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县2021年32项民生工程政策解读
普惠托育服务: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省卫生健康委等16部门《关于做好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工作的通知》及相关配套文件要求,按照政府引导、部门协同、家庭为主、社会参与的总体思路,坚持普惠优先,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努力增加普惠托育服务有效供给,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对托育服务的需求。到2021年底,千人口托位数达到1.2个左右,努力实现“十四五”末每个乡镇都有托育机构。
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提升:开展免费婚前健康检查,逐步提高婚前健康检查率,普及婚育保健知识,减少出生缺陷发生率,防止与婚姻和生殖有关的传染病、遗传病的发生与传播。完成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保持免疫规划疫苗高水平接种率,降低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病,维护儿童身体健康。
职业病防治:通过收集重点职业病相关信息,研究分析我县重点职业病(包括疑似病例)的发病特点、变化趋势和规律,为制定职业病防治策略提供技术依据。
2、学前教育促进。围绕“幼有所育”,解决好儿童早期教育服务难以满足需求问题,通过在全县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开展幼儿资助和幼师培训,促进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努力提升学前教育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3、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免除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免费提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国家规定课程教科书,免费为小学一年级新生提供正版学生字典,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巩固完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实施大别山革命老区中小学采暖保暖工程。
4、中小学及中职学校教师培训。通过实施国培计划和省级培训,不断增强教师立德树人的本领,努力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素质,为我县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提供师资保障。综合运用“实训基地+企业实践+在岗研修”“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返岗实践”“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名校观摩”“任务驱动+集中研讨+观摩实践”等培训模式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通过国培计划引领,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中职教师队伍。
5、就业创业促进。全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强化政策协同和体制机制创新,增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能力,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畅通就业渠道,改善就业环境,建立健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长效机制。在遵循公益性岗位政策总体要求的前提下,统筹考虑乡村建设实际需要,开发农村保洁、治安、护路、管水、扶残助残、养老护理、林区管护、公共卫生、公共基础设施维护等乡村公共服务类岗位。完善实名制精准服务制度,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跟踪服务,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和岗位信息,对各类就业困难毕业生和长期失业毕业生开展就业援助,尽快帮助实现就业创业。
6、农村电商提质增效。聚焦农产品上行,有效发挥市场作用,壮大经营主体,培育推广品牌,强化利益联结,改善基础设施,助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电子商务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提升农村电商“两中心、一站点”规范运营,进一步增强农村群众的电子商务应用能力,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
7、技能培训提升。通过开展脱贫稳就业培训、企业新录用人员技能培训、新技工系统培养、退役军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能力,促进高质量、稳定就业。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用人单位岗位规范要求确定,突出技能训练,注重职业能力培养,促进技能培训与岗位使用精准对接。鼓励退役军人结合自身需要,自主选择工种或项目,参加适应性培训和技能培训,提高适应社会经济的能力和掌握就业所需的知识及技能。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育造就一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
8、出生缺陷防治。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和“健康安徽2030”规划纲要,积极实施“妇幼健康促进行动”,全面推进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工作;为孕期妇女提供健康安全、优质有效的产前筛查服务,稳步提高产前筛查率,加快推进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网络体系的建立健全;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促进我县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9、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依据国家相关标准,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和我县实际,在基本达到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的基础上,实施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补齐短板,重点修缮基础设施、更新补充医疗设备及医务人员培训等,业务用房建设以建筑规模适度实用、功能分区合理,设备配置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相适应为原则。通过3年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设备的更新补充,全县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诊治60%左右的常见病多发病,基本满足群众基层就医需要。
10、城乡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为提高适龄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的早诊早治率,提高广大妇女健康水平,开展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工作,优先考虑纳入低保的人员,逐步建立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合作、行业支持、社会参与的妇女“两癌”防治模式和协作机制。
11、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全面做实市级统筹管理。落实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政策,稳步提高筹资标准,新增筹资主要用于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落地惠民。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加强基金安全监管。
12、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现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合理有效衔接。大病保险制度覆盖全体参保居民,稳步提高大病保险筹资水平、保障待遇,确保不低于上年度实际标准,显著减少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实行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大病保险业务,实现大病保险“一站式”即时结算。
13、“安康码”应用。拓展丰富“安康码”功能和应用,推进电子健康卡、电子社保卡、医保电子凭证与“安康码”融合应用,推动“安康码”应用覆盖医疗、教育、政务服务、交通出行、社会保障、公用事业和金融服务等更多领域,实现县级政务服务大厅更多事项“一码通办”,依托“企业码”探索更多惠企“安康码”应用,为居民正常生活提供便利,为加强个人健康管理提供支撑,为更好服务企业提速经济发展助力。
14、养老服务和智慧养老。规范养老服务三级中心运营管理,支持家庭承担养老服务功能,支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落实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建立老年人补贴制度,全面落实80周岁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制度,对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给予养老服务补贴。支持社会办养老机构发展,落实社会办养老机构一次性建设补贴、运营补贴和贷款贴息政策。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强化基本养老服务保障,着力补齐养老服务短板,大力推动养老机构提质增效和医养结合深入发展,创新发展智慧养老,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15、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随经济发展逐步提高,确保参保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促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康发展,不断增强参保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6、农村危房改造。按照中央关于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的部署,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十四五”期间,在保持政策稳定性、延续性的基础上调整优化,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农房动态监测机制,确保农村低收入群体基本住房安全,对农村住房安全情况实行动态监管,确保发现一户,改造一户,做到动态清零。探索建立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长效机制。
17、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继续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改善困难群体基本居住需求。坚持因城施策、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严格评估财政承受能力,严把棚改范围和标准,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改造方式,精准实施,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改造城镇老旧小区市政基础设施,修缮小区建筑物公共部位,着力消除老旧小区安全隐患,完善基本功能和公共配套设施,完善小区功能,提升居住品质。
18、困难人员救助暨困难职工帮扶。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及机构运行维护、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生活无着人员社会救助、困难残疾人生活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城乡医疗救助、困难职工帮扶,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基本权益保障。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将农村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做到应保尽保。健全低保标准制定和动态调整机制,推进城乡低保制度统筹发展。将特困救助供养覆盖的未成年人年龄从16周岁延长至18周岁,通过购买住院护理保险等方式,提升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水平。进一步规范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的运行维护管理,基本清除机构安全隐患,逐步提高供养水平,不断增强特困供养对象获得感、幸福感。完善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提升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实现“动态管理、应保尽保”目标。对符合政策规定困难残疾人给予生活补贴,对被评定为一级、二级且需要长期照护的重度残疾人给予护理补贴。实行动态管理,应补尽补。完善救助管理工作监管责任体系,加强区域和部门救助联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积极与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衔接,加强源头治理和综合施策,预防和减少外出流浪乞讨等现象,不断加强和改进我县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及时有效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实现流浪乞讨人员应救尽救,切实保障好流浪乞讨人员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资助困难群众参保全覆盖,稳定实现特困人员、低保对象、脱贫人口(不含稳定脱贫人口)等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覆盖范围。住院救助和门诊救助应救尽救,以保障困难群众基本医疗权益为目标,最大限度减轻困难群众医疗支出负担。对符合困难职工帮扶标准的困难职工家庭实施帮扶救助,全面推动我县困难职工家庭解困脱困。
19、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膳食水平,切实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就餐条件,建立健全以学校食堂供餐为主,辅之以企业供餐和家庭托餐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供餐模式,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卫生、营养、热乎、可口的午餐或课间餐,并积极培养其形成科学的营养观念及饮食习惯,努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健康水平,加快农村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20、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和完善各项助学政策,确保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对象全覆盖、标准最高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包括:高校研究生资助、高校本专科学生资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普通高中学生资助、校内学生资助。
21、困难残疾人康复。为困难精神残疾人患者提供药费补助;为符合条件的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提供康复训练救助;为残疾儿童适配假肢矫形器或其他辅具提供救助。改善困难残疾人医疗康复状况,着力提高困难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
22、城乡困难群体法律援助。为经济困难的公民和其他符合法定条件的案件当事人提供必要的、符合标准的法律援助,保障困难群体安居乐业。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工作深入推进,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工作扎实开展,法律援助案件及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
23、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以加强党的建设为引领,通过保障选派帮扶干部办公经费,提升帮扶实效,以及探索开展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考核激励试点,提升待遇保障水平,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筑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斗堡垒。
24、“四带一自”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支持建设完善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吸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驻经营,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能人大户(家庭农场)带动产业发展,对带动特色产业发展成效好的主体在奖补支持、金融信贷、示范评定、项目安排、特色保险等方面给予倾斜,维护和巩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带动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提升主体带动质量。支持脱贫户自种自养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加强技术支持、政策扶持,依托村集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优做大产业,提升产品质量,实现持续稳定增收致富。支持主导产业发展。发挥好特色产业发展项目支持引导作用,持续实施脱贫村“一村一品”推进行动,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产业档次。
25、美丽乡村建设。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目标,重点完成垃圾污水处理、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卫生改厕、房前屋后环境整治、道路畅通、河沟渠塘疏浚清淤、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村庄绿化亮化等建设任务,打造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26、“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继续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完善“路长制”运行机制; 逐步推行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有效提升农村公路养护水平、抗灾减灾能力和服务品质;在巩固建制村通客车工作成效的基础上,提升农村客运服务品质,逐步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实施工程,巩固建制村通客车及三级物流建设成果,确保通车率和三级物理节点建设率达100%。充分考虑现阶段城乡运输存在的差异,着眼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和长远发展,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道路运输体系,实现农村公路“建、管、护、运”协调发展。
27、农村饮水工程维修养护。根据《安徽省水利厅关于做好2021年中央财政补助农村饮水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使用工作的通知》,根据各乡镇农村饮水工程实际上报需要维修养护的内容,对农村饮水工程进行维修养护,主要包括供水设备及原配件、水表等更换,管材管件购置及更换,水质检测监测仪器设备元配件的更换等。
28、农村厕所改造及粪污资源化利用。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高质量完成农村改厕目标任务。扎实开展农村改厕提升与长效管护机制示范县建设,通过1年时间建设,建立起一套组织领导、工作推进、模式选择、政策支持、监督考核等方面的政策技术体系,实现改厕后粪污资源化利用与长效管护运行有效。
29、农作物秸秆产业化利用。科学布局全覆盖的秸秆收集转运体系,完善市场化的收储运销网络,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化利用模式,加快发展以秸秆资源利用为基础的现代环保产业,推动形成布局合理、产业链条完整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支持符合条件的秸秆综合利用市场主体,开展标准化秸秆收储点(中心)、秸秆博览会签约项目、秸秆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和秸秆产业化利用等。
30、水环境生态补偿。为进一步强化水环境目标管理,改善水环境质量,落实好省、市级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资金,促进区域性环境效益。对纳入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项目,督促建设单位及时完成任务,配合好省市对生态补偿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绩效评估工作。合理利用补偿专项资金,促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31、农田建设工程。紧紧围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增强农田防灾减灾抗灾能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措施综合配套,重点在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林网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科技服务和建后管护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提高耕地质量。农田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考核、统一上图入库模式。
32、文化惠民工程。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赵朴初生平事迹陈列馆和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健全与其职能相适应的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并免费向群众提供,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免费开放。开展“送戏进万村”演出,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全县大型公共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及区域内的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为群众提供便捷的公共体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