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联盟首页 共产党员网 安徽先锋网 安庆先锋网

太湖先锋网首页

太湖先锋网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名人史话

第十五章刘邓大军在太湖

发布:2011-05-11

第十五章刘邓大军在太湖

 

第一节刘家畈高干会议

 

1947114,刘邓大军指挥部由湖北蕲春张家塝移到太湖刘家畈,在这里驻到1113,并解决了棉衣问题。119

12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司令部在太湖县刘家畈胡氏新祠召开三纵队(陈锡联部)旅以上和皖西工委、皖西人民自卫军支队长以上干部参加的会议,这就是有名的刘家畈高干会议。刘家畈高干会议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继王大湾高干会议后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指导皖西解放区斗争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刘家畈高干会议召开前的态势

1947年夏,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战略决策,晋冀鲁豫解放军在刘伯承、邓小平的率领下,从太行山区挥师南下,越过黄泛区,越过沙河、汝河、淮河,于8月底到达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大反攻的序幕。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同国民党军展开了紧张、激烈、艰苦的斗争,取得了初步胜利。截至9月底,刘邓大军先后解放县城23座,歼灭国民党正规军6000余人、地方武装800余人,并且建立了17个县级民主政权。

10910日,刘邓大军三纵队按刘邓首长关于重返皖西“歼灭分散薄弱之敌”的指示,集中主力,在六安东南的张家店全歼国民党八十八师六十二旅,毙、伤、俘敌4800余人,取得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在无后方依托条件下第一次消灭敌人一个正规旅以上兵力的重大胜利;1026晨,刘邓大军一、二、三、六纵队主力及中原独立旅,第一次采用大兵团协同作战,在湖北蕲春高山铺设伏,将尾追刘邓大军的国民党西路部队四十师和五十二师八十二旅,引入包围圈,激战两日,歼敌四十师和八十二旅12660人,其中俘敌9560人,毙伤敌3100人,缴获火炮33门、机枪375挺、子弹40万发、骡马172匹及大批军用物资,击落飞机1架、击伤3架。这两次战斗,奠定了大别山斗争胜利的基础,使形势发生了有利于刘邓大军的变化,使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站住了脚跟,实现了党中央、毛主席指出的争取最好前途的预想。

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派出政工干部、随军南下的干部配合地方党组织在部分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分浮财斗争。但有些下属部队未能及时抽调干部、分遣部队,发动群众实行土改。1012,中原局、中原军区指示各纵队“放手发动群众、创建大别山解放区”。要求在皖西“应立即放手发动群众,普遍地展开分浮财运动,在运动中去组织贫农小组,建立贫农团和农会。只要有部分农会或贫农小组,就应召开贫农会员或农会代表大会,讨论与通过中央新颁布的《土地法大纲》,并立即开会分田”。要求各纵队应大胆分遣部队和大量抽调干部,开展和加强地方土改工作。为使土改工作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中原局、中原军区决定成立鄂豫、皖西两个区党委和军区,下设地、县等党、政、军组织,并由每旅抽出一部分部队为军区、分区之基本武装。中原局强调:“一切服从于土地改革,服从建立根据地的基本任务。”

同一天,中原局、中原军区在致三纵队党委《贺张家店战斗胜利》的贺电中,明确要求三纵队党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筹建皖西军区和区党委机构,并指示陈锡联、曾绍山就区党委、军区以及地委、军分区的人选提出意见。

接到指示后,三纵队党委和皖西工委即以主要精力投入了这一工作。他们在积极物色人选的同时,又增派数百名干部和成建制的部队到地方工作,帮助建立区、村政权和游击队,进一步为创立解放区准备条件。

112,刘伯承、邓小平从湖北蕲春胡家凉亭出发,经张家塝往安徽太湖,4日,到达太湖驻刘家畈南阳河,

部队驻扎在上至凉亭(红光)下至南阳河约7?5公里长的地区,

司令部、政治部设在南阳河的胡氏新祠。刘邓首长在刘家畈传达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和部署皖西根据地的工作,看望坚持大别山斗争的同志和从鄂西北转战到皖西根据地的部队。

二、高干会议在刘家畈胡氏新祠召开

11912日,刘邓首长在太湖县刘家畈胡氏新祠主持召开了有三纵队旅长以上干部和皖西工委、皖西人民自卫军支队长以上干部参加的高干会议。出席会议的共约30余人,野战军和中原局领导有刘伯承、邓小平、李达、张际春,刘子久等;三纵队旅长以上的干部有陈锡联、曾绍山、郑国仲、彭涛

彭涛(1913-1961),男,江西鄱阳(今波阳)人,曾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化学工业部部长。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阎红彦等;皖西人民自卫军和皖西地方工委支队长以上的干部有刘昌毅、桂林栖、于一川、张伟群、胥治中、钟大湖、胡鹏飞、何德庆、孔令甫、梁诚等。会议共开了4天,由野战军副政委张际春主持,9日,分别听取了政委邓小平、司令员刘伯承的报告;10日,听取了中原局常委刘子久的报告。邓小平讲了5个问题:1?目前的形势问题;2?两个中心任务(土改和打仗);3?武装建设问题;4?作风问题;5?鄂西北的教训。刘伯承着重讲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团结以及当前的中心任务(土改和打仗)和建立皖西区党委、皖西军区的意义。中原局常委刘子久的报告主要是分析大军挺进大别山取得的战果和开创皖西革命根据地的意义。会议分析当前形势和任务,指出形势发展得很快,根据形势的发展,刘邓主力部队不必再留在大别山了,要转移到淮河以北去作战,而且从战略上看也要把部队集中,配合陈毅、粟裕大军在中原进行更大规模的作战,继续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实施战略再展开。会议强调皖西根据地东接津浦,西北与鄂豫根据地相连,南控长江,威慑南京、武汉、上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主力部队转移后,皖西的形势势必在长时期内较为严峻,留在皖西根据地的同志务必要有清醒的认识,戒骄戒躁,要准备长期、残酷的斗争;皖西是老根据地,有光荣传统,要依靠和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发展地方武装,要坚持根据地,发展根据地,采取灵活分遣集结、以小部牵制大敌、打小歼灭战的方针,配合大军作战,迎接全国解放的到来。

会上,皖西人民自卫军司令员刘昌毅介绍了中原突围到皖西的情况和皖西工委、皖西人民自卫军坚持斗争的情况。

 

 

会议还传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原局关于《放手发动群众,创建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指示。

会议做出三项决定:

(一)成立皖西区党委、皖西军区和皖西行署。

皖西区党委书记彭涛(原三纵政委),副书记桂林栖、于一川。皖西行署主任罗士高。皖西军区司令员曾绍山(原三纵副司令),政治委员彭涛(),参谋长徐力行,政治部主任何柱成。

(二)分别在皖西区党委、军区、行署之下设立皖西一、二、三3个地委、3个军分区和3个专员公署。

一地委辖太湖、岳西、潜山、望江、怀宁(一部)。地委书记卢仁灿,副书记李唐;一分区司令员孔令甫,政委卢仁灿(兼),副政委梁诚;一专署专员刘秀山。

二地委辖桐城、庐江、潜北、舒南一带。地委书记武旋声,副书记张伟群;二分区司令员马忠全,政委张伟群,副司令员钟大湖,副政委袁文波,二专署专员刘征田。

三地委辖六安、霍山及舒城、肥西、金寨各一部。地委书记马芳庭,副书记郭万夫、唐晓光;三分区司令员曾庆梅,政委马芳庭(),副司令员朱光,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彭宗珠;三专署专员霍依茹。

(三)兵力的集结和分遣。

三纵队的建制不动,皖西部队与三纵合编,刘昌毅调任三纵副司令员。皖西人民自卫军一支队编入三纵队七旅三十七团,二支队编入皖西一分区基干团(团长蒋容英,政委方英同,副团长常示礼,参谋长贾仁义)。同时抽调七旅二十团到一分区,八旅二十四团到二分区,九旅二十七团到三分区,作为各分区的主力部队。野战军用于实施机动,歼灭敌人;军区部队则用于拓展地方,发动群众,进行游击,消灭地方反动武装。

在刘家畈期间,刘伯承、邓小平亲自召开了当地贫苦农民座谈会,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生活境况和打土豪分田地的情况。针对大部分群众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和欺骗宣传,担心刘邓大军不能长期留在大别山,对刘邓大军不敢亲密接近等实际情况,为了迅速把群众发动起来,刘伯承主持在刘家畈召开千人群众大会。会上,刘邓首长反复向群众说明,挺进大别山是在消灭敌人100个旅以后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决策,刘邓部队决心坚持同大别山人民同生死、共患难;刘伯承、邓小平详细介绍解放军在全国各个战场的作战情况,宣传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大好形势,并就《土地法大纲》讲解有关土改政策。与会群众掌声雷动,高呼“拥护《中国土地法大纲》”、“坚决打倒土豪劣绅”、“实行耕者有其田”、“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等口号。随后,部分部队与到会群众一起进行了示威游行。会后各部队迅速抽调干部战士参加土改工作,“一手拿枪,一手分田”。

由于宣传发动工作做得细致,干部战士齐心协力帮助群众,全县很快出现了盛况空前的拥军热潮,刘家畈一带尤为突出。广大群众积极主动支援大军,他们把自己不够吃的一点口粮省下来交给部队;为了帮助部队抵御大别山地区寒冬,有的送来了自己仅有的棉衣,甚至有人把自家仅有的棉絮拆下来给部队做棉衣,裁缝也义务前来赶制棉衣、棉被。在军民共同努力下,部队的干部战士很快穿上了过冬衣。由于不会染布,战士们穿着各色各样的棉衣,刘邓首长看着风趣地说:“我们的部队变成姑娘队了。”40多年后,陈锡联回忆这段历史,动情地说:“那里的群众基础很好,群众很支持我们。那里的群众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土地革命时期,那里就是革命根据地。先是徐向前的红四军,徐海东的二十五军。二十五军走了,又有红二十八军。高敬亭的红二十八军就是在太湖那里建立的,这支红军在皖西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后编为新四军某支队)。那里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都是革命根据地,那个地区的革命没有间断过,是老根据地。人民支持革命,吃尽了苦头,人民是伟大的,了不起的。我们应该写这段历史,写人民对革命的贡献”。

13日,刘伯承、邓小平离开刘家畈枫树沟,经弥陀寺到田家铺。刘昌毅、桂林栖也回到太湖城里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传达刘家畈会议精神。1115,中共皖西区党委、皖西军区、皖西行署在岳西汤池畈正式宣布成立。11月底,皖西区委书记彭涛在舒城晓天附近传达贯彻刘家畈会议精神,并将贯彻情况打电报给刘邓首长作了汇报。

三、刘家畈高干会议的历史意义

刘家畈高干会议,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为开创大别山根据地,进一步实施战略再展开,贯彻执行中央和中原局战略部署的一次重要会议。邓小平当时在会上指出:“蒋介石破坏协定后,形势发展对我们是有利的。党中央、毛主席决定跃进大别山,到敌人后方作战,把敌人在华东、华北、西北、东北战场上的主力吸引过去,减轻华东、华北、西北、东北战场的压力,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我们越陇海、过黄河,跃进大别山,直接威慑南京。这下蒋介石慌了,急忙调兵来对付我们。我们是艰苦点,从长远看,我们不但要在大别山站住脚,建立牢固的根据地,而且还要打出去,解放全中国。”

刘家畈高干会议,是刘邓大军从挺进大别山到走出大别山这一战略链中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会议,在党史军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重点体现在制定和完善了坚持大别山斗争的方针政策,将军事斗争、政权建设和土地改革结合起来,为开创大别山解放区、建立牢固的根据地、实行战略再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解决了怎样站得牢和如何发展的问题。第一,会议对当时的革命形势作了正确的分析,按照中央和中原局的号召作了新的决定和部署,决定成立皖西区党委、皖西行署和皖西军区,此后,皖西地区的革命斗争就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为加强皖西解放区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和军事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第二,加强了皖西地区的武装力量,为皖西地区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军事依靠。刘邓大军作为各分区主力留在大别山的二十团、二十四团、二十七团和地方武装坚持斗争,加之人民的全力支援,使战局不断好转,最终使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巩固和发展了大别山根据地,为刘邓大军主力转移出大别山创造了必要条件。第三,推动了刘邓大军实施战略再展开。刘家畈高干会议以后,刘邓大军开始把内线作战和外线作战互相配合起来,实施战略再展开,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大别山的疯狂进攻,有力支持和配合了全国战场的战略反攻。1948年春天,遵照党中央、毛主席关于“再将敌人拖出来,引到预定战场上消灭之”的正确方针,刘邓大军到淮河以外休整,相机歼敌。

 

第二节李杜店遭遇战

 

19478月底,刘邓大军到达大别山,胜利实现了千里挺进战略,这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十分惊慌,特别是解放县城23座、建立了17个县级民主政权和张家店、高山铺战役大捷,更使蒋介石坐卧不安。11月下旬,蒋介石在南京召开湘、鄂、皖、豫、赣、苏6省“绥靖”会议,并于25日成立“国防部九江指挥部”,由国防部长白崇禧兼任主任,坐镇九江,统一掌管豫、皖、赣、湘、鄂5省军政大权,企图以所谓“总力战”与解放军争夺中原,并首先集中兵力,企图趁刘邓大军立足未稳,“清剿”大别山区解放军,以巩固其平汉路,确保长江动脉。1127开始,国民党调集14个整编师共33个旅的优势兵力,对大别山展开全面围攻,其中第四十六、五十八、八十八、七、二十五师负责围攻皖西根据地。

11月,为增强大别山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力量,中央军委增调晋冀鲁豫军区十纵队、十二纵队南下,与刘邓大军主力会合,加上第一批4个纵队,共6个纵队19个旅兵力挺进了大别山。但先到的4个纵队,因7月南征以来,长期行军打仗,消耗很大,一直没有得到休整和补充,战斗力有所减弱。

面对严重的敌情,127,刘伯承、邓小平召开紧急会议,商讨打破国民党军事重点围攻的方案。会议遵照中央军委关于确立与巩固大别山根据地是确立与巩固中原根据地的关键的指示,决定将中原局和野战军总部机关分成2个指挥所。刘伯承司令员、张际春副政委率直属大队大部分兵力900人,作为野战军后方指导所,同十、十二、一纵队渡过淮河北上,转向外线作战;邓小平政委、李先念副司令员和李达参谋长率直属队计500人组成前方指挥所,率二、三、六纵队和军区地方武装留在大别山,坚持内线作战。

194815,担负战略进攻任务的三纵(陈锡联部)九旅由太湖弥陀东进,准备攻打太湖县城,并伺机向东发展。6日凌晨,在李杜店街口突遇国民党整编二十五师一〇八旅、国民党太湖县自卫大队二中队堵击,九旅前卫二十五团当即与敌交火,由于地形不熟,战斗一开始,三纵九旅仅占据东北面的天鹅池、大凸岭,北面的廖家龙头,西南面的骆驼山和笔架尖余脉的小山坡,而国民党二十五师一〇八旅及县自卫大队二中队抢先占据了骆驼山和笔架尖等制高点,居高临下对二十五团进行阻击,二十五团四连在骆驼山、笔架尖余脉的小山坡,迎着敌人密集炮火,组织了数次冲锋,但因敌人兵力较强、火力太猛,直到拂晓,多次抢占骆驼山和笔架尖制高点都没有成功。由于二十五团对任务和敌情了解不明和敌方兵力较强,因而拂晓前没有结束战斗,战斗呈胶着状态,使敌人在有利的地形上获得了增援时间。情况越来越危急,九旅旅部命令二十六团增援。二十六团团长赵玉亭率三营抢占南侧小角洼坳大高地,副团长尹书信带一、二营从北面廖家龙头迂回敌后,协同二十五团作战。至10时许,正当九旅战士英勇冲锋,压住敌人火力,将敌人逼到李杜店山凹附近,即将围歼时,太湖守敌一〇八旅2个团及配属二十五师的炮兵约8000人的增援部队从县城分三路完成向李杜店包抄,一路由长河东龙山宫向塔镇方向进攻,一路由长河花凉亭向段家垄方向进攻,一路由羊坞山向李杜店西南抢占笔架尖。此时,敌援军已超过九旅一倍,紧要关头,二十六团团长赵玉亭当机立断,组织兵力阻击敌援兵,二营四连扼守公路的左侧,五连扼守公路右侧。但敌援军却绕过公路,乘二十六团阻援之机,一部分从后侧廖家墩小河而上抢占了笔架尖,一部分从大凸岭插到了九旅后面,以猛烈的炮火向各侧制高点射击。由于二十六团三营没有坚决扼守住笔架尖,赵玉亭只得率部重新冲夺,但此时笔架尖上的敌军已占兵力优势,且炮火十分密集,冲夺未遂。战斗中赵玉亭不幸被炮弹击中,壮烈牺牲。此时,战局对九旅十分不利,一方面长河被敌军炮火封锁,白天过不去,欲退不能;另一方面敌军炮火、兵力、地形均占绝对优势,成连成排向九旅阵地发起一波又一波的攻击。而九旅包括旅直属部队仅4000余人,既无工事依托,又是连续作战,消耗较大。在这危急关头,九旅共产党员、军政干部和战士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天鹅池、廖家龙头、段家垄等阵地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击退了敌军一次又一次的攻击,但始终未能摆脱不利态势。激战中,二十五团副政委段超杰、炮兵连长冯科、副连长赵玉龙等相继牺牲,副团长罗永年身负重伤(后转移到岳西牺牲)。黄昏时分,九旅撤出阵地,转移至太湖西北山区薛义河、陶家河一带休整。此次战斗,九旅伤亡官兵506人,失踪73人,敌伤亡1000余人。战斗之惨烈令三纵司令员陈锡联感叹不已,事后他回忆说:“这次战斗本来要消灭敌人,但没有打好,双方都打得很惨,我们考虑不能再打下去了,就转移了。后来敌人进行疯狂反扑,我们不能打消耗战,所以就改变作战方针,以旅为单位,在皖西山区穿插迂回,与敌人周旋,打小歼灭战。坚持到2月份,中央军委发出中原各军作战部署,指示刘邓大军主力撤出大别山,配合陈粟大军在中原进行更大规模的作战,中原局随即发出《开展大别山游击战争的指示》,指出解放军主力转出大别山后,皖西军区与人民武装应独立自主地坚持大别山战略阵地,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强调坚持下来就是胜利。随后,我们三纵和六纵分别取道英(山)、罗(田)、黄(安)、新(县)等县,转移出大别山地区,挺进大别山的任务也就结束了。”

李杜店遭遇战只是刘邓大军转战大别山的一个小小缩影,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战斗之激烈、处境之艰难,从中可见一斑。邓小平谈到转战大别山时说:“我们吃了苦头,但换得了更大的胜利,对敌人打击更沉重了。从中原野战军看,在鄂豫皖、大别山的几个纵队是有削弱,减员约15%,但江汉发展了100%,桐柏发展了50%,豫陕鄂这边发展了100%,豫皖苏也是发展的。所以,从整体上说力量比过去大了。”从19478月底到19483月,刘邓大军转战大别山半年多,严重地威胁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对迫使国民党军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对扭转全国战局取了决定性作用。这支英雄的部队由进大别山前的12万人到出大别山后减少到不足10万人,足见刘邓大军千里挺进的艰难、困苦、英勇和付出的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