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龙村:案例普法润乡土,普通话伴法治行
发表时间:2025-08-16作者:朱铁明
8月16日上午,大龙村村会议室里人头攒动、气氛热烈。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志愿服务队在此开展“我身边的‘普’与‘法’”——“法言法语”普法宣传活动,通过鲜活案例讲解、互动问答等形式,向村民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彩礼、继承、土地承包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结合普通话推广,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注入新活力。
“儿女不管,养老院也不让住,我该往哪里去?”活动伊始,主讲人周老师以合肥市肥东县93岁黄奶奶的遭遇切入,引发村民共鸣。黄奶奶子女众多却无人承担赡养责任,养老院费用即将断供的困境,让在场村民唏嘘不已。“女儿与儿子是否具有同等赡养义务?”随着有奖问答环节的开启,村民们纷纷举手。周老师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讲解:“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不分男女,女儿和儿子具有同等责任,拒不履行赡养义务可能面临法律追责。”通俗易懂的解读让村民们恍然大悟。
婚姻彩礼、土地权益等问题是农村高频纠纷点。活动中,淮北小孟的案例被重点剖析:新婚八个月未与妻子共同生活,近八万元礼金“打了水漂”,妻子却刻意躲避。“以骗取彩礼为目的的结婚、恋爱行为涉嫌构成什么犯罪?”周老师抛出问题后,细致讲解诈骗罪的法律界定,提醒村民在婚恋中留存证据、防范风险,遇到纠纷要依法维权。而黄山市高大姐丈夫因户口迁出16年导致土地权益争议的案例,则让村民们了解到《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关于户口迁移与土地承包权的规定,明晰了“户口迁出不等于自动放弃土地权益,需结合实际耕种情况依法认定”的法律原则。
在继承问题讲解环节,合肥市何大哥与堂叔相伴三十年、老人欲赠房的故事温暖人心。“法定的第一顺序继承人有哪些?”志愿者结合案例普及继承法律知识,强调通过遗嘱等法律形式可保障财产处置意愿,让村民明白“孝老敬亲有回报,法律为心愿护航”。
活动现场,普通话推广贯穿始终。村民们用普通话提问、交流,在解答“老伴欠债能否卖房偿还”“假离婚后债务是否共担”等问题时,既讲清法律条文,又教说规范用语,实现了法治意识与语言能力的双重提升。
此次活动通过“案例+法律+普通话”的模式,让村民在身边事中学法律、用规范语,有效增强了法治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