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缘起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方案》,对2015年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作出部署,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延展深化和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方案》提出要对照“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聚焦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着力解决“不严不实”问题,切实增强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努力在深化“四风”整治、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上见实效,在守纪律讲规矩、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上见实效,在真抓实干、推动改革发展稳定上见实效。“三严三实”贯穿着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内在要求,既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政治品格和做人准则,也是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深刻领会践行“三严三实”的重大意义,切实把“三严三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深刻领会践行“三严三实”的重大意义
□张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三严三实”贯穿着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内在要求,既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政治品格和做人准则,也是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深刻领会践行“三严三实”的重大意义,切实把“三严三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践行“三严三实”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当前,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就必须践行“三严三实”。
首先,践行“三严三实”是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不断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保证。为了达到“一切为了群众”的目的,必须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坚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切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己任。同时,为了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脚踏实地的为民服务,舍此,就会使“一切为了群众”止于空谈。
其次,要做到“一切依靠群众”,就必须践行“三严三实”。“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就是相信人民群众,在一切工作中吸取群众的智慧,相信群众的力量。只有坚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群众的力量来推动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只有始终做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才会虚心拜人民为师,做到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让群众自己解放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最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求践行“三严三实”。一方面,要“从群众中来”,就必须坚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去除官僚主义,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向群众做调查工作,认真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真实情况。另一方面,要“到群众中去”,就必须做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通过务实细致的工作使群众认识到这些意见是符合他们的根本利益的,号召群众实行起来,化作他们自觉的行动,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成为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
践行“三严三实”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迫切需要
高度重视作风建设,以严肃认真的态度狠抓作风,以优良的党风促进事业发展进步,这是党的事业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和重要法宝。新常态下要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就必须严格践行“三严三实”。
一方面,“三严三实”是反对“四风”的有力武器。从实质上看,“四风”集中表现为不严不实。“三严三实”着重从修身要严、用权要严、律己要严入手,强调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语言精准,思想深刻,要求具体,可以说是切中了时弊,把准了作风建设的命脉,是反对“四风”的锐利思想武器。
另一方面,“三严三实”是新常态下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新要求。“三严三实”第一次鲜明地把“严”、“实”作为作风建设的新标准,从修身、用权、律己、谋事、创业、做人六个角度提出要求,既给为官之道指路,又为行为准则定向,对党员干部修身为人、从政为官、谋事创业提出严格要求、划定明确界限,是新常态下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指南针”和“方向盘”。
践行“三严三实”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根本保证
一方面,“三严三实”为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坚强动力。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组织者、推动者、引领者和实践者。各级领导干部严格践行“三严三实”,就能带动更多的党员干部坚持从严修身、从严自律、从严扎牢作风之根,并始终以脚踏实地的精神务实谋事创业做人;就能激发党员干部对党组织的认同,从各方面把党员队伍团结起来,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全党的行为、实践、工作、活动纳入一致的轨道,指向共同的目标,使全体党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凝聚全党力量来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保“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地生根和开花结果。
另一方面,“三严三实”为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坚实基础。“三严三实”的要求不但可以使全党的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得到较大提升,更可以通过践行“三严三实”增强党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凝聚带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使他们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从而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来群策群力共同推动“四个全面”的贯彻落实,使“四个全面”建设大厦的根基更加牢固。(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
“三严三实”是领导干部做人用权的基本准则
□谢迪斌
近日,中央作出了关于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的部署。这是适应新时期党的自身建设需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从严治党要求的重大战略决策。领导干部要从内在理论规律和外在现实要求的双重逻辑下把握活动重大意义,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严三实”论述的精神实质,自觉参与到专题教育的各项活动中去,真正把“三严三实”作为自己做人谋事、创业用权的基本准则。
“严”是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更是领导干部的行为准则
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共产党员是工人阶级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这种先锋性除了来自于工人阶级特有的革命性之外,还主要在于共产党具有严密组织结构、严格的组织纪律,共产党员具有严明的自律精神、严谨的思想作风。“严”是共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最根本特征。斯大林曾经说过,共产党员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特殊材料的内在本质就是对自身的严格要求,特就特在高标准与严要求。为了坚持自己的政治信仰,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共产党和共产党员能够战胜各种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灾难深重的严酷环境下。应对这种严酷的环境,完成领导中国人民获得自由解放的严肃政治任务,党的集体就必须有严明的组织纪律,党员个人就必须有严格的作风精神。在当今新的形势下,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再次强调共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个人的“三严”,是对共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个人本真要求的回归,是对中国共产党优秀传统的继承,只有回归本真,只有弘扬传统,中国共产党才能完成新时期的历史使命,带领中国人民达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这些要求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政治品格和做人准则,也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
“实”是共产党的根本作风,更是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
“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科学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从实际出发,最后又回到实践中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共产党,理所当然地要把探索客观真实规律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更要把遵循客观真实规律,指导自身的行动实践作为最基本的要求。共产党人作为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者,在思想上是光明磊落的,在行动上是大公无私的。正因为如此,共产党和共产党员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客观实际,勇于探索实践。因为理论的彻底和行动的无私,能破除一切不利于求真务实的观念障碍和行动束缚,从而真正做到面向客观实际,致力于实践行动。“实”是中国共产党在复杂艰巨的革命斗争中、在血与火的考验下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实事求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之一。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中国共产党什么时候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什么时候就会取得伟大成就,反之,就有可能遭受挫折甚至失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申对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实”的要求,就是要为了更好地遵循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基本精神,更好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思想路线和优良工作作风。
加强党性修养是达到“三严三实”要求的重要途径
“三严三实”不仅是一个思想理论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行动问题。党员领导干部,除了继续提高对这一活动的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把握之外,最迫切的就是如何在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努力将“三严三实”的要求贯穿和渗透进去。加强党性修养是重要的路径。从根本上说,“三严三实”就是一个党性问题,就是做一个合格共产党员特别是合格领导干部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员的党性修养。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曾经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纲领性文献,也是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行动依据。在今天新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没有良好的党性修养,就不可能完成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抓作风建设,就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重点突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这次中央决定在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的专题教育活动,其根本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达到“三严三实”的要求,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水平和行动能力,承担起新常态下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组织保证。(作者系广东工业大学政法学院教授)
责任担当是领导干部应有的政治素质
□尹德慈
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要聚焦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要着力解决不直面问题、不负责任、不敢担当的问题。责任是信念之基,担当是力量之源。一个敢于担当的干部,才能赢得组织重托和群众依赖;一个敢于担当的政党,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委以社稷大业。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领导干部要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自觉践行“三严三实”。
责任意识是党员干部做人做事的第一准则
责任担当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自觉地担当起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回顾我们党94年来苦难辉煌的发展历程,无论是血雨腥风、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意气风发、激情燃烧的建设时期,还是波澜壮阔、生机勃勃的改革年代,千千万万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心怀崇高革命理想,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以人民幸福安康为念,同全体人民一道顽强拼搏、接力奋斗,为诠释不同历史时期的责任担当,奉献了全部智慧、心血乃至生命。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敢于担当,勇于负责。
责任担当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敢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品格。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首先通过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来体现。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更要有强烈的担当精神,忠诚履责、勇于担责、敢于负责。
责任担当是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干部的责任感不仅是个人修养的表现,更是工作的必需。对国家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组织的责任彰显党员干部的标准。作为党员干部责任意识是做人做事的第一准则;工作责任心有多强,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有多高,对党和国家的忠诚程度如何,是国家政策能否顺通下达的保证,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建设发展。
领导干部要担当起执政为民的责任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统一神圣使命的先进政党,领导干部理应牢记执政为民责任,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为党尽心、为国尽力、为民分忧,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为官难为、为官乱为、为官不为”划清界限。要破除安于现状、骄傲自满的思想,树立居安思危、为党尽心的政治责任感;破除趋利媚俗、个人至上的思想,树立无私奉献、为国尽力的社会责任感;破除马虎应付、推诿扯皮的思想,树立爱岗敬业、为民尽责的工作责任感。
领导干部要有责任担当,必须牢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守土有责”,就是有岗必有责、守岗必担责,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守土尽责”,就是要竭尽全力做好分内事,确保职守的“城池”固若金汤、万无一失。一个“尽”字,体现的是一种更高的要求、更高的标准、更高尚的情操、更敬业的精神。岗位不仅是履行职责的平台,更是我们成就事业的舞台。
责任担当归根到底体现在为人民服务上。坚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关键是不能光停留在嘴上,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多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尤其要注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提出和实施,必须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真正有利于人民群众。我们的一切言论和行动都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出发,而不能从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出发。
把责任担当放到做好群众工作中去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凡是有责任、敢担当的领导干部,一定是能够正确地处理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和群众利益的关系,切实把自己的职责履行好,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为国家、为民族奋不顾身地工作,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奋斗,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领导干部把群众工作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培养起来;把没有耐心倾听群众意见,不愿虚心接受群众批评的厌烦情绪彻底改造过来。有了“说群众话听群众话”的能力,说话才能“接地气”,做事才能有“灵气”,工作才能有“朝气”。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把中央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作者系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
“谋事要实,创业要实”需要辩证思维
□王玉云
2015年新年伊始,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的主题就选定了辩证唯物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会上强调:“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谋事要实,创业要实”需要掌握和运用唯物主义的辩证思维。
“谋事要实,创业要实”需要把握可能性与现实性、战略与战术之间的辩证关系
可能性是根据客观事物发展作出的符合规律的逻辑判断,它是由客观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决定的,我们只有认识、把握、顺应这种规律,才能对事物发展作出趋势性的预测和规划。正因为有“可能性”的存在,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就应该有所前瞻,有所规划,具有战略的眼光。现实性是与可能性相对应的一个范畴,也就是说,事物发展的可能和趋势固然是由内部矛盾决定的,但这个内部矛盾的发展也呈现出阶段性,因此,可能性还不是现实性,可能性要变成现实性,受制于外部环境和现实条件。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在战略规划的同时避免不顾现实的好高骛远。没有战略规划,容易走向事务主义,在一团乱麻的事务中没有定力和方向;不顾现实的客观条件,容易走向热衷于“高起点、高水平、大超越”的所谓“前瞻”,在实际工作中寸步难行。正确把握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需要我们既要务虚,也要务实。所谓务实,就是了解情况,明白问题的存在。这就需要放下身段,到基层去,到群众中间去,了解他们的所想所思所求。这个过程就是调查的过程,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谓务虚,就是要求领导干部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对调查所得的全部材料进行耙梳和分析,明白哪些问题是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哪些问题带有全局的或者根本的意义,然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症结所在,进而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个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只有“务实”得来的情况,“务虚”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只有“务虚”提升理论水平之后,面对“务实”时纷繁复杂的局面,才不致忙乱和失措。
“谋事要实,创业要实”需要把握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一定的内容需要一定的形式来表达,好的形式有助于内容的表达,不好的形式可能使内容的表达打折扣。这说明,注重一定的形式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一味只注重形式,不考虑内容和实质,就堕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形式主义在工作中的典型表现,就是“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的泛滥。这些工程具有华丽的形式,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但是工程的功能、用处、给人民是否带来实惠等内容方面,则不需要或者不愿意花太多的心思去考虑。“谋事要实,创业要实”的作风要求,需要我们摒弃形式主义,走向务实。
“谋事要实,创业要实”需要正确处理学习与创新的关系
创新的首要基础和前提是学习,没有学习,就无从创新。我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之前需要“做功课”,要弄明白对于这种问题的解决,前人有哪些具体解决方案,这些具体的解决方案的利弊何在从而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之所以说学习是创新的基础性工程,是由创新的标准决定的。创新的标准有三:(1)创新必须是人为的、主观的(组织者积极学习思考努力的结果,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积极的(能创造正面价值,如网络“黑客”就不是创新)。要创新,就必须积极努力地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去学习,高高在上、不闻不问的官僚主义心态,是与创新性学习格格不入的。正因为创新是需要有意识有目标的主观努力,因而坐享其成永远也不能创新。(2)创新的产物必须是组织所在的环境中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既然是前所未有,我们就需要花力气去熟悉和研究前人的既有经验和教训,取人之长,避人之短。只有这样,自己提出的方案才能“前所未有”。闭门造车、不学不习的心态,是注定不能创新的,顶多也就是变换招牌、翻新名堂而已,不可能有实质性的创新。(3)创新的产物对于问题的解决更加有效,成本更低。创新,就是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但是这种新方法执行起来要更加有效且成本较低,方才称得上创新。综观创新的三条标准,没有老老实实的学习以知悉前人,就谈不上创新。很显然,那些“耍花架子”“贴时髦标签”“玩文字游戏”等做法,美其名曰“创新”,其实就是不务实的表现,都与“谋事要实、创业要实”的作风要求格格不入。(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党史党建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