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年前,一个出生于安徽凤阳的乞丐朱元璋创造了布衣称帝的神话。
30多年前,18个凤阳小岗村农民吹响了中国农村改革“包产到户”的号角。
6年前,沈浩同志在小岗村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真谛。
沈浩,虽未曾有缘谋面,但其事迹耳熟能详。让我震撼最深的是他的“三个不易”,而这恰是他崇高精神的见证。
一、“情系小岗”不易,见证对党忠诚、一心为民的精神。锅碗瓢盆少不了磕磕碰碰,鸡犬相闻也难免人心相隔。“人心涣散,大包干带头人之间相互不服气,村里连续多年没有选出‘两委’班子。”初到小岗,面对如此复杂局面,沈浩没有因为自己是外来干部、选派干部就回避矛盾,而是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情为民系、利为民谋。为追回集体铲车,惨遭殴打报复却以德报怨,是视群众利益大于天;为纠正强行迁坟错误,给吴奶奶儿子披麻戴孝,是用真心换民心。“为民者民必记之、惠民者民必感之、乐民者民必爱之”。沈浩以真情感染了群众,凭真干打动了群众,用真心赢得了群众。沈浩的这些“不易”启示我们:只要对党忠诚,只要有爱民情怀,就能够挑起为民兴大业谋福祉的重任,就能够赢得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作为组工干部,学习沈浩,就要像他那样“身”入基层,“心”入群众,“情”系百姓,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查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强不强,看贯彻群众路线、服务基层群众实不实。让忠诚党的事业、一心为民的精神在自己的心灵深处牢牢扎根,使之成为一种精神理念、一种价值追求、一种工作常态。
二、“再造小岗”不易,见证锐意改革、勇于开拓的精神。30多年前,18枚红手印揭开中国农村改革序幕的小岗村,长期处在“一朝越过温饱线,二十年没进富裕门”的窘境中。“苟利于民,不心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沈浩上任后殚精竭虑,六年里,他以“再造一个新小岗”的学识、见识、胆识,团结带领干部群众踏上“二次改革”的征程;六年里,他以超乎常人的毅力,顶住压力,直面困难,以改革寻求突破,以求变推动发展;六年里,他以求真务实的举措,把创新思路变成累累硕果:美国GLG集团、深圳普朗特集团等大企业相继落户;大包干纪念馆、敬老院、文化广场渐成靓丽风景;全村人均收入从2003年的2300元,提升到2008年的6600元。沈浩的这些“不易”启发我们:迈开步子,先要解放脑子,有想干事的愿望,更要有锐意改革、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学先进,见行动。面对新形势下组织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组工干部作为“管党员的党员”、“管干部的干部”、“管人才的人才”,更应以沈浩为模范,带头求真务实、锐意进取,打破墨守成规、求稳怕乱、谨小慎微等束缚,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主动性,修炼“敢破敢立、开拓创新”的锐气,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拓宽新思路,开辟新途径,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让组织工作成为各项工作的“加油站”和“试金石”。
三、“扎根小岗”不易,见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六年来,沈浩抛家别母、舍妻离子扎根小岗村,吃住百姓家,不当“走读干部”、“镀金干部”、“候鸟干部”,与农民兄弟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他生活简朴,勤俭节约,“和农民一个样”;他敬民如父、爱民如亲,全村108户家家走遍,冷暖安危,察之秋毫。床下七双满是泥污的鞋子只只是真情自白,20多本日记篇篇是民生民情,几百枚红手印个个情重千钧。两任村官六载离家,不图虚名,不做虚功,呕心沥血带领一方发展,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我用我最黄金的岁月为小岗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今天发生的一切,让我感到交困难耐,但我仍愿担当!可怜我的女儿在中考,年逾九旬的母亲会伤痛,没有办法。”白发送黑发,忠骨埋小岗。唯一愧对的是娇妻幼女、高堂和自己。舍小家,两厢牵挂;为大家,一样情深。沈浩的这些“不易”启迪我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是共产党人永远的情怀和崇高的境界。作为组工干部,更应该带头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发扬“安、专、迷”精神,除去脑子里的”官本位”,甩掉工作中的“花架子”,遏制心中的“享乐欲”,根治生活中的“奢靡病”,甘为“人梯”,甘当“嫁衣”,甘做“铺路石”,不想“近水楼台先得月”,以“平常人”的心态,以“孺子牛”的热情,立足岗位,倾情奉献。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沈浩的“三个不易”,是他真实状态的写照,更是他崇高精神的见证。沈浩从这些“不易”中走过来,走出了“共产党员”的风采,立起了“人民公仆”的丰碑。古人云:“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对照沈浩扪心自问,他已“为之”,我们能否?(作者:县委组织部研究室 曹婵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