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情介绍
田家村位于弥陀镇东北方,是弥陀镇的东大门。属贫困村,辖11个村民小组,2169人。全村总面积16.48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2.4万亩。村两委干部4人。村党总支设3个支部,党员90人。村产业发展以茶叶、毛竹、雷竹、葛根、水稻、土黑猪为主。村集体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1个,已建成40亩茶叶种植基地。村光伏电站公司1个,已建成100千瓦光伏电站1个。2016年建档立卡村贫困人口169户,506人; 2016年脱贫32户,127人。2017年预脱贫44户,165人。
二、主要做法
(一)建强基层党组织。
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坚持“抓党建促发展,以发展强党建”,把党建工作作为统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航仪”,努力实现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
村党总支以“两学一做”为抓手,采取多种形式,聚焦农村党员学习教育。一是在全村党员中开展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教育引导党员尊崇党章、遵守党规,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是在全村党员中开展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评选活动。今年7月份我村党总支被评为弥陀镇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员陈先春被弥陀镇党委评为优秀党员。三是为党的肌体输送新鲜血液和生力军。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的工作。不断提高发展党员工作的质量,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我村今年严格把握党员发展程序已有3名党员按期转正,并发展了2名预备党员。
(二)推动精准扶贫。
一是加强贫困户动态调整。为更加精准识别,更加精准扶贫,6月份,按县统一部署,村加强了对贫困户的动态管理。规范程序,新增贫困人口严格按照个人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等程序进行,贫困户退出要严格依据“两不愁、三保障”退出标准,规范工作流程,切实做到程序公开、数据准确、档案完整。此次通过入户走访、核查, 查明1户贫困户因在城市购买了商品房,予以剔除。4户贫困户因大病等新增为贫困户。二是真抓实干促脱贫。村扶贫工作队严格执行省选派帮扶干部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以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为总抓手,团结带领村两委,重点抓好脱贫攻坚工作。制定了三年脱贫规划和年度脱贫工作计划,充分利用各级各部门的脱贫攻坚工作支持,严格实施六个精准,通过十大脱贫措施、五个一批有步骤有机会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按照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统一部署,我村今年分别集中开展了脱贫攻坚政策宣传月、质量提升月、整村推进抓末端活动。今年44户165人预脱贫工作任务正有序开展。三是帮扶单位履职尽责。我村第一书记选派单位市委统战部、帮扶指导单位致公党市委会、包村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各单位帮扶干部都按照要求开展了入户走访、调研,落实了帮扶措施,进村入户次数都在6次以上。市委统战部、市致公党、县市场监管局到村扶贫调研,明确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目标,通过多方筹资(县市场监管局支持帮扶资金10万元),6月份村已如期建成100千瓦村级光伏电站并并网发电,村集体经济收入将在8万元以上,为“村出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是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继续推进开发式扶贫,处理好国家、社会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通过大力宣讲,入户宣传,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精神,注重扶贫先扶智,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三)加强为民办事服务。
建筑面积达60平方米的便民服务中心已投入使用,满足了群众业务办理的需要,更好地推进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工作。在便民服务中心,涉及服务的农业、国土、水利、计生、综治维稳等村务集中办公,实现“一站式”服务,方便群众办理业务,少走很多“冤枉路”。建立村党员、组长、计生工作QQ、微信群,在党支部与党员间、组干、村民之间搭建快捷方便的沟通平台,成为党支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村民相互沟通的有效载体,成为广大农村党员、群众的“网上精神家园”、“村务服务平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今年村投入84万元国土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竣工,并初步验收。投入350万元的乡级道路龙田路(田家段)畅通工程正有序推进,即将竣工。长3.5公里的松尖路主路硬化工程马上开工建设。1000平方的标准党群活动中心正在抓紧建设,主体基本完工。建立“四位一体”党群活动中心,将进一步延伸党建工作“触角”,扩大服务覆盖“半径”,架起一座密切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四)努力提升治理水平。
以加强班子队伍为突破口、以服务民生为落脚点,以创新组织建设、规范化管理等为抓手,重点突出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探索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不定期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大会、组长会等,执行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决策程序,不断修订完善村规民约,促进村民自治管理。落实综治维稳信访管理规定,对重点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实行约谈接访,重点解决,争取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将法治文化建设作为社会治理的突破口,把法律条文、法律宣传融入到群众日常生活。创新工作载体,丰富工作方式,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法制宣传。积极整合资金,加强法治文化宣传阵地建设,在村部附近建成法治文化广场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