展和闲散劳动力就业。产业发展在规模经营、规范生产上下功夫,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做好产业发展的后续工作,延长产业链,在茶叶生产上,严格按照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作好原产地认证、商标注册和QS认证工作。
弥陀镇田家村党总支第一书记 金迎春
2015年1月5日
天华镇黄苗村调研报告
——黄苗村第一书记 潘卫国
根据市、县组织部门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我被选派到太湖县天华镇黄苗村担任村支部第一书记。自11月4日到村报到后,为了尽早掌握该村在组织建设、农民思想状况和文化程度、村集体经济收入以及道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我迅速与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直接入户开展调研,实地考察、召开干部座谈会、民情恳谈会、民情分析会,从而进一步了解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等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太湖县天华镇黄苗村位于太湖县西北部,天华镇西南14公里处,属革命老区、山区为一体的典型贫困村,S211省道穿境而过,由原黄苗、皂角两村合并而成,全村面积12平方公里。辖区内含9个村民小组,490户,1799人,现全村贫困在册人数395人,其中五保22人,低保116人。耕地面积713亩,山场面积2万余亩。
村两委现有成员5人,中国共产党党员49名。村的党组织及村的行政管理组织基本健全,能够正常开展党组织活动及村务管理工作。
二、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在县、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黄苗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已实现全村通电、通电视,村民组基本通公路,2011年兴建了100平方米的卫生室。
经济产业结构情况:农业方面,全村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以种植茶叶、油茶经济作物为辅,粮食主要用来自给,茶叶产销量达5吨,油茶籽产量达10余吨;养殖方面,目前有一家养猪场,存栏数达300余头。据村委干部介绍,至2014年,该村人均纯收入仅为2500元左右,村集体经济收入基本没有。
农民增收情况:除正常的种植、养殖收入外,村民的主要增收渠道主要就是外出务工收入,基本上每户都有一名以上劳动力外出打工。
三、制约黄苗村经济发展和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黄苗村一半以上的组级公路没有硬化,特别是遇到下雨天气,造成道路无法通行,给行人的出行造成很大的不便。
2、黄苗村毛竹年产量达3000余吨,没有进行深加工,只能靠卖原材料,建议政府实行政策倾斜,针对黄苗村的产业进行招商引资。
3、村民文化娱乐设施缺乏,全村唯一一个文化广场还正在建设之中,就算投入使用后,也大大的满足不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建议政府考虑村民的实际困难,争取在黄苗村皂角片再建设一个文化广场。
4、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建议政府加强宣传培训工作,为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打下良好基础。
选派干部调研报告
(天华镇黄镇村村情调查报告)
选派单位:太湖县国税局
任 职 村:黄镇村
选派干部:章 兴
前言
11月4日是我到黄镇村任职的第一天,时光易逝,转眼我已经在这工作了三个月。在这三个月里,我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跟老村干沟通交流,以及实地走访,对我村的总体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就我这三个月的所听、所见、所思,做一个系统的整理和归结。
正文
一、基本情况
(一) 村情村貌
黄镇村坐落在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花亭湖畔,山川秀美,风景宜人;是集革命老区、山区、库区为一体的典型山区村。同时,黄镇村位于太北线属天华镇政府所在地,省道S211经我村横穿而过。我村于2005年由原岐山、柳河、朱岭、邓冲、岩正五村及原虎形村的龙星组合并而成。现全村总面积25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18509亩,水田面积959.5亩,水域面积2400亩。全村现有村民小组46个,家庭住户1194户,户籍人口4210余人,外出务工1160余人。至2013年底,我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940元。
(二) 经济发展
(1)黄镇村是典型的大别山南麓农业村,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宜人,土质肥沃,雨量充沛,主要种植水稻。
(2)黄镇村是我县林业大村,也是多经发展示范村。盛产毛竹,松杉及各种杂木。同时,我村还盛产柑橘(约年产200万斤)、板栗(约年产100万斤)、茶叶(约年产1万斤)、琵琶等水果以及野生中药材。
(3)我村有三个比较大的生猪养殖场,大棚蔬菜约20亩,
(4)村里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务工。
二、基层党组织情况
黄镇村两委在村支书李章生、村主任汪安明的带领下,努力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和完善基层组织建设,成绩斐然。村两委成员6名,聘用工作人员1名,大学生村官1名,共计8名工作人员。全村共有党员149人。
黄镇村两委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采取多项措施,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行新探索、总结新经验,全面、深入、扎实、持久地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加快基层组织建设步伐,努力为实现“加快发展,富民兴村”的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1)全面深化了本村的“争先创优”活动。
(2)扎实推进了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建设。
(3)健全村干部管理机制。在干部的管理上,黄镇进一步规范了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使村组干部的管理进一步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4)建立了《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各岗位工作职责等规章制度,设有简易的村务公开栏,通过该窗口栏目基本能做到不定期在向村民公布村务、财务收支及计划生育工作等情况。
三、本村存在的问题
(一) 经济发展缓慢
(1) 种植与养殖能人较多,但形成的规模较小,且市场很不稳定。
(2) 由于地处大山地区,黄镇村的经济作物比较分散,除了这两年新建的小规模瓜蒌种植园,其他的经济作物都是“靠天吃饭”,缺乏科学管理,收获的农产品都是依赖外人上门收取,没有自己的销路。
(二) 交通不便利
同样由于地处山区,虽然有过境的省道、县道,但是辐射面不广,很多地方车辆无法到达(目前,我村还有9公里砂石路面没有硬化,10公里林区路还没开工铺修)。山路时而弯曲时而陡峭,加上有的路段年久失修,不利于行车。同时,上下班车较少,价格较高。
(三)文化休闲场地较少
村民们农闲的时候除了在村部门前的场地上跳舞没有什么地方可去,农家书屋还没有完全利用起来。
(四)水利设施较薄弱
我村虽然地处花亭湖畔,但是饮用水设施还是比较薄弱。如果山上修路建房,下游地区的水质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我在村里一个月时间,大概有10天喝的都是含有灰尘、细沙的浑水。
(五)留守问题突出
因为家乡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大多数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而老人和孩子都被留在家里。因此,我村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突出。
四、我的工作计划
目前我村存在的问题还有不少,村两委的工作还要更加深入细致。但是我毕竟刚参加工作,又不太熟悉本村的情况,暂时无法对我村的经济发展现状作出改观。所以,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我目前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熟悉情况,发挥专长
这三个月的工作只是做到对本村情况的了解,要做到熟悉还需要下功夫。在业余的时间,加强创业能力的培养,关注市场信息,在适当的时候带动村民创业。
(二)建立制度,规范管理
村里的事务十分繁杂,我村人口众多,村干数相对来说不足。每位村干都是身兼多职,有时候不免造成管理混乱。要想管理好这些复杂的关系,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且切合实际的制度,理清权责。只有按制度办事才会避免逃避推诿、暗箱操作的现象出现。我村已经建立了一系列工作制度,后期我将补充完善,并汇编成册。
(三)关注民生,服务群众
我村是务工人员输出大村,他们的辛勤劳动为我村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同时我村的“留守儿童”现象也很突出。关注“留守儿童”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大事,目前我村“留守儿童”档案还不是很完善。下一步,我会建议镇团委进行一次摸底调查,完善全镇的“留守儿童”档案。有条件的话,在节假日组织一些活动,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解决在外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到村任职以来调研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在这一个月里,从县委组织部到镇党委、政府再到村两委,都在生活和工作上给予了我极大的关怀和支持。我已经渐渐在融入我们村两委这个团结而富有战斗力的集体,我感受到了我们和谐社会辐射出的正能量。我知道我身上还存在着很多的缺点和不足,但是我会竭尽全力回报组织上对我的培养。在工作中,我将深入与党员干部、与村民交流,积极为村两委建言献策,努力做好国家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村情民意的调查员、先进文化传播员、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员、群众事务的代办员和弱势群体的救助员.在生活上,我会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克服困难,迎难而上!
最后,我相信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黄镇村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