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联盟首页 共产党员网 安徽先锋网 安庆先锋网

太湖先锋网首页

太湖先锋网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驻村感言

《大学生村官园地》2010第4期

发布:2010-03-05

大学生村官园地

第4期
(总第14期)
安徽省选聘办编                    2010年3月4日

本  期  导  读

【真情实感】
   不辱“村官”使命
【村官说事】
   愿所有的孩子都不孤单
【村官文苑】
   科学发展观精彩感言
【迷你书架】
   《道德情操论》简介
【心语拾遗】

 


真 情  ◇  实 感

不辱“村官”使命
——读第七个“中央一号”文件有感
宿州市埇桥区灰古镇八张村书记助理  夏露水

  2月1日,当我打开人民网的页面时,《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七年姓“农”》的标题赫然在目,点击后才发现,今年的“一号文件”已于1月31日出台,带着好奇的心情,我仔细浏览了文件。
  今年的一号文件,国家突出了城乡统筹的战略并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投入力度、广大农民能够得到更多国家经济发展的实惠、创新农村金融等一系列新亮点让我为之振奋。在“一号文件”中,我找到了2010年国家在农村政策上的风向标;了解了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任务,为今年我村工作的制定和开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选聘工作第三次被写入到中央“一号”文件,当我读到“继续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完善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时,精神倍受鼓舞。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就大学生村官作重要批示;习近平副主席在大学生村官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努力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流得动;中央各大媒体对“村官”沈浩进行集中宣传报道;李源潮部长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上“浓墨重彩”地强调并“指路”。一系列实实在在的行动正诠释着中央对大学生村官的重视和期望,使身处农村的我们精神抖擞、斗志昂扬。
   “村官”任期即将过半,回想刚到村的那段日子,稚嫩的我尚有些犹豫。但一年半来将身置于其中、将心烙在其间,感受淳朴的民风、面对朴实的村民,浑然不觉中我就融入到了这个大集体中。走访调研,与村干部、村民代表、老党员座谈交流,主动参与村里各项工作,任务虽小而琐碎,但我尽全力做好每件事。老书记赞许的眼神,同事们信任的笑容,村民们热情的赞美,是对我最大的褒奖!
  为更深入的了解农村、接触农民,创业示范以带领广大群众共同致富。去年8月,我开始进行温室黄瓜种植。虽从未干过农活,但我很快适应下来;虽不懂得种植,但我向村民学、向专家学、从书本上学。育苗、移栽、嫁接及田间管理,每一个过程,我都认真的完成。由于种植规模小、品种单一,只能靠自销,我与村干部、村民一起将产品带到批发市场销售。虽刚刚起步,但已初显成效;虽吃了点苦,但很有成就感。我掌握了种植技术,体验了农民的不易,同时磨炼了自己的毅力。
  当前,国家对农村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近日又出台了新世纪以来连续第七个以“三农”为内容的中央“一号”文件,这是农村发展的机遇,也是我们的机遇。一年半的时间,我们从不接受到接受,再到信任与支持,这个过程确实很艰难。但是日落并不是岁月的过,风起也不是树林的错。只要我们经历过、奋斗过、付出过,所有的一切都是收获。再美的日子,如果没有意义也是一种遗憾。茶要喝浓的,直到芳香犹在;路要走难的,直到苦尽甘来。
  我收到了喜悦,得到了锻练。村干部对我而言,已不仅仅是一个称谓,更是一种责任。坚信我们大学生“村官”通过扎根农村、艰苦奋斗,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才干和志愿者精神,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就一定能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不辜负组织的期望和嘱托、不辜负群众的期待和信任,在农村谱写出壮丽的青春之歌,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可靠的接班人!

 

 


村 官  ◇  说 事

愿所有的孩子都不孤单
----村官创办“留守儿童之家”纪实
寿县瓦埠镇铁佛村书记助理  李永军

  伴随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开展,中国正在经历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迁移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主要表现在留守儿童的数量增多、行为上缺管教、生活上缺照顾、学习上缺辅导。
铁佛村来了位大学生村官
  2008年安徽省统一选聘首批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我荣幸地成为瓦埠镇铁佛村书记助理。进村工作不久,我便注重观察并了解留守儿童现象。为了深入掌握到这个特殊群体的真实学习、生活状况,我利用休息时间进行了大量的走访工作,几乎走遍了铁佛村的每组每户。
留守儿童问题异常突出
  寿县瓦埠镇铁佛村位于瓦埠湖东南岸,现有33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4352人,耕地面积5726亩,80%的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儿童数量巨大,占到适龄儿童总数的40%左右。村委会主任告诉我,“村里80%以上的青壮年都靠外出打工挣钱,一方面加快了我村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失去了教育子女健康成长的最佳时间。由于孩子们只能由年迈的老人照看,且大多数老人文化水平不高,又大多体弱多病。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是个大问题。”龙发国泰希望小学是村里唯一的小学,学校现有学生212名,留守儿童67名,占学生总数的31.6%。该校校长说,“留守儿童的监护、生活和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难题,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仅关系到一个个家庭的幸福,同样也关系着农村的和谐与稳定。”
寒风中,那双稚嫩的手
  一年多来,我在走访中发现,很多留守孩子虽年龄不大,却很懂事。张楠楠就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她今年11岁,读五年级,爸妈在无锡打工,现在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爷爷犯食道癌已11年,家庭条件十分艰难,她放学一回到家就主动帮奶奶做农活。记得去年11月9日傍晚,天灰蒙蒙的,我看到楠楠还在田里帮奶奶栽菜苗,当时风很大,她的小手已冻得通红……在我回去的路上,眼前总是浮现出 “那双在寒风中已被冻得通红的稚嫩的小手”。
用文字表达内心的渴望
  “我很想要一本属于自己的作文书和一个能锻炼身体的滑滑圈。可是,家里条件不允许,我很失望。今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因为在我的这个新家中,竟然认识了一位大学生,他叫我(的名字),我感觉很惊讶!他说,‘如果你们有什么愿望,我会尽最大可能满足你们’。我希望你能满足我的愿望,让妈妈不要为这件事而烦恼。”(龙华国泰希望小学五年级学生  刘悦文)
  “爸爸妈妈每年只能回家一次,每次回家时我都会像小麻雀一样依偎在爸爸妈妈的怀抱里,可是他们每次只能在家住几天。在临走的时候我总会躲在角落里悄悄地哭泣……平时父母不在身边,我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跟奶奶也说不清,就只好躲在被窝里默默地哭泣……”(龙华国泰希望小学六年级学生  张贝贝)
  与其说这是一篇篇日记,不如说是对真情的呼唤、是无奈的诉说、是那些能与父母天天在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们从未体验过的对爱的渴望。我来到留守儿童中间,发现困扰他们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自信,他们胆小、怯生、孤僻。留守孩子确实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用关爱筑起一个小家园
  走访中的一个个画面,深深打动着我。我决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这些孩子们做点什么。于是我主动与龙华国泰希望小学联系,提出利用周末组织留守儿童开展活动,并且给他们辅导功课。同时,还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反映情况,争取支持。目前,在瓦埠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镇团委、妇联、镇中心校、铁佛村委会的协同参与下,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之家”有专门的活动教室(设在龙发国泰希望小学内);配有乒乓球、羽毛球等户外体育器材;制定了《留守儿童之家管理制度》、《留守儿童之家教师工作制度》、《留守儿童之家学习制度》、《留守儿童之家生活制度》、《留守儿童之家安全管理制度》等各种上墙制度。为了保障学生安全,还与监护人签订了《留守儿童之家安全责任书》,让监护人轮流接送孩子参加活动。并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了“个人小档案”。
“农家书屋”里的感动画面
  现在,村里建起了“农家书屋”,又为留守儿童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活动新去处。每个节假日,他们会在“农家书屋” 如饥似渴地看着自己喜欢的课外图书,犹如久困樊笼的小鸟雀一下子放飞到蓝天,他们在书的海洋里自由翱翔。看着这本,又忙着去挑那本,场面实为感人!
    自“留守儿童之家”建立以来,我每周至少抽出一个休息日陪伴孩子们,和他们一起打乒乓球、跳绳;一起读书;为他们解答学习上的问题……有时一连几个星期不能回家,但我无怨无悔,乐在其中。
  面对着这样一个天真烂漫的小群体,让我们大家联起手来,为留守儿童创建一个美丽、充满关爱的社会家园。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图为留守儿童在“农家书屋”阅读)

村 官  ◇  文 苑


 科学发展观精彩感言
 ——我心中的科学发展观
怀宁县三桥镇三桥社区主任助理  谢龙飞

国力正当昌运时,    科学发展赶得急,
若要社会更和谐,    全民参与把力协。
新农合,村村通,    农民生活更轻松;
新技术,农家书,    农业生产更进步;
新理念,重环保,    农村环境更美好;
新农村,有朝气,    家家户户有生机;
小集镇,建设快,    各种商品叫着卖;
抓生产,保民生,    循环利用作方针;
新能源,加强用,    地球母亲也感动;
降能耗,减污染,    为我子孙留饭碗;
求发展,好又快,    经济步伐往前迈;
重集约,抑粗放,    持续发展大家看;
好文化,多发扬,    世代流传万古长;
倡学教,保遗产,    好让后世见光芒;
扬道德,促正气,    文明建设更得力;
惩八耻,扬八荣,    价值观念存心中;
树党风,立党纪,    政治清明好风气;
强组织,去恶弊,    党群干群同心齐;
人为本,统全局,    全面发展可持续;
办实事,求实效,    扎实行动有回报;
依实际,走实路,    各层群众全关注;
老病残,有保障,    弱势群体把心放;
种良田,不用问,    政府补贴做后盾;
抓工业,重农业,    工农结合走前列;
多创业,带就业,    人民群众会感谢;
要改革,要创新,    国际地位才提升;
求和平,共合作,    世界格局稳定获;
青少年,多努力,    为我中华争口气;
老前辈,多指教,    科学发展走上道;
发展观,要科学,    在深入,重落实,
力达到,劳有得,    学有教,病有疗,
住有房,老有养,    人民生活更安康。
  
  
  《道德情操论》,作者:Adam Smith,18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介绍和评价,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深层次了解人性和情感,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是温家宝总理曾五次推荐的大师巨著。温总理曾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各位都很熟悉,他所著的《道德情操论》同样精彩。”(2005年3月10日,《重庆晚报》两会报道)
心 语  ◇  拾 遗

  当我任职于农村,感受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时候,失落感涌上心头;当我看到一身疲惫的农民将汗水洒满田地的时候,心中顿生责任感;当我听完沈浩书记无私奉献、爱岗为民先进事迹的时候,荣誉感油然而生……这是我作为大学生“村官”一年多来的心路历程。我坚信,我将继续用心为老百姓做好每一件事情,用青春去诠释一名基层工作者的人生真谛。(五河县城关镇中心村书记助理  杨兰)
     我深感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的责任和光荣,真切地体会到农村是丰富阅历、历练人生的重要舞台。以后的路,我将走得更加坚定。同事们、朋友们,虽然我们来自于不同的院校,毕业后被选聘到不同的村庄工作,但是同属于“大学生村官”这个整体;是为了同样的目的、共同的理想,回到了我们可爱的家乡——安徽。“把结果献给农村,把过程留给自己”,坚定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我相信,在各级党组织的关心支持下,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农村这块希望的田野里一定会结出无限灿烂的果实,农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太湖县江塘乡大塘村主任助理  王凤荣)
  过去的一年,是进步的一年,是由大学毕业生向“村官”转变的一年,是我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年。身栖这片沃土,我学到了很多,也领悟到很多,这一切将使我受用一生。同时,也发现自己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和协调能力;遇事不够成熟、稳重等。我相信,在新的一年里,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同事的帮助关心下,我一定能够不断完善自己,为我村的和谐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亳州市谯城区十九里镇李门楼村主任助理兼团支书  张飞)
  来到基层一年半,切身感受到农村工作的复杂和艰巨,但同时也收获了为百姓办实事的快乐和欢欣。祖国的召唤,人民的信任、告诉我们绝不能放弃和退缩,必须坚定信念,迎难而上,安心基层,在服务农村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灵璧县黄湾镇晏路村主任助理  李敬楚)
  
  
  


  本期特约编辑:王雅欣(蚌埠市五河县张庙村书记助理)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