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钧,乾隆五十九年(1794)生,字仲衡,号海初,小名燕生,安徽省太湖县城西乡人,道光八年(1828)状元,先后授翰林院修撰、文渊阁校理、国史馆和功臣馆纂修、顺天乡试同考官等。
李振钧以诗、联、书法名于世,著有《味灯听叶庐诗钞》。他父亲李长森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进士,官至云南布政使。嘉庆十六年((1811)至道光元年(1821),李振钧随父亲宦游全国十多个省,广见多闻,受益非浅。嘉庆十八年(1813),送母回太湖,路过安庆时夜游大观亭,除赋诗外,还为该亭作对联一副:“秋色满东南,自赤壁以来与客泛舟无此乐;大江流日夜,从青莲而后举杯邀月又何人?”至今广为流传。
李振钧还有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就鲜为人知了。
李振钧的岳父汪志伊(1742-1818),字莘农,号稼门,桐城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举顺天试,充《四库全书》馆校对,历任江苏镇江知府、浙江布政使、福建巡抚等职。乾隆五十四年(1789),汪志伊生下第五女,视为掌上明珠,因而取名正珠,字还阁。汪正珠从小就非常聪慧,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说笑,但与兄弟姊妹相处和谐。汪志伊亲自教授她一些女诫家范和诗词韵律之类的书,使她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写诗赋词。
| 因李长森与汪志伊同朝为官,又是同乡,两家联姻。嘉庆十四年(1809),20岁的汪正珠嫁给了16岁的李振钧。刚结婚时,由于李振钧年轻任性,夫妻之间偶有小事不合,汪正珠总是逆来顺受。母亲知道后,经常责备李振钧,这反而让汪正珠更加感到内疚。汪正珠给了李振钧既是妻子、又是姐姐一样的关爱,鼓励李振钧求取功名,光耀门庭。两人经常一起读书习字,写诗唱和,游览太湖及周围的名胜风景,伉俪情深。一时,李振钧学业日有长进,为他以后考中状元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虽出生官宦人家,但汪正珠为人谦和,善于勤俭持家,自己亲自下厨、纺织。衣妆奁具也很少添置,她说:“吾多病,能用几何?吾损一铢,若辈直增一斤矣。”因此,受到李家上下的夸奖。
自古红颜多薄命。汪正珠从小就多病,有一次险些病死,吃了很多药,一直不见好转。每次发病,身体疼痛不止,但为了不让父母忧心,总是忍住呻吟。嫁到李家来的前一年,随父亲从贵州到南京,行程两千里,途中感风寒,病情进一步加重。嫁到李家后,在李家上下的精心照料下,病情得到稳定。嘉庆二十年(1815),汪正珠再次犯病,久卧在床。父亲汪志伊任职福建巡抚,思女心切,派儿子来到太湖,欲接汪正珠到福建巡抚署中小住。李正钧及父母看到汪正珠正在病中,不许汪正珠远行,无奈其兄坚请,只好放行。夫妻二人依依告别,想不到竟成永诀。
汪正珠到福建后,父亲汪志伊延名医为她看病,病情一度好转。汪正珠给李振钧写来信,惦挂李正钧的生活,还谈到了归期。这年农历十一月,汪正珠病情突然加重,逝于福建巡抚署中,享年仅二十八岁。
汪志伊亲自给李家写信,报告噩耗,信中说到,汪正珠临终时,身体剧痛,呻吟声响传很远,但仍然念念不忘丈夫李振钧的学业和前途,声声提及公公、婆婆待她深厚的恩德。年仅二十二岁的李振钧读着岳父的信,心如刀割,唯有以笔赋诗,以谴哀痛:
搴幔临岐赋柳枝,两情都合不言知。
那期卫女思归日,是与荀郎永别时。
黄土未浇和血酒,青灯且补断肠诗。
莫疑万里魂无梦,昨夜春林叫子规。
——《悼亡》之四
腊月,汪正珠灵柩千里迢迢运返太湖故里,生去死还,令李振钧再次惨裂心肺,自觉灵魂随妻而去:
何须稽首向慈云,营奠营斋总莫闻。
白首永偕终是别,素帏亲诀转难分。
悲欢浊劫从今悟,花月尘缘肯再棼。
同此逝波应不远,待侬先理葬诗坟。
——《自解》
这期间,李振钧写下了大量的诗歌,以祭奠爱妻。有《悼亡(四首)》、《自伤》、《自解》、《重谴(十首)》、《魂归来歌(七首)》等,后结为《结肠集》一卷,收入其诗集《味灯听叶庐诗》。
汪正珠的去世,给了李振钧以极大的打击,一直郁郁寡欢。道光六年(1826),又作《美人(十八首)》追悼亡妻。道光七年(1827),妹夫汪奂之和二妹相继去世,再次使他悲痛异常,常沽酒消遣,每饮必醉,醉必作诗,曾有“呼我为狂我不辞”和“狂客不衫还不履”之句。道光九年(1829)中状元后,未担任过较为重要的实职。他的学生、吉林人宝钧说他“语言戆直,傲岸不羁,不合于时,常与一班权贵相忤”。后忧愤成疾,于道光十九年(1839)十一月二十三日病逝,年仅四十五岁,与汪正珠合葬于太湖县城西百合岭凤形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