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患重症不忘悬壶济世
——记新仓镇同兴村乡村医生熊易华
他是一名乡村医生,也是一名重症患者。
他行医46年,不知多少次夜间从被窝里爬起急忙出诊,不知多少回搁下吃了几口的饭碗背上药箱就走,不知为多少困难人家垫付了药费,不知在心中装下了多少村民的健康状况。“有他在,我们就放心了”是村民对他最朴实而又最高的褒奖。
他身患重症10余年,边与病魔作斗争,边拖着虚弱的身体走村串户为患者看病,直至去年8月份下半身瘫痪,躺卧在床仍坚持为患者的健康“把脉”。“先救别人,自己倒了再说”是他对医者最生动的诠释。
他,就是新仓镇同兴村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守护着群众健康的乡村医生熊易华。
甘做村民的健康“守护神”
“行医者应有割股之心,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天职,视病人如亲人。”46年前,受山里山外行医的“老中医”爷爷影响,看到患病村民在爷爷的医治下解除痛苦,熊易华决定跟爷爷学医。此后,他便把爷爷的这句教诲深深地记在了心里。
1970年,跟爷爷学医一年后,熊易华进了当时村里的合作医疗管理小组,当起了一名乡村医生。要想成为一名群众信得过的乡村医生,熊易华深知,要有过硬的本领才行。于是,一有时间,他就抓紧学习。向行医的前辈询问疑难病例,翻阅厚厚的医疗书籍,参加临床医学等各类培训……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下来,熊易华便掌握了中医和西医的知识技能,成为一名全科医生。
“他给人看病,随叫随到。”在村民的印象中,熊易华是个勤快的医生。不分白天晚上,不分饱着饿着,不论刮风下雨,不论严寒酷暑,只要有人叫或是一个电话,他连忙背起药箱就出门。七、八十年代到哪都靠步行,后来才有了一辆自行车,但他从来不嫌远、不嫌累。70多岁的村民周玉金是位留守老人,患肺心病13年了,兼患白内障,行动不便,老伴年高,一旦发病就打电话给熊易华。熊易华十几年如一日,放下电话就上门为其诊治,风雨无阻。周玉金总是在别人面前感概:“没有这样好的熊医生,我也活不到现在了。”
“有钱无钱,先看病。”在熊易华家里,有一本密密麻麻记录着给患者看病的本子。上面记着一些患者拿药的费用,有的还没付费。每次给患者看病,尤其在那个农村里大多人家生活还不富足的年代,他从不问患者有没有钱,总是先诊治,抓了药给患者,事后才记账,等人家手头宽裕了再送来。几十年来,这样的账本有十几本,但除了近年的,都没有留下来。毁掉的账本里困难人家没能送来的药费,他就自己垫付。
“他总是先考虑别人。”在村卫生室里,早些年,除了给村民看病,村医还承担了疫苗接种、传染病防治等工作。每次集中防治期间,他都是日夜坚守在岗位上,有时候忙得几天几夜都顾不上睡一觉,出了这家门,又进那家门,总想尽快把事情做好,让村民安心。
“他不光医疗技术好,最关键的是医德医风好,为人正派,乐于助人,从不厌烦。在我村及周边几个村,大家一有病就想到找‘熊医生’,念他好的人太多了。”该村党总支书记刘传胜不仅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还道出了村民的感激之情。
将自己的病痛抛在脑后
熊易华把全部精力用在救死扶伤上,一心为村民的健康着想。然而,他自己却病倒了。
2006年,熊易华被诊断患有肾癌,为此不得不切除了左肾。手术后,熊易华没休息几天,就不顾家人和亲戚朋友的劝阻,拖着虚弱的身体,重新回到村卫生室的岗位上。身体稍微恢复了,就又背起了药箱上门为患者看病。期间,虽然有时候身体不便,但他咬紧牙关,从未以身体有病为借口而减少工作量。
2014年,熊易华的病情恶化,癌细胞扩散转移到肺部,疼痛难忍,他也没有请假休息。到去年4、5月份,他的脚开始行动艰难了。可遇到有患病不能前来卫生室的患者,他会坚持送药上门。此时,他上下自行车已经很困难了。于是,他让妻子将自己扶上车,又让妻子打电话联系目的地的村民,到时扶他下车。一来一回,十分吃力,但他从不诉苦。
去年8月份,熊易华下半身失去知觉,不得不卧床在家。家人本以为,这样,他总该好好歇歇,保养自己的身体吧。可他躺在床上也不闲着。他的床头放着一个小箱子,箱子里放着一本《新编实用方剂歌诀》、一本《朱子家训》、一本《中国共产党党员党费证》,还有笔和纸。箱子旁边是几张有翻阅痕迹的《健康报》。只要病情稍有缓解,他就看看书籍、报纸,和也当上了村医的儿子交流交流自己的治病经验。他常常告诫身为医务工作者的儿子、媳妇和女儿,“工作要认真,要把好的医德医风发扬下去,真正把老百姓的健康放在第一位。”有村民找上门来请他看病的,哪怕身体再不适,他都会仔细把病情问清楚,给他们建议,详细叮嘱他们一些注意事项,劝他们要保持好心情、乐观地面对病情。
“我是一名医生,是一名党员,患者的病能早一天好,吃药的钱能少一点,我就觉得欣慰。治病救人,是我最大的快乐。”熊易华不追逐名利,也无豪言壮语,只有对患者的博爱情怀。他身患重症不忘悬壶济世,造就了人生的精彩。(叶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