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太湖人民响应五四运动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奥等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1919年1月,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和平会议”,中国政府作为战胜国派代表出席了会议。“和会”在美、英、法、日、意等帝国主义国家操纵下,拒绝了中国政府关于收回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的合理要求,反而决定由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对这种丧权辱国的所谓“和平条约”,北洋军阀政府竟准备签字承认。消息传来,全国群情激愤,蕴藏在中国人民心中的怒火,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5月4日,北京的13所大中学校的学生3000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并举行游行示威,抗议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行为,要求严惩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被捕学生达30多人。第二天,北京全市学生总罢课,表示强烈抗议,并通电全国。北京学生的爱国行为,得到了全国各界积极响应,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以实际行动给予北京学生爱国行为支援,最终迫使北洋政府释放了被捕的学生,罢免了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拒绝出席“和会”的签字仪式。五四运动的胜利,加快了马克思主义和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斗志,锻炼了一批进步青年,初步展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五四运动点燃的爱国火炬,迅速传遍全国广大城乡,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的消息传到太湖,在新文化运动、特别是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影响下的知识青年、群众,立即行动起来,热烈响应。时在安庆任教的赵纶仕赵纶仕(1890-1950),太湖县东雷家墩(今晋熙镇岔路村)人。1913年,在安庆组织成立青年学会太湖支会,其任安庆六邑联立中学校长期间,积极支持新文化运动;1938年,六邑联中从安庆迁至太湖,继续任校长,积极组织和支持学生到城乡开展抗日救亡宣传等活动,并帮助中共党员孙觉等人安全转移到皖北抗日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任安庆行署和华东生产救灾委员会委员。、杨慧存杨慧存(1875-1954),太湖县辛家冲孟康畈(今天华镇辛家冲)人。安徽省高等学堂毕业,历任安徽第一师范学校、高级工业学校事务主任,太湖县师资养成所所长,省土地局秘书,省参议员,省长咨询等。1947年,当选为国民政府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任安庆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市政协委员。
积极与太湖学校联络,动员大家起来响应五四运动。这一行动立即得到以曹镜清曹镜清(1881-1946),祖居黄界河(今太湖县天华镇),后定居县城。晋熙小学体育教师,进步青年,新文化运动积极分子,是太湖县内第一个剪去辫子的男人。一生从事小学教育,历任县立高级小学教员兼管理和晋熙小学训育主任兼科任教员,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把宣传内容写成歌词,谱好曲子,糅合于拳术、舞蹈和游戏之中,教学生演唱。1937年退休后创办救济院,日军两次进犯太湖时,他带领孤儿到山区避难。1946年因病去世。
为首的太湖进步青年的积极响应。当时太湖县城只有晋熙小学,学生300名(内设一个初中班,有青年学生20余人)。5月10日,晋熙小学即举行罢课声援,接着徐桥商立小学也积极响应。为便于统一行动,曹镜清积极联络各校,成立了学生联合会和教职员联合会,出任学联主席,将学生组织起来,积极响应五四运动,并致电北京对五四爱国运动表示声援和支持。5月18日
,以曹镜清为首,晋熙小学300余名师生及暑假回家的中学生马达明、师范生徐子兵等20多人,在县公共体育场集会,声援五四爱国运动。会上曹镜清发表演说,向学生讲述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同时组织宣传队沿门逐户进行宣传。学生集会后,接着举行了反帝游行示威,游行队伍手执红旗,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惩办卖国贼章宗祥、陆宗舆、曹汝霖”、“抵制日货、禁止日货入国”、“废除‘二十一条’”、“取消不平等条约”、“提倡国货”、“行动起来,支援五四爱国运动”等口号,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当天,仅县城就有5000余人主动加入到了游行示威队伍中。同日,全县各重点集镇的学校师生及附近农民也纷纷举行游行示威,小池、新仓、徐桥、弥陀4个集镇参加游行示威的群众均达1000余人。学生们的爱国行动引起了太湖当局的恐慌,就在第二天,当学联会组织学生进行街头演讲,发动商民罢市、工人罢工,协助店员和工人组织清查日货时,县知事公署派出商警以维持秩序为名进行阻挠。县知事公署的行为,激起了县城里的店员、工人和手工业者的义愤,他们立即行动起来,或参加到清查日货的行列,或和广大居民、城郊农民一道,加入示威的队伍,以实际行动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先是店员、工人举行罢工,接着商民举行罢市,把声援活动进一步推向城乡。为进一步扩大影响,学联会一方面组织宣传队深入四乡八镇进行宣传,如在大河口搭建讲台,广泛宣传五四爱国运动的重大意义,揭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阴谋,揭露北洋军阀政府卖国求荣的罪恶行为,宣传活动持续数日,听讲群众达数千人。另一方面协同店员、工人组织日货清查小组,对商店进行逐户清查,防止商人出售日货和购进日货。在学生爱国行动的影响下,全城居民也纷纷行动起来抵制日货,查出日货即行焚烧。徐桥、新仓、弥陀、寺前、店前河(今属岳西县)等集镇的学生、商民、居民也纷纷举行集会,声讨日本侵略行径。终于在6月8日迫使太湖县商会作出“各商店不进日货、不售日货,三日一查,五日一清,查有日货一律焚烧”的决定。6月10日
,太湖人民声援五四运动的活动胜利结束。太湖人民声援五四运动影响深远。它深入宣传了反帝反封建的重大意义,教育了广大民众,激发了太湖人民的爱国热情,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从此,太湖出现了办新学堂、念新书的新风气,一些新思想、新观念由此开始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它锻炼了一批进步青年,如后来担任中共太湖县委首任书记的甘信元(后用名甘陵)等人均参加了这一活动,启发了众多的工人、城镇居民和手工业者;为五四精神和进步书刊及马列主义的传播,为党组织的建立及早期共产党人在太湖开展活动,为太湖人民声援五卅运动、响应北伐,打下了基础。
第二节太湖人民声援五卅运动
1925年5月7日,上海日本纺织同业会开会议决,拒绝承认工人组织的工会,要求租界当局及中国官方取缔工会活动。5月15日,日本资本家宣布内外棉七厂停工,不准工人进厂。该厂工人顾正红率领工人冲进工厂,要求复工和发工资。日本大班(相当于厂长)竟率领打手向工人开枪,打伤10余人,顾正红身中4弹,伤重身亡。日本厂方这一暴行激起了上海内外棉各厂的愤怒,当天即举行罢工,以示抗议。事件发生后,上海学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走上街头进行反对帝国主义暴行和支援受难工人的宣传、募捐活动,遭到租界巡捕拘禁。帝国主义无视中国主权等行为进一步激起上海各界的义愤。5月30日
,上海各大、中学校2000余人分散到公共租界繁华的马路,进行宣传、讲演和示威游行,又有100多人先后被捕,关押在南京路老闸捕房。这更加激怒了广大群众,数千人奔赴捕房前,要求释放被捕者。早有戒备的租界英国巡捕突然开枪,打死13人,伤数十人,制造了举国震惊的五卅惨案。惨案发生的当天深夜,中共中央再一次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把斗争扩展到各阶层人民中去,组织广泛的统一战线,发动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在更广的范围开展斗争。五卅惨案发生后,群众自发性的声援活动和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的声援活动,迅速在全国兴起。为声援五卅运动,1925年6月16日,太湖县晋熙小学400多名师生,在学联发起下,在操场上举行集会,学联主席曹镜清在大会上发表演讲。随之举行罢课、游行示威,组织宣传队散发传单、张贴标语,深入街头以小唱、快板形式声援五卅运动,宣传上海工人、学生与帝国主义斗争的英勇精神和英雄事迹。县城商民、手工业者、居民和上街来的农民以及商会人员纷纷加入游行示威行列,手执红旗,高呼“打倒帝国主义,为死难同胞报仇”等口号,游行队伍达六七千人。游行从上午9时开始直到下午3时结束。之后,全县各集镇都召开了群众大会,声援五卅运动,迅速掀起了反帝高潮。
6月17日,太湖商会在广大群众的强烈呼吁下,派出代表与学联共同组织了日货清查队,逐店清查日货,提出禁止日货输入,禁止日货出售,禁止私藏日货,并当即把查出的日货,如草帽、布匹等全部烧毁。与此同时,成立了太湖县各界支援五卅惨案后援会和仇货检查所,开展募捐和检查日货等活动,工人、农民、商民、学生和教员联合致电上海总工会,表达太湖人民对五卅运动的声援,向遇难者致哀,并表示将反帝斗争进行到底。
太湖人民声援五卅运动,再次充分体现了太湖人民的爱国情怀和反帝决心,培育、锻炼了一批先进民众,为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第三节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15年5月,以《青年杂志》(一年后改为《新青年》)创办为标志,以民主、科学两面大旗为指引的新文化运动正式兴起,并迅速影响全国。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1919年5月,太湖县民众教育馆复办了停刊多年的《太湖镜报》,三天一刊,每七天增印副刊,宣传新理念、传播新思想。主要内容是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化;反对封建统治,提倡新政治;反对腐朽没落、男尊女卑,提倡禁烟禁赌、妇女放足等;并设有《土劣楼》、《奇事》等专栏,揭露地方封建统治,讽刺土豪劣绅。主编先后由曹进堂、李淑道等人担任,并成立太湖镜报社。1923年,主编李淑道写了一篇文章,揭露当局政治腐败,讽刺县长高寿恒的贪赃枉法行为,《太湖镜报》被勒令停刊。除办报办刊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外,一些进步教职工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宣传科学民主新思想,一些进步青年以剪辫子、剃光头、读进步书刊等实际行动进行响应,出现了曹镜清等光头或剪发青年。此外,太湖籍进步青年还在更广的领域参加了新文化运动。1913年,赵纶仕在安庆成立青年学会太湖支会,组织太湖青年“与全国青年抱同一旨趣而赴之”,积极参与、支持新文化运动。1915年,刘王立明参加世界妇女节制会,任世界妇女节制会驻华代表,同年,成立中华妇女节制会并任主席。刘王立明创办书刊,宣传妇女解放,争取中国富强。诗人朱湘朱湘(1904-1933),现代诗人,安徽太湖县弥陀镇人。1919年入南京工业学校预科学习一年﹐受《新青年》的影响﹐开始赞同新文化运动。1920年入清华大学﹐参加清华文学社活动。1922年开始在《小说月报》上发表新诗﹐并加入文学研究会。此后专心于诗歌创作和翻译。1927年9月赴美国留学﹐1929年8月回国﹐应聘到安庆安徽大学任英国文学系主任。1932年夏天去职,漂泊辗转于北平﹑上海﹑长沙等地﹐以写诗卖文为生。终因生活窘困﹐愤懑失望﹐于1933年12月5日晨在上海开往南京的船上投江自杀。主要作品有诗集《夏天》、《草莽集》、《石门集》、《永言集》﹐散文和评论《中书集》﹑《文学闲谈》﹐书信《海外寄霓君》﹑《朱湘书信集》﹐译作《路曼尼亚民歌一斑》﹑《英国近代小说集》﹐《芭乐集》。代表作《摇篮歌》﹑《采莲曲》、《有忆》等。
朱湘死后被鲁迅称之为“中国的济慈”。罗念生说:“英国的济慈是不死的,中国的济慈也是不死的。”积极倡导新文学,提倡并使用白话文进行创作。这些活动的开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改良作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在太湖地区的传播。
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1919年秋季,县城的晋熙小学就已推行念新书(如国文教科书等新书籍),一些私塾也改为国民小学。当时小学课程不仅在文体上改为白话文,在内容方面也开始删除一些封建性的糟粕,增加了一些宣传民主、科学的新内容。随后,全县城镇乡村出现了办新学堂、念新书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