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县城西乡界址村先锋网

镇村入口

close

党务村务

您当前位置:太湖县先锋网 >> 界址村 >> 本地特色 >> 浏览文章

曹杰友:界址村里好家风

发表时间:2025-01-08作者:曹杰友

有书云:“在上有教化,而后草野有人心。”

界址村地处城西乡西南五公里,由原来建华、金平和界址合并而成,是一个充满敬意的地方。

在这里世代居住着曹氏、洪氏、杨氏、周氏等几大家族。明末清初之际,几大姓氏的先祖们从江西各地分迁至界址村,流源清晰,家谱里徙图备载。他们来此安土立业,一路保世滋大,迄今皆有十余世。他们虽非礼乐望族,因袭得各自家风的灌溉濡染,处处念念,深怀乐施不倦之心。尤其族中积厚有力之人,好义敦庞,周穷恤匮,颇存先民遗风。致使各自生齿日繁,民力渐饶渐裕。迄于今世,成就了一脉蒸蒸向化的风物气质。

曹氏家族爱国爱家、劬劳克俭的家风源远流长。据民国三十一年曹氏三修宗谱所载,大约在元季,曹氏从黄梅县迁至湖邑,繁衍生息,成为太湖的一大望族。谱中家训共十二条,有“爱国家、孝父母、务勤俭”等。首条“爱国家”写道:“国民固当尽忠尽孝,御侮建国,力图自强,明于自治。为士者怀德怀刑,有学有守,献身报国,勤谨服公。”凛然大义于国家的家族习尚,震撼人心。超越了狭隘的家族个体,融入每一位成员的血脉,成为规范家族子弟们言行举止的内生动力。

曹氏后人遵循家训和家戒,秉承忠义精神,弘扬仁爱之风,忠于国家,孝于家庭。待人以仁,邻里和睦,乐善好施。家族子弟们勤奋读书,踏实工作,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洪氏家族的家风亦不容忽视。洪氏后人秉承“治家以礼法为重”的祖训,视家训为“宗佑之鼎彝”,家风继继绳绳,将操守融入日常生活。洪氏家训共有十五条,如“治家之法,门户务宜严。”“亲疏源流,皆是骨肉。”“凡人未必生来富贵,勤俭乃致富之基。”“养子如养芝兰,积学以培植之,积善以滋润之。”条条朴素易懂,简洁明了,直抵人心。洪氏家训成为洪氏后人引以为傲的精神象征。谱中还记载了很多先祖的个传,或居心仁厚,操行高洁,雅好书史,肆意林泉之下;或立体端方,衣服不尚华丽,子弟则率之;或周济穷困,不惜一己之橐。这些籍籍无名的本土士民,他们的廉洁高标,无不让人肃然起敬。这种家风培养了洪氏子孙严谨的作风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现代,洪氏后人中有不少成为学者、医生和政府官员,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践行着洪氏家风,为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杨氏家族同样以其优良的家风在城西乡享有盛誉。杨氏家训共有十二条,有“孝父母和兄弟、明尊卑”等,从多个维度为子孙后代提供行为准则。如“敦诗书”条载:“择名师益友,以启扩其心胸,培养其气质,造有用之才。”至今读来仍鲜活如新。正因如此,家风的内涵精神,深深植根于杨氏族人的心中,传承不辍。

杨氏家谱中见到刑部尚书李振祜、赵畇、两江总督陈桂生之子、历宦至詹事府提督的陈宪曾、李振钧之师、禁烟名臣黄爵滋、历宦至直隶布政使的桐城人光聪谐等人所撰的谱序。这些人物在道光时期,皆是一时的簪缨英流。赵畇在谱序后,四言以赞:“无忧旧宅,壤接花香。蓬村故里,保属思常。洞岩烟雨,可即可望。”“螽斯衍庆,趾呈征祥。何以赠之,日引月长。”族中子弟一边勤劳耕作,一边刻苦读书,力求德才兼备。更有为官一方者,清正廉洁,不贪不腐,造福众生。

界址村敦睦堂周氏家谱的开篇谱序为李振庸所撰。李振庸为树林冲“南门李”十二进士之一,他在谱序中指出“周府系出汝昌,自客公由江右鄱阳迁湖。积德累仁,植基孔后。”还提到周氏第一位进士周玺,周玺于明朝弘治时期释褐,官至顺天府丞。他慷慨好言事,建议多被明孝宗朱祐樘采纳。周玺作为一代名臣,著有《垂光集》。在任吏部给事中、礼部给事中期间,十三次上疏,直陈己见,“言皆痛切”。尤其弹劾佞臣刘瑾两疏,“直气坌涌,声溢简外。”赵畇评价周玺道:“骨鲠忠贞,已赫然昭于史册。”“在本邑中,罕有其比者。”民国十一年重修宗谱,时任安徽省省长吕调元再次序道:“贵府诗礼名门,衣冠望族,求之吾邑,罕有其俦。”

周氏家训共十条,涵盖夫妇和睦、教育子孙、崇尚勤俭、恤孤寡、戒唆讼等多个方面。这些内容不仅强调了家庭内部的和谐,还明确了家族成员在社会中的责任与义务。族人在经商、务农之中,皆以诚信为先,不欺不诈,广结善缘。居家生活,勤俭节约,衣食住行,不尚奢华。族中长者,常言传身教,教导子弟诚实做人,勤劳致富。

“天不假易,亦不汝匮。春无遗勤,秋有厚冀。”隐于田畴山林之间的界址村,自古民风淳朴。洪氏、周氏、曹氏、杨氏等家族,家风虽异,却皆以德行为先,以教化为重。历经千百年风霜雨雪的洗礼,传承不衰,有一种强大的惯性力量,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俨然已成为乡村文化的瑰宝。这些家训不仅反映出不同家族的价值观,也彰显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成为推动新时代乡村文明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