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吴畈人
发表时间:2022-05-13作者:陈潜
我叫陈潜,1992年出生,2018年5月份进入中国人民银行安庆市中心支行任职。2021年6月,我受到中支党委的委派,来到了太湖县百里镇吴畈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刚来这里,一切都是陌生的,特别是陌生的人,彼此之间都不认识。而在我的脑海中,我始终坚信“有人好办事”,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只有将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所有的人都团结起来去做乡村振兴这一件事情,才能真的实现乡村振兴。这些需要我去认识村民,融入他们之中,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我和村民们的相识是那点点滴滴的积累。在吴畈村的这几个月里,我养成了一些“习惯”。
一、和村两委一起下乡入户
“小陈,一起下乡入户吗”,这是村两委人员现在习惯性对我说的一句话。刚来的时候,我和村两委是陌生的。只是看到他们经常性的不在,一问才知道他们都下乡去了。那时候也不懂村里面有什么事情需要天天入户。有一天,正好村两委的人员要下乡去查看青团路的道路拓宽,我便对他说,“带我一起去啊”。从这以后,我也有了下乡的习惯。比如:调解村民的矛盾纠纷、扶贫产业的验收、房屋调查的登记、疫苗接种、脱贫户一户一案核实等。我知道了村民是有需求的,是需要倾诉的。他们彼此之间的小矛盾,对公共服务和设施建设的需求,对某事的不公等,总会在你的耳边叙述。走过了村子的每个角落,我豁然的发现吴畈村是一个碗状,条条道路之间相互贯通,艾叶种植基地、养牛场、水库、茶厂在这里,这家那家在那里。
二、绕着村子走路
“他就是那村里驻村工作队的小陈,到我家来过”,这是我常常感到温暖的一句话。最开始的时候,我认识村民是那表格中的户籍姓名,是那扶贫手册中脱贫户基本信息,面对的是陌生的面孔,是不知道他家在哪里,甚至叫什么。我告诉自己,我需要去认识他们。于是,我习惯了绕着村子走路。有时候给自己一个方向,比如说我要去这个脱贫户家,那么,我就会确定一个村部为起点、脱贫户家为终点的路线,然后沿着这条路看到他家。有时候漫无目的的走着,比如看到个村民在放牛,在地里干活,“你家有几头牛啊,现在地里都种些什么啊”,和他们闲聊起来。吴畈村是一个的外出村,村子里面有劳动能力的基本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家里的大多数是老人和小孩。特别是,村子里有好多五保户。他们所追求的更多是精神上的慰藉。比如我对接的帮扶户,有几户他们家只有他和老伴两个人,他们的收入主要是政府每月的养老以及低保补贴。刚开始去他们家里的时候,总是有点不自然,感觉有些气味,总想着到外面站着。也许是责任,也许是他们交流中透露出来的无奈,我发现我必须改变。于是,我每次去他们家里,都帮助他们打扫一下卫生,整理一下菜地。搬个凳子坐下,都会以倾听的视角,和他们聊聊天、叙叙家常。
三、思考着如何发展
“他们是来帮扶的,三年之后又要回去的”,这是我一直想要改变的一句话。在我的心中,始终存在着一个念头,来了就一定要干点实事出来。这些年,在党和国家的政策下,吴畈村的整体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日益改善,但是地理位置、市场等因素,集体经济发展不前,不能够真正的实现自立根生的强村目标。我听着村内老干部、老党员对吴畈村历史的介绍,感叹他的悠远。实地查看着现有的茶叶、艾叶种植基地,看着它们欣欣荣荣的生长,我只是在想它们确实适合生长在这里,为什么发展不起来。于是,我习惯了与驻村工作队以及村两委人员一起讨论研究。我们知道吴畈村的产业发展定位依旧是种养殖产业,但销路将一直是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向县镇政府人员、村民等各类人群请教,网上搜索和实地考察优质的种养殖项目,集中进行讨论商议。2021年10月份,我们依赖于万佳集团以及镇大别山小黄牛养殖项目,新建了吴畈村小黄牛养殖基地。目前,养牛规模达到43头。为了实现种养殖产业的相互结合,我们开展对青贮饲料种植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深入村民家中,发动村民种植青贮玉米。也许这也不一定能够成功,但是我们在思考,在努力。
我坚信只有真心实意,才能够换的他们的真情以待。在乡村振兴的这条道路上,我将会秉承初心,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离别之际,能为成为吴畈人而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