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联盟首页 共产党员网 安徽先锋网 安庆先锋网

太湖先锋网首页

太湖先锋网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选派动态

第六批选派干部调研报告(三)

发布:2015-05-06

关于加强天华镇李杜村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天华镇李杜村第一书记兼扶贫队长 周志玉
2015年1月8日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李杜村扶贫开发、美好乡村建设和贫困村帮扶工作,根据省、市、关于第六批选派工作(驻村帮扶工作)及皖选派电明字[2014]3号文件及县委组字[2014]67号文件精神,促进第六批选派工作开好局起好步,自2014年11月5日正式到李杜村工作以来,在了解全村基本情况、分别召开村两委和全村党员(组长)会议的基础上,先后深入到全村13个组就加强李杜村新农村建设再上一个台阶方面问题,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调查走访,全面分析了村两委班子存在短板、全村居民的生活现状、当地经济发展的基础、群众期盼解决的问题及李杜村应该努力发展的方向,广泛征求了各组党员、组长及群众的意见,充分了解村情民意,加深了对农民关心的问题的认识,理清了工作思路。现将调查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李杜村的基本情况
    李杜村于2005年3月由原李杜乡的老岭、沙场、周冲、转桥四村合并而成。该村辖13个村民小组,910户,3150人,库区人口2700人,是典型的库区村。全村总面积11474亩,旱地288亩,水田936亩,山场8950亩。村有完小1所,单小1所,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村级卫生室1个,基本能做到小病不出村。李杜村境内水陆交通便利,组组通路,全程20公里,东西走向的S211省道贯穿本村,南北走向的村道老岭路4公里、周冲路1公里、河东路4公里、河西路5公里、转桥路4公里、凤形山路1公里,呈现一纵六横的村级交通图。水路直达花亭湖大坝码头,沙场河、转桥河所占水面1300亩,湖面波光粼粼,网箱星罗棋布,生产淡水鱼虾等。李杜店生产的“李杜茶干”远近闻名,多经生产主要有柑桔、板栗、油茶、茶叶、杨梅等,三黄鸡养殖、生猪养殖为村级龙头企业。
    二、调查走访期间所做的主要工作    
    2014年11月5日到李杜村工作近两个月以来,我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熟悉了解李杜村两委班子情况。村两委是2014年10月份换届选举的新的领导班子,经在工作中与两委成员的谈心交心,感到两委人员的能力素质非常强,为民服务的意识明显,对本职工作认真负责,整体合力较强,团结意识好,是一个能干事且能干成事的好班子。二是召开了第九届村两委党员(组长)大会。在村两委召开会议的基础上,于2014年12月19日,在村三楼会议室召开了换届后的第一次全村全体党员(组长)大会,大会主要目的是学习文件、总结工作、统一思想、明确思路、表态承诺。会上,组织全村党员(组长)认真学习并介绍了第六批选派工作的相关文件及政策规定,总结了2014年度全村的工作情况,学习了上级帮扶等方面的政策文件,明确了村两委三年工作规划和2015年的工作打算,每名村委在大会上做了表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了全村党员对李杜村三年建设的建议和意见,认真进行了梳理汇总,并充实到村三年规划之中,做到了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三是认真制定了李杜村三年工作规划。根据组字[2014]67号文件要求,经过认真走访调研,结合村里实际,经两委会研究并征求村前几任领导和部分老党员的意见后,认真制定了村三年工作规划和2015年的工作计划。四是突出抓好了村里的综治维稳和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工作。村两委高度重视维稳工作,在镇综治办的要求下,成立了村维稳工作小组,设立了办公室,挂上了相关工作制度牌,及时处理村里涉及到村民纠纷、家庭突变、自然灾害点防护和村民个人的权利维护方面的工作,全村综治工作扎实有效。计划生育工作方面先后迎接了安庆市计生委和县计生委的年度检查考核准备,工作做的扎实有效。
    三、调查走访中发现李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调研期间,先后组织村两委成员进行了集中座谈和个别谈心等多种方式,了解掌握全村的整体情况;深入到各组党员、组长和农户家中,了解农民群众的所需所求;多次到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能力大户及投资老板当中,共同探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思路。通过两个多月的调研,总体感到李杜村在领导班子、基础建设、经济发展、群众致富等方面主要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薄弱环节。
    (一)两委班子凝神聚力有待加强,发展经济的创新意识不够。到村工作以来,感到李杜村第九届村两委成员,个人能力素质高,对所分管的工作均能独当一面,能较好地完成任务;职责意识强,工作中服务群众的态度端正;严格自身要求,能较好地遵守法律法规及各级的指示要求。但在调研中发现,由于两委班子平时相互交流思想、研究工作做的主动性做的不够,致使有时两委成员相互间存有误解;村两委开展工作的机制不够健全,各种制度坚持的较为随意;严格按上级指示要求落实工作的标准有时走样;深入群众、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和解释有关政策时,态度还不是十分热情和气;两委班子思考促进全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及加强李杜村新农村全面建设再上台阶的主动性不够、思路不宽、创新意识不强。在工作和生活中,两委成不同程度存有利己思想和临时观念,真正将本职工作当事业干的拦进取精神还有待提高。
    (二)新农村建设标准滞后,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增大投入力度。到村工作以来,感到李杜村被确定为全县67个贫困村之一,应该说非常切合实际。从村里的基础设施上说,存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村部大楼及周边环境与新农村建设的标准相差较大。村部大楼建于2006年,由于当年资金不足等原因,办公室属于全砖混预制板结构,且办公楼的内部结构与各级要求开展活动的场所远远达不到要求。二是村级债务压力大。近几年来,因村村通公路工程建设等原因,全村欠外债达280多万远,村部大楼内的办公设施基本没有充实完善过。三是办公、生活条件落后。我到村报到时,在这个信息几乎爆炸的年代,而村里原有的几台老式电脑早已不能开机使用。村部周边是李杜村居民最大的集中居住地,且在S211省道旁,这里不但没有没有广场,连群众傍晚自娱自乐跳广场舞的地方都难找。另外,涉及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全村饮水工程,2010年有过投入,但由于建设质量差、后续资金不够及管理不善等原因,直到现在仍然需重新建设。这些短板存在与新型的新农村建设标准还有很大差区。
    (三)群众致富发展途径单一,农业发展受地域条件的影响大。 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李杜村处于大别山区,且库区居民在全居人口的85%以上,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45亩左右,大多数家庭的经济收入靠到城市打工所得,在农业上优势不明显。还有部分群众,由于文化素质低,历史上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原因,依靠农业致富思路不多,大多村民依旧满足于年轻人务工,中老年在家种地的现状,村里致富能手少,也很少有村民意识到利用土地流转等农村优厚的政策环境进行创业致富。在创业闯业意识上需加大引导力度。在调研中了解大部分村民对发展特色农业意识不强,畏惧风险,对市场行情了解不够。
    (四)村民思想保守,紧跟时代谋取发展的进取精神缺乏。大部分农民还是依赖传统种植业、养殖业,对新行业、新市场缺乏市场意识和竞争观念。只有少数人敢于抓住当前改革开放带来的空前发展机遇,果断投资,新上项目,发展养殖业、加工业。但经验不足,规模不大,效益不高,影响不强,带动力不大,这就造成全村经济发展不快。科技人员缺乏,劳动力素质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不强,种植、养殖业都没形成规模,不能抵御市场风险。造成村民收入增长缓慢。很多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不能及时得到推广应用,农业技术优势得不到充分地发挥。
    四、解决存在问题方法和具体措施
    通过实地调研、进村入户听取民情、召开党员干部会等工作后,在基本掌握了李杜村党员干部、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以及在新农村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就加强李杜村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具体改进措施。
    (一)加强村两委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工作机制。2015年,是李杜村第九届村两委起步上路的开局之年,也是第六批选派帮扶工作的起始之年,我们将紧紧依托帮扶单位县人社局和太湖中学,进一步完善帮扶党总支组织,成立由太中杨副校长任党总支书记的临时帮扶共建设党总支,在两个帮扶单位的指导、村两委及全村党员(组干)的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县委政府和天华镇党委的指示意图,为更好地抓好新农村建设、促进李杜村经济发展、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和尽快脱掉贫困村帽子,不断加强组织建设,不断提高村两委班子成员的个人威信和在群众中的形象,真正使村两委成为李杜村所有群众的主心骨,不断提高李杜村党总支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建立健全村两委工作机制,并上墙公示,设立政务公开栏,及时公开村务,按照“五个好”党支部建设标准,争创县级先进党支部。
    (二)多手并举,带领农民发家致富,促进全村经济发展。利用好“梦奇花博园”生态旅游开发项目建设机会,合理利用好土地流转政策,加强李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村集体收入。加强产业结构调整,重要的是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李杜村经济基础和农民素质,为他们寻找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调整之路,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根据李杜村自身优势和潜力调整经济结构,突出地方特色。一方面通过村集体土地和农户土地流转政策,积极引导适宜村生长的种植业的发展,有效地增强村级经济实力,带动农民增收。另一方面是管理和改造好现有村级集体的山地、水域等,使村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针对李杜村旅游资源较丰富的现状,积极争取通往千缘山庄示范路建设项目,促进地方旅游产业发展。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积极申报2016年度中心村建设工程项目,着力改善村容村貌,力争在三年中,改建1个村部大楼、1个广场和健身场所、修建设1条示范水泥路、新建幼儿园及村小学改造等项目。开展好新型农民培训,鼓励村民树立学习意识、法律意识、市场意识、勤劳意识和自强意识。要采取邀请专家来村授课,现场指导等形式鼓励村民学习科学文化、政策法律、实用技术,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使自己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目前虽然政府投入农村扶持资金逐年增加,但毕竟是杯水车薪,不可能使家庭达到致富目标。因此,村民自己必须抢抓发展机遇,发扬“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克服等、靠、要的思想,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财富。
    (三)热心服务群众,下大力解决问题。突出处理好农村留守妇女及老人问题,解决留守人员的生活基本来源。充分利用向城区的库区移民政策,鼓励农民向城区搬迁,进一步促进全村的城镇化建设进程。真心关心全村的困难党员、困难群众,时刻把他们的冷暧放在心上,利用各级有关弱势群体的惠民政策,及时将党的温暖送到农民群众手中。加强对全村内环境整治力度,做好群众非常关心的饮水、医疗和子女上学等问题,确保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和单位争取资金,不断完善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筹资兴建小型水利建设、完善村级道路硬化工程,安装路灯15盏,对部分新居内未通电农户和老旧电路统一整改电网,安装更换变压器、电线、电线杆等电力设施。 
    (四)维护农村稳定,促进文明和谐 。确保全村安全稳定,是一项十分突出的政治任务。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做到安全生产长抓不懈,把维稳、综治、计生、森林防火、弱势群体的管理等时时摆在工作首位,力争使李杜村在经济上、政治上、文明程度上成为名符其实的太湖县进山第一村。
 

调 研 报 告

    2014年10月28日,我被任命为太湖县汤泉乡苗石村任总支第一书记。为了全面掌握我村在组织建设、村情民情、村集体经济收入以及道路、水利等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我到村后及时召开村两委会议和部分党员、组长会议,会同村书记、主任及其他两委成员组成的调研小组,直接入户开展调研,以切实掌握我村基本情况,为今后顺利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基本情况
    (一)基本慨况
    1、地理位置
    汤泉乡苗石村位于乡政府东北部,赤百公路中段。东边与吴岭、寺前镇桥冲村接壤,西边与黄岗村相邻,南边与赵河村交界,北部与朱湾村、龙潭寨村相邻。
    2、人口慨况
    全村户籍人口2156人,在汤泉乡10个行政村中居第三。农户649户,有劳力1270人。常年外出务工800余人,育龄妇女628人,在校学生278人;贫困户有205户,贫困人口629人,其中五保51人,低保154人。
    3、土地利用
    全村共有耕地981亩,农作物以水稻为主,间作小麦、油菜、玉米等。山场面积1.2万亩,树林以松、杉、毛竹为主,茶叶、板栗等经济林200余亩,荒山2000余亩。
    4、基层组织
    全村共有党员71人,分设两个支部,东北冲支部和苗石支部,辖16个村民小组,村两委成员5人。党员平均年龄较高,以中老年居多,年轻党员和妇女党员偏少,现在支部正在优化结构,把村里思想觉悟高、致富能力强、在群众中有威信的青年人吸收到党组织里来。
    (二)经济状况
    村里没有企业,集体经济几乎为零。大部分经济来源依靠外出务工,村里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户,但都是在起步阶段,有一个茶叶加工厂和一个油料粗加工厂,养殖主要是分散养猪、牛、羊、鸡等,养牛专业户2户,规模不大。林业专业户1个。
    二、新农村建设
    1、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人居环境日益优化
    赤百公路穿境6㎞之长,正在拓宽改造,已修组级水泥道路3700m。有近400户农民已住上了楼房,尤其是去年通过村庄整治,东北冲前屋组面貌焕然一新。今年更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全村各居民点都建了垃圾池,实行专人管理,生活垃圾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处理。
    2、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年提高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在国家惠民政策的引导下,村民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小微企业,积极发展养殖业和林业,近年来人均收入稳步提高。
    3、民生工程得到落实,社会保障意识增强
    每年参加新农合之际,全村人都积极参保,参保率达97%已上,切实解决了农民就医困难。贫困学生都能得到国家助学贷款,无一人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以来,全村所有适龄人群都积极参保,村民养老观念大转变,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
    4、计划生育观念转变,综治维稳稳步推进
    随着村民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国家在计生一块的奖扶政策,村民的养儿防老观念已经转变,传宗接代思想有所淡化,少生优生、少生快富、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文明婚育观念正在形成。村已建立维稳工作站,有一支过硬的矛盾纠纷排查、调解队伍,村级社会治安逐年好转,无重大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
    5、以人为本,弱势群体倍受关注
    在村委的帮组下,五保、低保人员应保尽保,每年在节假日村委会都组织人员对他们进行慰问,按季度将基本保障金足额打入一卡通存折,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三留守”人群倍受关注,村里有“关工协会”、“留守儿童之家”等组织,有专人负责工作,落实相关政策。
    6、文化娱乐活动提升乡风文明
    为丰富老百姓的文娱生活,村里于今年上半年组织了广场舞团队,并配备音响等设备,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对苗石村稳定发展的几点想法
    1、强化组织建设
    村里党员平均年龄偏高,部分党员能说不能行,因此发展优秀年轻党员是重中之重。少数党员综合素质不高,必须通过多方培训。流动党员占三分之一已上,更要加强管理和沟通,使之极大地形成合力,切实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2、扶贫开发
    抓住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机遇,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积极争取各类扶贫资金,精心组织实施扶贫项目,扎扎实实地搞好扶贫开发工作,努力使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群众贫困发生率逐年下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支柱产业逐步形成。
    3、重点发展林业
    本村耕地面积少,但山场面积广大,且全村共有荒山达2000多亩,土壤肥沃,气候温湿,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宜发展毛竹、油茶、板栗等支柱产业,且无风险,长期受益。
    4、着力发展养殖业
    由于本村山场面积大,有很好的场地和饲料资源,对养殖牛、羊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
    5、进一步改善交通状况
    目前,本村尚有6个村民小组未通水泥路,有两个边远的小组还未修公路,给群众出行造成不便,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制约。
    6、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在物质生活相对充裕的今天,人们开始注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建设农家书屋,同时配备电脑,开通网络,搞好文化建设,兴办村民活动中心和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文化体育活动,极大地提高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按照“加强组织,发展经济,富裕农民,维护稳定,锻炼干部,促进农村全面进步”的选派工作目标要求,努力务实工作,争取向上级组织和本单位交一份满意答卷。
 

寺前镇洪畈村调研报告

    一、村情概况
    洪畈村位于太湖县寺前镇中部、花亭湖风景名胜区之滨,是已故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先生的故里。该村系由原来的洪畈、童畈两村合并而成,约距县城40公里、镇区3公里,赤百公路穿境而过。全村下辖11个村民小组,595户,2091人,其中贫困户193户,597人。全村有1所小学(福和希望小学),1个卫生室。
    洪畈村党总支(2013太湖县人民法院、寺前镇洪畈村党总支挂牌成立)下设2个党支部,8个党小组,现有党员76人。党员以中、老年居多,年轻党员及女性数偏少,结构不合理。村两委现有5人(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各1名,党支部副书记1名,计生主任1名),村的党组织及村的行政管理组织基本健全,能够正常开展党组织活动及村务管理工作。
    洪畈村属革命老区、山区、库区、贫困地区,村内山场面积1185亩,耕地950亩,茶叶1500亩,板栗850亩。农业以粮油为主,林业以松杉、毛竹、板栗等经果林为主,养殖业以猪、牛、鸡、鱼为主,工副业以农产品加工,特别以名茶制作为主。粗放型经济和随大流种植、养殖占90%比重,农业生产还是一家一户传统小农式经营,规模小、效益低。全村现有茶叶加工厂4个(其中茶叶专业合作社2个),年养殖生猪200头以上农户15户,茶叶种植面积在10亩以上的农户有30户,村级集体林场面积有500亩,茶园300亩。全村每外年出务工人员有600人以上。
    二、存在困难
    1、基层组织建设比较薄弱。现有党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不够,流动党员没有得到有效管理,个别党员组织观念淡漠,大局意识、纪律意识不强;村两委班子主要精力集中在各种具体事务上,对组织建设重视程度不够,联系走访群众特别是青年党员群众、困难党员群众不够,村务公开等制度执行不充分,党员的先进性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和发挥。
    2、村级经济发展明显不足。集体山林、发展预留用地等资源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村民致富路子不宽,大部分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依赖外出务工,普遍缺乏技能,收入仍然偏低,部分村民在征地拆迁和外出务工后有了一定资金,但小富即安的思想比较普遍,少数有创业投资愿望的,又不了解有关政策和信息,找不到合适的创业、投资项目。
    3、公共服务能力仍然较弱。没有规范的村级活动场所,现有村部紧邻村小学,且面积偏小、条件简陋,党员活动室、党员议事室和计划生育工作室达不到政策规定的面积标准和独立议事的要求,村卫生室也达不到政策要求,农家书屋等文化体育休闲场所设施更是空白;村民组分布较散,村容村貌脏乱差,缺乏必要的绿化、公共卫生设施、夜间照明设备和娱乐休闲场所。
    4、创新社会管理压力较大。村民与村两委之间、村民组与村民组之间、村民与村民之间利益、矛盾比较集中,协调难度很大,维稳控访工作压力很大;村民生育观念比较陈旧,计划生育工作压力较大;对流动人口底数不清、服务不足,流动人口在计生、治安等方面存在隐患。
    5、村内发展不平衡较突出。村内不同村民组间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均衡,除洪畈等少数几个村民小组相对比较富裕、基础设施也较为完善外,其余大部分村民小组相对比较困难,基础设施欠账较多,部分村民心态失衡,矛盾较为突出。
    三、发展优势
    1、交通比较便利,文化底蕴丰厚。洪畈村靠近镇区,滨临花亭湖,赤百公路穿境而过,水陆交通便利,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吸引外资提供了便利条件。作为赵朴初先生的故里,洪畈村名人辈出,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亟待开发。
    2、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在县、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组公路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对部分道路进行修缮、绿化,使村容村貌大大改观,大大方便村民的生产、生活。目前洪畈村正在着手进行美好乡村建设,无疑给洪畈的发展是又加上了一个助推器。
    3、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村民素质不断提高。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村民人均收入稳步提升,大大鼓舞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村民受教育程度近年来也不断提高,村民整体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
    4、基层组织建设成效较好,发展基础比较牢靠。洪畈村上一届村两委兢兢业业,一手抓班子带队伍,一手理思路促发展,制定了各项制度,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较强,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比较好的组织和工作基础。
    四、工作打算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是进一步规范村两委工作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二是村两委班子成员之间要经常开展谈心活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村两委班子和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认真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和有关村务公开制度,创造条件让村民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监督村两委工作;四是进一步推进村务公开,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抓好党员承诺兑现工作,落实好村干包片、定期走访等制度,主动倾听群众意见,深入了解群众疾苦,真心帮扶困难群众;五是进一步优化组织设置,探索在外出流动人员中、在个私经济中建立党组织,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
    2、积极发展村内经济。一是充分发挥洪畈村区位优势,做大集体经济,帮助村民致富;二是做好土地文章,充分挖掘土地价值,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三是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加大对村民技能培训力度,引导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四是鼓励和支持村民创业,积极引导村民在自愿的基础上组建专业合作社,形成规模优势,主动帮助他们获得发展需要的政策信息、资金支持等资源,帮助他们尽快发展起来。
    3、着力推动民生改善。一是扎实做好现阶段各项民生工程实施工作;二是积极寻求上级支持,多方筹措资金,推动服务型基层组织建设;三是落实“三线三边”,认真组织实施村庄整治工作,加强绿化和垃圾处理工作,不断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四是关心留守老人、妇女、儿童;五是进一步健全联系、帮扶困难党员群众机制,帮助困难群众就业。
    4、积极维护和谐稳定。一是创新社会管理,认真排查村内各项矛盾纠纷和隐患,积极做好化解工作,争取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二是建立村内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机制,加强对老信访户等重点人群的联系、服务工作,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三是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确保各项指标全面完成;四是做好森林防火和安全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5、提升自身能力素质。一是深入开展走访调研,记好民情日记,加大加深对村情及村民需求的了解,经常倾听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所怨,制定更加切实有效的工作方案;二是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和农村政策,向老村干、老党员、老领导学习农村实际工作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工作方式方法;三是利用自身优势,会同村两委班子一道梳理、确定洪畈村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并积极向上汇报争取政策、项目、资金和智力支持,促进洪畈村全面发展。
 

调 研 报 告
(牛镇镇天光村)

    一、村情简介
    天光村位于牛镇东北角,属牛镇镇最偏远村落,东邻汤泉乡黄下村,西靠羊河村,南连同义村,北毗岳西县田头乡,由原天光、高田两村合并,全村总面积20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25120亩,耕地面积980亩),辖区并村后合并8个村民小组,338户,1408人,全村正式党员42人,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属典型的山区贫困村。
    天光村自然风景优美,植被良好,春日鸟语花香,夏天遍地阴凉,秋天红叶绿树相沐,雪天绿白相连,一年四季空气新鲜,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天光湖长年保持水位,是垂钓的最佳处所,天光的千年古枫、千年银杏、香棚河的幽幽绝境、陆岭的观音庙、葫芦尖的奇石险峰,无不是人间珍品,有待贤人志士投资开发。
    村内现已硬化水泥路面23.6公里,主干道基本贯通,种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中药材(灵芝、茯苓)面积达300多亩,总收入达八十多万元。竹鼠、土元、牛、羊也逐步扩大养殖规模。通过交流学习,因地制宜,拟发展高山蔬菜和茶叶种植面积,让农民增收。
   二、近期工作
    (一)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落实党员双向承诺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大力开展双培双带,目前正在考察期的党员积极分子5名。严格落实村干党员责任,村内20名高龄老人和17名五保老人,定期慰问落实到村两委成员,要求每月必须到户一次,及时掌握弱势群体的基本状况和需求,为维护地方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二)继续狠抓计划生育和综治维稳工作,利用岁末年初的关键时期,宣传落实各项基本工作,及时处理矛盾纷,确保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的风气延续。
    (三)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1.交通建设
    天光村地广人稀,地域辽阔,交通建设始终是一项艰巨的工作,目前尚急需解决13公里路面硬化,解决道路问题是维稳的重要工作。
    2.水利设施
    小湾水库、天光塘正在启动维修改造,村内尚有大小山塘8口,亟待治理。
    3.产业发展
    管理和运营起鼎力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以灵芝、茯苓为主导,带动其它中药材的种植,经两委谋划,拟在2015年解决利用荒田荒地700亩,种植茶叶、毛竹,既消除火灾隐患,又让农民增收。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村级集体经济基本为零,村级负责重,严重制约发展。
    2.解决道路基本建设,资金无着落。

2015年1月6日
 


关于新仓镇牌楼村的调研报告
(杨袁松 2014年12月22日)

 

    根据县委组织部安排,我于2014年10月31日正式进驻新仓镇牌楼村担任村党总支部第一书记。驻村任职以来,我严格按照要求,认真开展对牌楼村村情、组织建设、经济发展状况、社会事业等方面地调研。通过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座谈,实地察看村情、听取群众意见,走访组干、老村干、老党员、党员代表、村民代表,贫困户、创业大户等,基本掌握了牌楼村整体现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牌楼村地处丘陵,位于新仓镇西南。2005年由原长冲、牌楼两村合并而成,距211省道不足两公里,徐茗公路穿境而过。南邻徐桥镇前进村,西邻江塘乡大塘、东升村,总面积12.2平方公里。
    全村共划分为29个自然组,现有1095户,共4525人,其中贫困户251户,贫困人口862人。中共党员119名,其中预备党员5名,流动党员15名(其中学生3人,其他12人)。设有1个党总支委和3个党支部,共分为6个党小组,分别由党性和领导组织能力强,并且有一定威信的老党员担任组长。
    村共拥有山场11000余亩,耕地3515.3亩,水面660余亩,小二型水库3座(赵庄、联盟和工农水库),除赵庄水库的坝体加固除险工程正在施工外,其余两座水库均未争取到项目资金进行除险加固。其他灌溉型堰20余座,不同程度的存在漏水等隐患,水利基础及辅助设施总体较薄弱。
    (一)经济状况:主要经济作物为水稻、棉花。可耕土地已流转308亩用于种植水稻,11000余亩山场已流转886亩用于种植油茶和药材。
    全村养猪大户共4户(饲养生猪100头以上),养鸡大户6户(鸡舍建设面积在1200米2左右),养豚户1户(占地面积1260米2),养鸭户1户,综合性养羊户一户(散养100只以上)。2013年,该村人均纯收入为2900元,低于全镇年人均收入,属贫困村,也是典型的农业村。
    (二)教育、卫生状况:村建有民办幼儿园一所,占地面积1300余平方米。拥有教职工8人,适龄学生123名。设有牌楼村小学和牌楼村小学教学点两所完小,分别位于村部大楼东南150米处和老牌楼村村址西侧。两所完小共有教职工19人,学生170余名。在满足本村需求的前提下,还能解决一定数量临村适龄儿童上学问题。
    村部设有卫生室,共有工作及医务人员5名,占地面积120余平方米。基本满足本村群众日常就医需求,同时能给临近村民带来方便。
    (三)其他情况:全村共有低保户83户,保障人口193人,五保对象67人。其中多以单身、残疾、重大疾病为主。共有孤儿3名,留守儿童398名,留守妇女361名。村两委每年均能力所能及的给与贫困户一定关怀和照顾。
    二、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一)两委班子方面:牌楼村村两委班子成员共6人,党总支设有总支书记、副书记、委员,村民委员会设有村委会主任、委员、妇联主任,各项制度健全。
    在村总支书记领导下,总支委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各委员政治强、思想好、善开拓。包括下设各支部在内,各级组织能不断提高领导发展、执行政策、依法办事、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能力。工作中既做到探索农民增收的新办法,又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维护一方稳定的工作,既坚持不懈地提高农村党员素质和致富本领,又有针对性地进行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实用科技等方面的培训。党群关系不断的得到加强。
在党总支委领导下,村主任能带领村委一班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头遵纪守法,坚持村务、财务、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管理、监督,认真组织讨论制定本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计划,不断解决村民生产中的困难,帮贫扶困,带动村民发展经济,共同富裕。同时,能努力调动村民参与政务等有关事务的积极性,使本村干群关系不断得到强化,各项工作持续进步。
    (二)党员思想及待遇:村里党员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村总支委和各支部组织领导下,积极开展为贫困户办好事、实事等帮扶活动。凡涉及重大事情,村总支委和各支部都能根据实际召开党员会,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作用。每逢重大节日,都能对困难党员、老党员进行慰问,及时送去党的关怀和问候。同时,积极推行党员承诺制,靠制度约束党员干部。连续几年,在党员评议总支委和支部班子上,均达到了95%以上的满意率。
    三、新农村建设情况
    随着中央及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牌楼村争取到一些项目,完善了部分道路和水利等方面的设施,取得了一定成效,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但新农村建设受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还在规划当中。
    (一)农民收入逐年提高
    在新仓镇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村两委班子成员共同努力下,牌楼村主要采取以项目为支撑,以现有资源为基础,由点到面发展村经济,引导村民积极创业。加上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税的免征以及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村里涌现出发展经济的能人越来越多,人均收入逐年在提高。但因村人均耕地面积少,畜牧产业数量不足,规模偏小,所以目前经济主要还是依靠外出务工。
    (二)基础设施主体完成
    全村基本实现了通公路、通电、通水、通电视、通电讯。其中100%的家庭通电、通电视、通电讯,65%户以上的家庭接通了自来水,85%以上的村级主要干道实施了路面硬化。2013年,完成了徐茗公路上片和老牌楼大洪片的农村居民电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改善了大家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三)计生工作每年进步
    随着村两委对计划生育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前几年有关计生工作的政策宣传、及时引导、服务保障、奖励扶持等工作成效已经体现,村民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生儿养老、传宗接代的思想观念在村民中已经有所淡化。目前,在家的已婚育龄妇女能按要求准时参加孕检,常期在外人员也能按时寄回孕检证明。少生优生,男女平等,生男生女一样好等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正在群众中进一步生根发芽。
    (四)弱势群体受到扶助
    牌楼村低保对象在村委会的工作下,全部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基本生活保障金均能按要求发放到困难人员手中。同时,能有效利用好相关社会群体组织,以及包村和帮扶单位优势,积极为低保户、困难户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取得良好效果。
    四、存在问题
    (一)村经济发展落后
    群众反映,牌楼村因资金不足、地域受限、人才缺乏等原因,难以在本地发展有经济效益的第三产业,也难以吸引外资来本地创办企业。所以,目前村经济发展还落后,大部分家庭仍主要依靠劳务输出和离乡离土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二)应用性人才缺乏
    村里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不强,特别是本村养殖业的发展,缺乏科技人员,大部分养殖户都是在发展中摸索经验,这样不仅养殖成本增高、人工劳动强度增大、规模偏小、机械化程度偏低、效益提高慢,而且在经营中抗灾、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的能力明显偏弱。
    (三)水利设施不完善
    全村小二型以上水库仍然有两座未争取到项目资金进行除险加固,其他用于灌溉和生活的塘、堰、水渠等还存在漏水、淤泥多、无坚固堤坝等现象,均存在安全隐患,还需要进行加固、清淤、修补。
    (四)部分道路待新建
    村村通道路还没有完全覆盖,组级道路更需要新建。特别是部分屋场和田间道路,因没有实施硬化,宽度又不够,造成人员和车辆雨雪天难以通行,从而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物资运输和外出务工出行,无形中增加了生产生活成本。特别是术岭、王家新屋、潘家大屋总长约6公里的道路还没有硬化,给村民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大家反映比较强烈。少数桥梁也因年久失修,在不方便人员出行的同时,还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如潘家大屋通往羊家山一座桥梁,因资金问题一直没有得到修缮,造成部分型号的车辆无法通过,群众反映比较多。
    五、对牌楼村发展的几点想法
    经过这次的调研,我发现了本村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并通过分析、讨论,对自己今后的工作有了一些思路:
    (一)抓紧政策机遇,力争高标农发项目落户。重点发展养殖业和林、果经济。生猪等家禽和水产养殖,要做到合理规划、科学管理,在不断提高村民经济收入的同时,尽量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家创业发展,让他们尽快不离乡离土的发家致富。
    (二)力争在2015年度启动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给大家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居和生活休闲环境。同时,进一步提升卫生室和学校的基本条件,消除存在的薄弱环节,高标准满足群众和适龄儿童的需求。
    (三)争取项目资金,完善道路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道路建设的重点突出在“组组通”道路建设、村主干道加宽上和危桥的新建改造上。水利建设的重点突出对水库、塘、堰、渠的除险加固和清淤等方面。
    (四)培养应用性人才。提高村干部和村里能人带领大家发展经济的能力:一是有针对性的培养干部和一批有发展潜质的人员外出考察学习,把他们的思想带活、思路带广、方法带新、能力增强,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二是村两委要建立机制,为真正想做事、能做事、敢做事的人当好引路人,搞好相关政策、应用技术和事业发展中的服务保障工作。三是制定好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优惠政策,搞好规划,有的放矢的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下步村两委换届打下良好基础,确保牌楼村的持续性发展。
 

关于龙山村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之调研报告

    江塘乡龙山村位于江塘乡西部,由原高岭、金湾、龙山三个村合并而成,全村总人口3307人,812户,30个村民小组,可耕地3800余亩,林地面积6000多亩,全村已修通村村通水泥7.7公里,非村村通水泥路4.6公里,境内小二型水库两座(煤塘水库和潘岭水库),水源充足。人均收入2100元左右。由于丘陵多、平原少,交通不便,老百姓基本上是出门靠走、耕作靠挑,土地无人承包,致使很多田地荒芜。
    一、龙山村存在问题客观方面是因为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山场多、田地少,原小龙山村的田地因是半山区地形,成梯形状、集约化、规模化、难度大、投入成本高,难以流转,加之交通制约,小龙山到金湾的垂直路段未打通。龙寨村到原小金湾村村村通道路也未打通,造成村民出行不便,交通成本很高,基础建设尤其是交通一块相比其它村来说是严重滞后。
    二、老百姓的平均收入较低,收入来源渠道少,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打工收入,家中务农留守的是妇女、儿童、老人居多,直接从事第一产业(农业)的青壮劳动力较少;第二、第三产业基本空白,没有收入来源渠道,农业上种田、种地产出不高,效益低。龙山村靠种田种地致富的很少,农山村家庭富裕农户大都是劳力素质居高的,且外出务工居多,农民缺乏致富技能,文化素质不高,这是制约农民增收脱贫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民中掌握砖瓦工、木工、水电工、建筑装渣、养殖机械技能的普遍收入比较高。
    三、部分村民缺乏勤劳致富、创新拼搏意识,对贫困现状不思进取,靠国家的低保救济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就满足,当然国家的农业保险、创业保险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还有待完善,使好多农民不敢创业、尝试、怕失败破产,家庭经济更加贫困,但思想意识上的惰性是阻碍因素,靠等、靠要、靠救济、靠扶持都只是外力,内在的勤劳、敢闯、敢干是主要因素。
    四、龙山村往届村两委班子软弱焕散,村两委班子成员更换频繁,往届村的主要负责人在违规违纪上多少存在一些问题,村干部在群众中威信不高,没有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村民集体意识、荣誉感淡薄,在集体与个人之间、个人强调私利,不顾公利、公益、集体,龙山村党员人数较多,达286人,但基层党建工作开展得不是很好,党员并没有完全发挥先锋模范、引领带头人作用,有的甚至起破坏、消极作用,党员并没有成为致富引领带头人,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文明的带头人,党员的组织生活不是很健全,履岗履责上不是很理想。
    五、龙山村的负面影响还有待消除,因龙山村往届村两委班子在违规违纪上的问题被相关单位组织依法处理,村民意见大,社会舆论影响不好,党委政府及各级部门对村两委的工作持怀疑、不信任态度。龙山村干群关系紧张,村干队伍不团结、不稳定,内斗内耗严重,不和谐因素多,负面能量大,常有各种举报信见诸于各级领导的桌前案头。以上种种,使龙山村的投资发展环境受到很大的影响,各种惠农惠民、惠村工程在龙山村的安排上,因各级组织领导有顾虑因素,对龙山村项目资金扶贫开发上投入不够,没有资金项目产业支持扶持,没有外界的输血,紧凭内部造血,龙山村的经济很难发展起来,农民很难脱贫致富。
    龙山村的比较优势还是有的,就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不高,山场多,党员多,退职村干队伍庞大,这部分人的作用如充分调动发挥起来,发挥其积极作用,也还是有优势的。现任换届后村两委成员素质较高,一心谋事,村两委成员团结合作,没有任何不和谐因素,这使龙山村的发展有了人才保障,龙山村群众对现任的村两委班子成员认可度较高。
    龙山村的发展方向
    一、基础设施、交通建设要跟上,不能让它成为农民致富增收、村级经济发展制约的瓶颈,交通财政、发改委、移民局、扶贫办等相关部门需大力支持,打通龙山村村组道路,建立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也为土地流转集约经营创造一个便利的交通条件。
    二、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在原小金湾、高岭两村还有大量的土地平整集约成片开发的农田,争取土地平整治理项目,发展农业现代化、集约化,把农田向种田大户流转集中统一产业化种植开发,节省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程度。
    三、鼓励发展多种经营,在小龙山村的山场、山林要充分利用,发展林木经济,如油菜、板栗等经济作物、养蚕,发展一批养殖业大户,养鸡、鸭、猪等,发展畜牧渔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农村服务业还有大量开拓的空间。
    四、加大农民致富技能的培训力度,各种生产养殖实用技术,各种行业应有技术,让贫困农民掌握一技之长,让农民有致富的技能本领,县扶贫办和人事社会保障局应在此加大输入力度。
    五、招商引资。发展第二产业,引进一些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最好是分散、组装可家庭作坊方式经营的,如江浙一带的服装厂、制鞋厂、皮革厂、小五金厂,把产业承接转移进一步延伸到农村。
    六、要想火车跑得快,全靠火车头带,建设一个有战斗力的村两委班子是龙山村发展的关键,如何提高村两委班子成员的素质能力,适应群众的期待,是一根主线,牛鼻子,按三有三带和五个好等模式,抓好村两委班子,抓好村党建工作。
 

关于大龙村的调研报告
大龙村:邬学洪

    大龙村位于城西乡西北角,西与宿松县相连。从乡政府出发,沿着蜿蜒崎岖的乡村公路向大别山深处行进约20公里,即可到达大龙村村部。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行政村。我于2014年10月31日受组织委派至该村工作,通过两个多月的调查走访,基本摸清了大龙村的现状,经过村两委的多次会议,也初步拟定了一些发展规划,现向党组织报告如下:
    一、大龙村的基本情况
    大龙村下辖11个村民组;全村总人口3156人,其中党员81人,贫困人口1055人;耕地面积2830亩,山场面积19820亩;人均收入不足3000 元,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
    二、大龙村存在的问题
    1、交通极为不便 通往大龙村只有两条路,一条宽5米,另一条宽3.5米。尽管两条路都是水泥路面,但是山路崎岖,中间还有危桥,稍大型货车无法通行,所以交通极为不方便,同时也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该村无支柱产业更无企业 由于自然资源缺乏和交通的不便,该村没有支柱产业。耕地本来就少,由于水源条件有限还有部分慌闲,这就制约了种植业的发展。林业上有一些毛竹资源,但是缺少加工企业,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养殖业有几户小规模养殖户亟待发展。
    3、常住人口少劳动力缺乏 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的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还有部分经济条件好的移住在新老城,因此常住人口不足1000人。经济落后造成劳动力大量外流,反过来劳动力外流无法发展本地产业,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三、大龙村的发展规划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培养“三有三带”型党组织带头人,培养生产能手和致富能人发展本地经济。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解决人畜饮水、农田灌溉、通路通电等问题。
    3、招商引资发展村内经济 通过各种渠道吸引外商投资办厂,重点以毛竹深加工方面的企业为主。
    4、发展现代农业 以地面广阔为抓手发展特色养殖,如养羊、养牛等。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可以发展高山无公害蔬菜的种植。
    我相信,在上级政府的重视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村两委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下,在全体村民献计献策和参与下,大龙村一定会脱掉贫困的帽子,大龙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关于程岭村情况的调研报告
太湖县晋熙镇程岭村党总支第一书记 刘德丰

    按照省、市、县、组织文件要求,结合本村实际采取与村两委座谈、逐户走访、实地考察 、搜集资料等方式对本村各方面进行了详细调查了解,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程岭村是晋熙镇最偏远、海拔最高(平均海拔600~800m)、温差大的山区村;全村辖27个村民组,563户,2280人。全村总面积16平方公里,山场面积18000亩,耕地面积1097亩,全村贫困户199户,共计655人,农民人均年收入6000元左右。茶叶加工厂一座,40KW水电发电机组一台,村级基础设施薄弱,2/3的组只通普通泥土路,移动,联通信号覆盖率只占30%,80%的塘堰沟渠基本淤塞,人饮工程只解决了1/3的人口。由于海拔高,自然环境恶劣,全村每年受冻害严重,村民收入不高;同时因地势险峻,山陡路险,基础设施薄弱,修路投入成本高,村级负债严重,因此也是晋熙镇的贫困村和唯一的“难点村”。
    二、村两委和党员干部情况
    程岭村组织建设下设三个支部,十个党小组,村民代表47人,全村党员82名。预备党员3名。
    三、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
    (一)发展优势
    1、地理环境优势,山场面积大适合大规模种植毛竹和茶叶。可以针对毛竹进行深加工,带动产业发展。现在毛竹已经形成良好的种植态势,同样情况,茶场的种植规模也相对集中,出茶量相当可观。
    2、土地条件优势,可利用面积大,适宜大面积利用、种植、开发新型项目。针对地势还可以终止一些必须条件的经济植物。(高山灵芝,高山核桃等等)。
    3、养殖业大户带动势头良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程岭黑猪公司已具规模,远销全国十几个省市。还在进一不扩大养殖规模。
    4、种植、养殖业的发展,使村集体经济发展有了基础。可利用村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之间的利益联接机制,实行股份合作制的模式,成立种植、养殖深加工企业。
    5、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团结奋进,干劲十足,发展思路清晰。成员在村民中具有较高的威信,较强的号召力,较好的模范带头作用,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提出本村的发展思路。
    6、时代政策好,可因地置宜申报项目,修筑基础设施,打下良好基础。
    (二)制约因素
    1、人口居住相对分散,自然条件不足,大部分组里交通不便,只可靠步行。道路建设相当薄弱。大部分村民创新力不足,怕担风险,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信心有待提高。
    2、缺少资金注入,因为山高路途偏远,相对成本消耗增加,在诸多发展上,竞争力不足,成效不明显,往往运做起来十分艰难。相对项目理论和实际相差甚远。
    3、村集体缺少公共积累,既难以发展集体企业也难以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对建设项目和产业调整结构形成制约。
    三、工作思路和对策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要依托利用好安排好项目,结合本村村情的实际,建设发展基础设施。道路建设将是我村的重中之重的工作,要想富先修路。道路畅通了,就意味着贯通了我村与外界的联系,联系广了视野开阔了,那发展的路子也就多了。交通便利了,在引进外资上便有了基础。利用好扶贫政策,把握总体要求,明确目标和任务,建立健全六大扶贫机制。在精确帮扶和定点帮扶上多下功夫,走一条适合本地本村的实际路子。同时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的指示精神,结合系统的优势,一是从难事和实事入手,首先解决村里急需解决问题,倡导发动自身去解决问题的方式,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促进乡村文明。二是制定谋划好发展的思路和目标,认真制定规划,做到思路清楚明白,目标切实可行。三是结合程岭村实际,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加快发展毛竹、茶叶,扩大种植规模,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进标准化养殖区建设。四是针对本村集体经济薄弱的实际,积极探索发展集体经济的新路子,利用股份制形式或能人效应发展深加工企业,变“输血”为“造血”,增强自身发展能力。争取通过多方的帮助和努力,实现程岭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辜负各级领导的殷切希望和人民群众的热切盼望。

 

刘德丰
2015年1月7日


天台村经济发展调研材料
宋四化

    一、天台村基本情况
    晋熙镇天台村位于大别山南麓,2005年由一大一小的华冲村、云义村撤并后建制而成,总面积10平方公里,是晋熙镇最大的山区村,全村共有27个村民小组,总农户数670余户,总人口2620人,其中贫困户占210户,贫困人口849人,均超过全村农户、人口的三分之一。全村耕地面积709余亩,基本上都是种植传统的农作物,没有经济作物。山场面积10450亩,绝大部分都是芭茅山和少数用材林,其中经果林不到0.5%。
    交通方面虽有唯一的一条054县道赤百公路自南向北纵贯全境,但乡村道路发展进展缓慢,到目前为止尚有一个村民组未通公路,没能硬化的毛路还有4.6公里,已经硬化的水泥路平均宽度都不超过3米,也亟待拓宽。
    通讯方面尚有方冲、毛河大部分范围及湾上部分无线信号不能覆盖,不到5%的农户使用互联网,而且都是传统的电话线网络,最快速度都不超过4M,就连我村村部都只有一台电脑能连上网。
    水利等基础设施方面尚有须要治理的当家塘20余口,当家堰10座,河道960多米,特别是还有1700人的安全饮用水没能解决。村域内有堰26处,沟渠2700米,未硬化路面4.6公里,危桥2座。
    全村现有两所小学,一所完小一所单小,卫生室一所,除今年搬进去的新联合小学外,其他的单小和卫生室的基础条件都很差。
    组织建设方面,天台村今年两委班子换届产生总支书记一名、村委会主任一名、总支副书记一名、总支委员一名、村委会委员两名,两委成员中50岁以下的占5名,其中高中以上学历的3名。
    天台村总支委员会下设两个支部、6个党小组,共计64名党员,正在考察的发展对象3名,递交入党申请书的积极分子18名,其中参加业余党校培训的积极分子6名。天台总支党员年龄结构老年化趋势严重,60岁以上的党员就有28名,这也是本届支委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天台村村经济发展现状
    现有人口2620人,其中男1369人,女1251人,劳动力1780人占总人口的67.9%,2013年已外出务工1490人占总人口的56.9%、占劳动力的83.7%。农村经济来源主要有外出务工收入加极少量养殖种植收入。
    全村贫困人口849人,五保户54人,低保户137人。天台村属典型的山区贫困村,人均纯收入只有2180元,其主要贫困原因有:
    1、因灾因病致贫。山区医疗条件差,农民舍不得花钱检查看病,小病扛着不诊,到大病了就晚了,有的农户为了治病倾家荡产。
    2、耕地山场少,无劳动力、无一技之长。在家的大多是年龄比较大的劳力,打工又没有一技之长只好在家种田,但是山区耕地少且不便于机械化耕作,因此除去种子农药化肥最多也只能落得个自给自足。
    3、孩子就学条件差、教育投资大。山区孩子读书条件差,离学校有的有5公里多路程,许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不得不全职在家带孩子读书,这样就大大地减少了一个家庭几万元的经济收入,有的在家一带就10多年。
    4、地理位置不好,发展受限制。天台村由漳河冲、方家冲两个狭窄的山冲组成,山坡大多比较陡峭,耕地也大多呈梯形装,不便于机械化操作,因此发展很受限制。
    5、缺乏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缓慢,规模化不够。山区村,穷山恶水,产业化发展缓慢,全村仅有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真正运作有产业化基地的只有两个,分别是“天台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天台林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两个合作社在天台和程岭交界地段发展生态毛竹1000余亩,其中760亩已通过省、市、县验收。另外全村有存栏300头以下的小型养猪场3个,年出售20000只的小型肉鸡养殖场一个。
    6、无集体经济。我村集体除了10亩毛竹山、10亩荒山、5亩水田和4亩旱地外就没有任何产业,而且这十几年没有从村集体山场耕地上收取任何承包费,基本上无集体经济来源,是典型的空壳村。
    概括地讲天台村经济发展现状分集体经济和私有经济两块。一是村级集体经济几乎是零,维持村级事务开支全靠上级政府拨款,基本上是年年负债,靠输血维持运转,没有造血功能。二是私有经济来源有三个渠道:(1) 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一头猪、两只鸡,一亩三分地,种点粮食和棉花自产自销、自给自足。(2) 少数、零星的小型养殖户和几家小规模种植户,都不能放开手脚扩大规模,发展缓慢,经营收入也不怎么好。(3) 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务工收入也正是我村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占总收入的70%。但外出务工就像挑水养鱼一样,不挑则塘即干鱼不活,也就说一旦因年龄或身体原因不能外出打工,则家庭经济将会受影响。
    因此,如何发展集体经济,如何使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拓宽发展思路,尽快富裕起来是摆在本届村两委面前重中之重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