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通知》要求,现将北中镇三村村驻村扶贫工作队5月份以来的工作进展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三村村基本情况
三村村位于北中镇中部,面积约13平方公里,由原刘山、陈辉、和平三个小村合并而成,共有农户626户,2650人。耕地面积1372亩,山场面积13900亩,农作物除水稻种植以外,还以茶叶、中药材为辅。由于没有集体山场、土地租赁收入,致使村集体经济收入匮乏。居住点以刘山、陈辉、江家山、金和平四大村庄为主。
(一)、村级组织建设情况。村党总支共有党员70名,60岁以下党员55人,女性党员9人,常年在外的流动党员11人。村两委成员6人(不含第一书记和扶贫专干),班子配备合理,凝聚力强,在群众中威信高。村里建有100平方米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健身场地、图书室等,配备了远程教育网站。
(二)、建档立卡贫困户组成情况。经村两委成员摸底,村民代表大会评议确定,我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共236户698/人,2016年以前完成脱贫94户373人,2017年拟脱贫37户127人。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1.经济发展基础十分薄弱。村民在牛、猪的养殖上多以零散养殖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茶叶种植也停留在初级生产上,科技含量低,产品优势不明显;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自身没有经济实体,也没有集体的山场、土地和林地,无资金对公益事业投入,产业发展和资源开发等受到资金制约。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生产生活不便。由于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自身能力不足等影响,全村基础设施水平较差,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待改善。
3.人力资源较为匮乏。贫困户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由于经济条件落后,人力资源水平较为落后,剩余劳动力没有经过相应技能培训,层次低,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严重地制约了农民增收。
4.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实际上有些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差别不是很大,而贫困户叠加享受各种扶持政策,使得部分贫困户不愿脱贫。这让非贫困户意见较大,纷纷要求加入到贫困户行列。
三、主要做法
1.建强基层组织。到任后,以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为抓手,认真配合村党总支抓好基层党建和扶贫开发双推进工作,发挥好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召开了两次基层党建工作推进会,对党建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通报,进一步压实“书记抓、抓书记”主体责任,加强基层干部教育管理。
2.推动精准扶贫。及时研究制订三年帮扶规划和本年度工作计划,深入开展帮扶工作。一是召开工作队队员会,由村领导、蹲村干部讲解农村工作的一些方法,虚心向他们学习,尽快熟悉农村工作;二是召开村两委班子座谈会,听取村两委对村里基本情况的介绍,逐步熟悉村情; 三是采取与个别干部谈心的方法,听他们对村里发展情况的介绍;四是走访典型户,与村里在养殖、种植方面有代表性的农户进行个别交流;五是普遍调查,对全村的贫困户逐一走访,听取意见和建议;六是建立工作组工作台账,认真填写工作日志。通过一系列努力,该村已建成60千伏光伏发电站一座,预计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6万元。同时,贫困户实施光伏发电的8户,到2019年至以后每年实际增收3000元;易地扶贫搬迁两户,国家财政补助共计补助16万元,危房改造资金补助12户17.6万元;贫困户中有养殖、种植的小型产业,政府给予产业发展资金27万元。
3.为民办事服务。一是理清思路。坚持注重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工作方法,深入调查摸底,认真听取群众呼声,并与村两委班子进行沟通和协商,围绕全村种植、养殖两大产业,制定工作要点;二是帮助村两委完善规范村级党务政务公开工作、党员组织生活会、班子集体决策等制度,激发党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三是按照镇党委统一要求,扩建了党员活动室和为民服务大厅,并将各项制度上墙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使农村的各项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四是解决困难,真心办事。组织市侨联干部职工和侨资企业积极开展献爱心活动,截至目前,共为贫困村捐款3万余元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
4.提升治理水平。一是协助村里搞好村容村貌建设和整治;二是协助村里搞好村室建设;三是帮助解决群众反映的其他问题,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四是与村两委成员一起深入农户家中宣传精准扶贫精神和相关政策。针对部分贫困群众文化水平低、理解能力差和白天忙农活的实际,上门逐户面对面向群众宣传讲解,帮助他们了解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提高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五是认真落实工作日签到和节假日值班制度,确保群众进得了门、找得到人、办得成事。把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承诺践诺、志愿服务等工作,与脱贫攻坚任务紧密结合起来。
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加生到村检查指导
组织侨资企业捐款
组织侨资企业捐款
扎实开展扶贫整村推进抓末端工作
扎实开展扶贫整村推进抓末端工作
扶贫入户走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