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先锋网微信公众号
领跑乡村振兴“稻”路——记种粮大户汪卫国
发布:2022-07-25
作者:陈院平 张玲玲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今天有幸采访到太湖县绿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汪卫国。年近五旬的汪卫国,从承包上百亩土地开始到现在成为远近闻名的“安徽省种粮大户”,其经营合作社也先后荣获“示范服务组织”、“生产示范单位”、“明星企业”、“先进单位”等多种荣誉。他的内心始终饱含那份对土地的热爱,13年来始终奋战在农业第一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的情怀和梦想,为了粮食丰收,甘愿用汗水浇灌沃土。
新“稻”路上不断发展
2009年,从粮食系统下岗的汪卫国出于自幼对土地深深地热爱,决定从事农业生产事业。当时小池镇很多农民抛荒耕地、外出务工。他看到成片的荒地,忧思如焚、寝食难安,毅然决然地参与到小池镇第一批土地平整项目。一开始的农业生产道路上可谓是充满艰难险阻,田地高低不平难以实现机械化,汪卫国凭借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和辛勤付出,带领着农户集中种植着无人打理的荒地,借钱购买了第一台手摇式拖拉机进行着半工半农式的耕种。
图片
为了这百亩土地,他倾尽心血,初尝甜头却又多次因意外的天灾遭受重大打击。2012年涝灾,大面积农田被淹,水稻损失惨重;2018年旱灾,水稻缺水严重。这次汪卫国吸取教训带领农户到潜山黑河引水跨越13道水站,有效解决了水稻干旱问题; 2021年又因疫情原因,只能到本地采购,本地销售,导致采购成本高、粮食收益低、农业生产遭受重创,但仍然没有撼动他内心的那份坚持和对土地的热爱。
苦尽甘来。困境中挣扎的汪卫国得到了国家惠农政策的帮助,他紧抓机遇,逐步扩大粮食种植规模,努力带动周边群众提高粮食种植技术。现如今,他的合作社为大户服务,范围涉及1万多亩农田,采购了无人机、收割机、碾压机、插秧机、拖拉机等设备30余台,水稻种植机械化得以普及。最为突出的是绿色种养循环这一体系,在加工过程中将其废弃物以及农村农户、种植户的废污物进行处理制成有机肥再次运用到水稻的施肥过程中。这一举措有效减轻了环境污染的问题,与此同时,为更好地扩大粮食产量,他参加安徽农业大学的“新型农民培训”,学习有关病虫害防治知识以及农业创新技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有效提高了种植技术水平。
乡村振兴道路上”情”常驻
“光我自己富了不行,绝不能忘了乡亲。” 作为种植大户,汪卫国通过发展粮食生产发家致富后,又悉心培养和扶持众多农民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种粮大户。汪卫国紧跟时代发展,明白机械对农业的重要性,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相比,机械化生产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各方需求,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更好地保护农民的利益,更好地保证农业生产的质量和产量。于是他购买拖拉机、割草机、无人机等大型机器三十余台,开办有机肥厂、烘干厂。同时他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收集整个小池的粪污,实现绿色种养循环一体化,减轻了环境污染问题,为环境整治做出了贡献。
他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和勤劳汗水,尽心竭力造福乡邻。在疫情期间,他为小池镇捐米捐钱捐物,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一位种田大户的腿在工作过程中不幸被机械绞入,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汪卫国听闻此事后深感悲伤,主动进行募捐慰问。他的善举获得广大农民的称赞和认同。
未来道路寄语青年
在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汪卫国表示数十年如一日不变的信念和情怀,让自己不论面对多少坎坷和艰难都能坚定不移地走向自己热爱的乡间小路,保持初心不变。汪卫国也对广大青年寄予了殷切期望:在农业振兴这一道路上,不仅需要老一辈的努力,同样也需要青年一代的传承发展,跑好国家粮食安全接力赛。时刻谨记农业生产的出路是机械化,要用知识来改变农业。
汪卫国的神态和言语间难掩的自豪,是对农民这一职业最好的诠释。他站在自己热爱的土地上,用最淳朴的方式实现人生价值,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