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联盟首页 共产党员网 安徽先锋网 安庆先锋网

太湖先锋网首页

太湖先锋网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名人史话

平民状元——赵文楷(清代)

发布:2009-10-12

 

核心提示
   赵文楷是安徽太湖景宁乡人(今北中镇望天),字介山,号逸书。嘉庆元年(1796年)状元,太和殿传胪宣榜一甲一名,嘉庆帝御批称赞他“文楷佳名期雅正,为霖渴望副求贤”;李振钧写贺诗云:“仙杖烟浮广乐鸣,御袍光映日华明。”赵文楷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等职,其历史上较有影响的事件,是嘉庆五年出使琉球。嘉庆九年赵文楷出任山西雁平道,嘉庆十三年卒于任上,终年48岁。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与妻妾合葬于太湖景宁乡人形山。其后辈赵朴初老先生是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氏从赵文楷到赵朴初,六代翰墨,风骚相传。
清代平民状元——赵文楷
 
    在太湖,早有十里两状元佳话,至今还成为人们的美谈,指的就是寺前河赵氏状元府和姜家岭李氏状元府,两地步行刚好10华里。清朝276年,共举行科考会试112次,取状元114名。其中我省9名,太湖就有两名,即嘉庆元年状元赵文楷、道光九年状元李振钧。
    纵观状元赵文楷一生,从小聪慧过人,年青时历尽坎坷磨练,6岁作诗,13岁中秀才,28岁中举人,34岁中状元。他为官13年,两任考官,监抄和珅,代天子出使琉球,为皇家重修五台,都是朝野瞩目的大事。他像包公一样:“铁面无私丹心忠,为官最怕叨念功,操劳自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包拯自述诗)48岁猝死任上,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于谦诗句)。赵文楷传奇的一生,留给后人太多的思考及怀念。
?
琰文楷    同下苏州
    乾隆五十四年(1789),是乾隆皇帝八十大寿,满朝为之庆贺。这年,十五皇子永琰(即后来的嘉庆皇帝)的老师朱硅刚好满60岁,为感激恩师的长期教诲,    永琰写了一首诗祝贺老师六十寿诞,诗中把恩师朱硅同义皇乾隆连在一起进行歌颂,希望老师健康长寿,说朝廷还有重任要老师去承担。这首诗在传抄中被和珅发现,想到十五皇子是当今皇上的爱子,将来有可能传位于他,而为官清正的朱硅一直是自己的对头、绊脚石,皇子长期受朱硅教育熏陶,将来必于己不利。此时,和珅位极人臣,深得皇帝宠信,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曾千方百计搜集皇亲国戚、文武官员的材料,连十五皇子也不肯放过,一一用作备用的暗箭。和珅见到十五皇子歌颂对头朱硅的诗,心怀忌恨。不久,乾隆要将朱硅调任大学士,将与和珅平起平坐,为了阻挠朱硅晋升,他把十五皇子的诗给乾隆看,并进言道:朱硅同十五皇子关系不正常,要皇子写诗歌颂自己,此人颇有野心,不可重用。于是龙颜大怒,朱硅降职。由于众大臣纷纷说情,永琰才免予处分。永琰悻然回到自己的府第,想起本朝皇位继承制度来,从世祖福临开始就是父死子代。圣祖康熙曾两度废立太子,引起诸皇子旷日持久的权势之争。祖父雍正登基后,提出秘密建储制度,规定在先皇退位之前,把继承人亲笔写好密封,藏于特制的匣内,置于乾清宫正中顺治皇帝御书的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以备不虞。父皇乾隆已将此作为定制,诸王及大臣均知晓此事。父皇虽然信任自己,朱硅老师常用如何作一位有道明君对自己循循善诱,但天意从来高难问,假若父皇听信了宠臣和珅的谗言,不仅自己的皇位继承成为泡影,还会招致意料不到的灾祸。他深恨和珅的奸佞,从此与和珅结怨甚深。他更加严以律己,检束言行,深居简出。为了暂离京城这是非之地,他请求父皇恩准前往江南出游。乾隆毕竟爱他,有心培养他,就教他轻车简从,微服私访下江南,深入了解民情,增长知识见闻。永琰在江南各地私访中,发现了不少流落民间的忠贞饱学之士,同时也了解掌握到和珅及其党羽的大量罪行,他一一记在心中,以为日后招揽人才为己所用,心想总有一天要扳倒和珅。秋末的一天,他心事重重来到苏州。?
   
乾隆五十三年,朝廷就昭示天下,预行己酉(即乾隆五十四年)举行正科乡试,后因庆贺乾隆八十大寿,把正科乡试改为恩科。赵文楷这年已满28岁,是第三次来到南京夫子庙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自背考篮干粮,在狭小的号舍中搜肠刮肚九日九夜,完成乡试,考中举人,并取中亚元。因他的试卷闱墨文章精彩出众,进呈十四艺,他作选十三篇,受到主考官胡高望(兵部侍郎)、谢修定(翰林院编修)的赞赏,一时传诵天下。己酉乡试总算有了期盼的结果,苍天终是不负苦心人。!?迟到的中举没有给赵文楷带来欣喜。他生在长在闭塞的太湖山村,见到的除了贫困还是贫困,正是贫困敦促他从小就刻苦读书、立志成才。此时,他想起远在家乡辛劳憔悴的母亲正翘首以待自己的消息,想起慈母既要维持自己读书,还要支持自己游学赶考,盼的不就是儿子考上高中么?他思恋故乡,想起故乡的人和事;他爱山村风光,更爱山民的谆厚质朴;他不忘农村、农人、农家,不就是想作一位为民请命的好官、为民呼吁的诗人么?他想起自己走过的历程,6岁能赋诗,在《咏百舌》中,就表露自己能作百般声,枝头压众鸟的远大抱负。12岁入县学,13岁中秀才,可谓少年得志。但在此后的科考中却历尽坎坷与辛酸,仍矢志不移,坚持苦读,四处游学,饱经忧患,生活困苦不堪。乾隆四十八年及五十一年,两次江南乡试不中,其中的辛酸苦辣令他心寒,深感有负慈母及亲人的厚望。他经历困顿与逆境之后,总算了解了社会,忠厚的、势利的、正直的、刁钻的、雪中送炭的、落井下石的都像一面面镜子,使自己看清了形形色色的脸谱,能辨析忠贞曲直的是非,得到荣辱浮沉的体验。他想到屡经挫折之后侥幸中举,但要一展才华,还必须进京参加会试,以便金榜题名,施展抱负。祖父及父亲生前的谆谆嘱咐,他更是时刻不忘,他还要继续走出去求学,增长见识,开拓人生一个新世界。于是,他又背起行囊干粮,再次踏上江南游学的征程。?
乾隆五十四年深秋,赵文楷又一次来到江南历史名城苏州。他对姑苏众多的历史古迹、深厚的文化内涵、悠久的佛教文化、德高望重的名人名士都十分仰慕。然而,此时他已是家徒四壁、囊空如洗,依然是一介穷书生,武不能安邦,文不能治国,中举并非自己的远大目标。他既不愿低就去长期给人当幕僚,又不想不切实际地出人头地。他深知社会是势利的,它只会为那些爬上高台的人鼓掌,送去媚笑,而对那些普通的秀才、举人往往是不屑一顾,纵或有人碰得头破血流,也别想得到它的一丝怜悯,只要不落井下石就阿弥陀佛了。他中元之后曾写下一副对联:穿一件粉碎黑貂裘,当日谁怜苏季子;佩六国斗大黄金印,今朝方识武安君。此时,他正像战国末期苏秦未拜相前,身穿一件破烂的黑长衫,得不到社会丝毫同情,只是中元之后才受到青睐喝彩。尽管他已饱读诗书,学有所成,但世俗的眼光往往只盯住那些官场得意者及社会名流,而对像他这样才华出众的小人物则少有人抬举赏识。他既想结识名流,得到指导,学到真本领,又不愿结交新贵、投靠后台去获取金钱和地位,只想靠真才实学去博取功名。然而,眼前吃住行的花费却使他一筹莫展。?在一个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日子,赵文楷形单影只来到苏州阊门外枫桥镇,拜谒千年古刹寒山寺。他凭借深厚的佛学功底,受到寺内众僧的接待,并留他在寮房暂住。一位老僧劝他说:施主文才出众,只是机缘未到,何不入乡随俗以测字暂谋生机,缓解眼下的困境。他心想:测字虽非所学,但也难我不倒,何况时人信之成风。他本不相信测字占卜之类的迷信,因为子不语怪力乱神。他不愿骗人钱财,又要缓解眼前的经济拮据,于是提笔写了“测字不灵四个圆润飘逸的大字作招牌,挂在寺门外一处测字摊前,如果天意垂怜,只求得到一点盘缠聊以糊口就心满意足了。
 
文楷测字  苏州遇琰?

    寒山寺外人来人往,既有虔诚拜佛的善男信女,也有慕名观光的墨客骚人。在熙来攘往的人流中,虽有不少人光顾测字摊,但都只找自诩测字灵验的摊主,却无人问津测字不灵的摊位。赵文楷从辰守到未,眼见人去寺空,自己已饥肠辘辘,正失望灰心之际,忽见一青衫小帽的公子,缓步前来找他测字。来人细心察看这奇特的测字先生,见他容颜略显疲倦消瘦,衣着寒碜,但仪态修伟,眼神英气勃勃。心想此人心地坦荡,不肯随波逐流,以诚待人,必有过人之处,我就偏找这位测字不灵的先生测字。赵起身道:公子前来测字,请问所测何事?”公子答:测前途命运。赵道:请公子提笔随意写一字。公子心想:既是我来问你,就写个字吧。赵略一思索就双眉紧皱。他仔细打量眼前的公子,穿戴虽不甚华丽,但神采奕奕,自有一番照人的光彩,身后不远处有两位精干的随从。心想此人决非一般富家子弟,若据实说真话,会带来灾祸。就含笑道:我的招牌写得明白,我测字不灵,公子就不必问结果吧。公子见他沉思、犹豫、静观四周,知他必有难言之忧,便挥手让随从远退。轻声道:此处没有外人,先生直说无妨。赵惶惶道:既然公子非问究竟不可,我就依字直说了。如果我的话犯讳,公子莫怪。我姑妄言之,公子姑妄听之。公子诚恳道:但请先生以实告我。赵边测边说:公子所书是个问字,拆开来看,两半边都似字,我看公子必是人中龙凤,前程无可限量,命运当主大富大贵。公子心头一震,微笑道:先生谬赞,我心领了。我只想测未来的吉凶祸福,并非想大富大贵。让我再写一字请先生重测。赵说:请公子随意自书。公子眼观四周,见近处是寒山寺,远处是一望无际的田畴,想到良田沃土是百姓赖以生存之本,就写了一个字。赵沉思默想细测之后,只淡淡道:请恕在下测字不灵,天色不早,公子请回吧。公子见硬逼不行,就含笑道:可否让我陪先生同回府宅?”赵叹息道:我一介穷儒,哪有什么府宅?只是借寺内寮房暂栖身,公子若肯同往,就请进吧。回到寮房,赵就一口凉水一口干粮地吞咽起来。公子见他喝的是冷水,吃的是珍珠粉和豆腐干、干马齿苋,慨叹道:先生日常饮食就是这些么?”赵苦笑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今穷苦人能吃上这些,就不错了。接着,他指着干粮道:这是珍珠粉(实属大麦、荞麦、黄豆、大米炒熟磨成的粉),这是雪花菜(实际是炒干的豆腐),这是安乐菜(实际是晒干的马齿苋),既能充饥,又可防病。公子叹道:先生安贫若此,仍以天下苍生为念,实乃难能可贵!”文楷见公子善良和气,真诚待人接物,就说:公子要问测字究竟,请先受我一拜。此处仅你我二人,我的话除你知我知,就只有天知地知了。万望公子严守秘密,以免在下遭致祸灭九族。接着,就评点二字:公子先后所书两字,甚是奇特:细测字,我左看像,右看还像字,我更感觉上看是、下看也是,左看是,右看还是。如果我所测不谬,请恕在下直言,公子应是当今圣上王位的继承人。
闻听此言,公子心潮激荡,双手扶住赵文楷,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及微股私访下江南的缘由一一道明。赵文楷恍然大悟,眼前的公子就是乾隆的爱子十五阿哥!他轻声叹道:不是我测字灵验,实乃天意如此,还望皇子守秘,江南和珅耳目甚多,以免授人以柄,使皇上见疑,于皇子不利。二人心意相通,彼此相视一笑,遂成初识至交。?赵文楷也将自己贫苦的家境、艰辛的求学经历及中举的坎坷遭遇如实告诉皇子。永琰听后,诚挚道:你心怀磊落,聪慧过人,虽历尽艰难,但仍矢志不移,坚持苦读苦学,终在今年恩科乡试高中,可否将你今后的打算、志愿如实告我?”文楷略加思索,挥笔写下自己的《述志》诗,面呈皇子。永琰轻声吟诵:?
    平生志气在高科,什么文章奈我何??
    书读五车还嫌少,诗吟万首不觉多。?
    九曲黄河为砚水,五岳名山当墨磨。?
    若得青天为白纸,行行写下太平歌。?
    诵毕道:“君毕生苦读,学富五车,原是志在殿试夺魁,以为朝廷效力,替圣上分忧,使国家长治久安,其志可嘉。”赵叹息说:“我虽有鸿鹄之志,但于今圣上年迈,和专权误国,朝政开始腐败,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起义此起彼伏,表面繁华眩眼的乾隆盛世,只怕国库已经耗空,潜伏着诸多危机。我一介穷书生,没有后台和金钱,想金榜题名,恐怕难上难啊!” 永琰劝慰道:“本朝科举考试,经圣祖康熙全力整治,一律不分贫富贵贱,严格通过考试择优取才、量才录用。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50)设进士科考始,到本朝已延续了千余年,虽有瑕疵,但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却是无与伦比的。请君不必担忧,本朝纲纪是谁也不能违背的。”文楷心情激动,含泪道:“我确有志于仕途,常扪心自问,平生苦学所为何事?不就是盼得有朝一日为官,能以实心行实政、实事呈实功,以一己之才为世所用,作一番有益于民生、有裨于国家的大事么!但眼见当世为官者,许多人不知干了些什么?民脂民膏,尽供私囊,阖闾疾苦,国家安危,全不放在心上。如果官作到这分上,你说我屑与不屑?”
    永琰劝勉道:“父皇治国,励精图治,重农劝耕,兴修水利,整肃吏治,平定叛乱,抗击侵略,编纂《四库全书》,功高盖世。只是进入古稀之后,精力渐差,专宠和珅,阻塞视听,致使朝政败坏,民怨沸腾。诚如君所言,当今看似繁华盛世,内囊的确是翻不得的。正因此,社稷需要栋梁,朝廷需要干臣,君何不而霖雨苍生,一展才华抱负呢?我相信天降大任之人,都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你一旦中元为官,决不是随波逐流之辈,即使天天有丰宴,夜夜有美姬,想你也是不屑一顾吧?”?
    夜幕降临,永琰告辞。临别时,吩咐随从拿出些银两送给文楷。叮咛道:“你可速归准备,于明年三月赶至京城参加会试,切不可一试不中就灰心,只要锲而不舍,定会吉星高照。”文楷送出寺门,看皇子一行消失在夜色中,远处星星点点的江村渔火在闪烁。回到寮房,他百感交集,难已入眠,待到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敲响,他抖擞精神,收拾行囊,踏上返回故乡的漫漫征途。
和珅跌倒,状元显功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六十年(乙卯),赵文楷两次进京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迫于生计,他于乾隆六十年(1795)应约赴福建藩台作幕宾。当他路经苏州时想起曾在此巧遇十五皇子,依旧记忆犹新。有诗云:“平生五岳不曾游,督眼金焦等蜃楼。辜负江南好风景,一帆烟雨到苏州。”又云:“半为饥驱半为游,依人王粲赋登楼。”显然他有深沉的感慨,不应辜负皇子的临别赠言,寄人篱下只是一时之计,终不肯作依人的王粲。可见他没有灰心,志向依旧远大,且显得头角峥嵘。此次入闽,他得到藩台千金礼聘,既缓解了一时的生活困境,同时对他了解朝政、增长阅历也大有好处。?嘉庆元年(1796),朝廷为庆贺嘉庆皇帝登基,特开丙辰恩科会试。赵文楷第三次进京赶考,终于中会试第58名进士。在四月二十一日殿试中,以其学富五车的深厚功底,扎根农村形成的民本思想,游学当幕宾了解的官场现状,加之诗人特有的激情文采,使他的文章策对有理有据,精采出众,受到主考官纪晓岚(兵部尚书)、余士松(左都御史)的赞许,皇上的首肯,最终夺取第一甲第一名,高中状元,实现了“志在高科”的夙愿。传说,嘉庆御笔钦点恩科状元时,曾说:“朕登基点状元,就点《百家姓》第一姓‘赵’文楷,以求人才济济,国泰民安。”故《清代状元奇谈》一书中写到,嘉庆恩科状元本该赵文楷得,只是他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其实不然,正如南宋高宗时状元陈俊卿所言:“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这才使好运最终降临到赵文楷头上。四月二十五日,殿试胪传,鸿胪寺官站在太和殿下唱名,第一名唱“赵——文——楷”,引声很长。嘉庆赠他的《传胪诗》,直言“文楷嘉名殊雅正,为霖渴望副求贤”,表明新皇帝对他的倚重和期望。联想到赵文楷当年的《述志》:“若得青天为白纸,行行写下太平歌”,可见君臣心意早通,故唱和得如此协调一致。?
    乾隆六十年九月,乾隆皇帝传位给嘉庆,但朝政大权仍掌握在乾隆手中,嘉庆头四年只是个嗣皇帝。和珅为了保住自己,纠集党羽,暗中加强对嘉庆的监视活动。更有甚者,和珅竟敢不顾朝纲,当着新老皇帝的面撕毁奏折,使嘉庆忍无可忍。赵文楷力劝皇上要忍耐三思,惩处和珅要等待时机成熟,一旦动手就要快刀斩乱麻,因其党羽众多,防止朝廷出现动荡。嘉庆四年(1799)正月初三,乾隆驾崩,嘉庆亲政,从此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处理军国大事。嘉庆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铲除和珅势力。初四,即令夺去和珅军机大臣和九门提督两个重要职务,命和珅及其死党福长安守值殡殿,为惩处做好准备。初五,颁布征求朝政意见诏书,授权御史广兴、王念孙列款弹劾,同时鼓励群臣弹劾和珅。赵文楷把自己中元后和珅以广东学政相诱欲召为弟子一事当众抖了出来,并弹劾其要挟皇帝、蔑弃伦常、任用私人、培植党羽、贪财误国、与民争利种种罪行,使嘉庆心喜、群臣震惊。初八,下御旨彻查和珅长期把持的军机处任意封锁消息、扣压奏报的情形。十一日,将和珅革职逮捕,宣布二十大罪状,晓喻天下臣民。同时下诏抄查和珅家产。十五日正是元宵佳节,和珅自知将死,对月感慨盈怀,写下《狱中对月》诗一首:“夜色明如许,嗟余困不伸。百年原是梦,廿载枉劳神。室暗难挨晓,墙高不见春。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余生料无几,空负九重仁。”诗中真实表达了和珅此时的心境,自己二十年来苦心孤诣地耍权弄术,拼命搜刮天下财富,都将化为乌有,惨淡经营一生只落得枉劳神”!十六日,大学士九卿科道等遵旨对和珅、福长安拟定处理意见,认为和珅应按大逆律凌迟处死,福长安应按朋党律拟斩。因大学士刘墉等大臣,特别是十公主求情,和珅改为赐自尽,首开了大清这一新案例。十八日,下达赐死诏书。和珅由一个应试不第的生员,为皇帝抬轿的扈从侍卫,平步青云,步步高升,一跃而为位极人臣的首辅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身兼多职,爵封一等公,荣为乾隆的亲家翁,可谓荣华富贵,宠眷之至。由于坏事干尽,最终落得被迫吊死狱中!?
    嘉庆清楚,和珅聚敛的财宝富可敌国。派谁查抄才可确保巨贪的不义之财尽归国库,则颇费一番思量。最后钦定:由庆桂等大臣奉旨查抄和珅家产,赵文楷等官员前往监抄,逐一登记造册,据实奏报。当赵文楷随众来到故宫城外的“和府”,被眼前豪华的巨宅惊呆了。只见和府座落在故宫中心南北中轴线的“龙脉”上,府内石山上巍峨的福字厅像展翅的蝙蝠,四周分布9999只蝙蝠式样的雕刻装饰,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失传多年的康熙为母祷告出的“福”字,竟被和珅盗来刻在石碑上。自称“万福之人”的和珅,原来如此!还有设计奇巧的大戏楼,暗藏玄机的藏宝楼,仿宁寿宫精雕细刻的楠木屋,这些都是赵文楷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查抄和珅家产,都一一列出清单,据实奏报皇上。计有:正屋1所,13进72间;东屋1所,7进38间;西屋1所,7进33间;徽式屋1所62间;东屋侧室1所52间;杂房120间;花园1所,内有楼台24所;古铜鼎22座;汉铜乏11座;端砚700方;玉鼎18座;大、小自鸣钟各19座;洋表100个;大东珠60颗,每颗10两;珍珠十八颗手串,共226串;珍珠数珠18盘;大小红宝石180块;蓝宝石大小共4070块;玉马两匹,每匹高1.2尺,长4尺;金罗汉18尊,每尊高1.8尺;金碗碟32桌,共4288件;银碗碟4288件;镶金八宝炕床120架;金珠翠宝首饰大小共28000件;金元宝1000个,每个重100两,计银150万两;银元宝1000个,每个重100两;当铺75家;银号42家;古玩铺13家;人参680两,估银27万两;貂皮大衣611件;貂皮男衣806件;地亩8000多顷。还有整块大宝石、大批窖藏金银、大量万代名人字画。总计和珅家产值银8亿两,超过清朝政府十年的财政收入。故“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童谣一时传遍京城。?
    和珅跌倒,嘉庆感念赵文楷的忠诚及功绩,而文楷心情却异常沉重。他想到和珅的儿媳十公主,是乾隆65岁时所生,老年得女,宠爱异常。长到13岁,乾隆见她长相酷似自己,破格封为“固伦和孝公主”(按大清体制,惟有皇后所生之女才有此封号,嫔妃所生之女只能封“和硕公主”),未出嫁就赐以金顶轿。加之她性格刚毅,貌美如花,文武兼备。乾隆曾说:你若是皇子,朕定立你为皇储(即太子),待朕百年之后,掌管大清天下。”众皇子都知晓此事,嘉庆也很喜爱十公主,兄妹关系甚是密切。和珅跌倒,但十公主和她丈夫、孩子均安然无恙,谁能保证和珅后人不报仇雪恨?又想到和珅赐死后,狱吏从其腰带中发现一首费解的七绝诗:五十年前幻梦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时水泛含龙日,记取香烟是后身。?
    和珅死时刚步入50岁,毕生谋取的权势和财富如“幻梦”、似“香烟”,一切成空,字里行间包含着无限凄苦怨恨之情。对后两句,赵文楷苦思冥想,认为和珅终是想报仇:要么是期盼日后洪水泛滥,酿成大灾,冲毁大清江山[传说33年后,即道光十二年(1833)那场大水,使黄河南岸决堤,造成特大灾祸,就是和珅所指的“水泛含龙”];要么是想投胎转世,篡夺大清政权,摧毁大清江山(传说和珅是雍正一名被赐死的妃子转世,死时弘历曾在其颈后按下一指胭脂印记,20年后乾隆见和珅颈后有一胭脂印痕,且相貌与死妃颇相似,为此而得到乾隆的宠信;慈禧又是和珅的“后身”,慈禧篡权后长期重帘听政,一步步使大清王朝走向崩溃没落。)想起这些,文楷心中充满隐忧。他想自己虽然侥幸考取状元,又受到当今圣上的信任,但自古都是“天意难测”、“伴君如伴虎”,心想还是设法离开京城这是非之地为好。据说,文楷为此给子孙立下一条家规:儿孙皆不可忘本忘恩,不可久恋京城,不可久任京官。?
  嘉庆四年四月,赵文楷充实录馆纂修。半年后,得知母亲在家病重,即请假两月回乡亲。于十一月初一出京,日夜兼程赶回太湖望天老家,见母病不轻,又不能长留身边伺侯奉养,内心充满忧虑和愧歉。腊月初七,含泪告别慈母,心事重重地返回京城。?

出使琉球   海外扬名?

    早在明朝初,琉球国王就开始向大明朝廷入贡。康熙五十八年(1720),曾派大臣为正副使出使琉球。乾隆五十三年(1788),琉球王世子尚哲早逝,五十九年(1794),琉球中山王尚穆殡天。世孙尚温于嘉庆三年(1798)遣使臣渡海,请求大清皇上遵循典例,差遣天使赴琉球为新王举行册封典礼。四年,嘉庆皇帝即命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都察院及礼部堂官,会同推选博学能文、仪态修伟之人为正副使。不久,选得内阁中书4员、翰林院编修3员、都察院给事中4员、礼部主事3员,于八月十九日引进乾清宫,由皇上钦定。嘉庆在挑选正副使时,想到赵文楷禀性刚直,负开达之才,多次出任幕僚,谙熟政务。想到他于嘉庆三年出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四年任会试同考官时的清正廉洁、专心为国选才的事迹(四年春闱,选中的状元姚文田、榜眼苏兆登、探花王引之及进士汤金钊等,后都成为朝廷重臣。)更想到他在弹劾及监抄和珅时的刚正和忠诚,便钦定翰林院修撰(从六品)赵文楷为正使、内阁中书(正七品)李鼎元为副使。恩命既定,赵、李二人即去拜访博古通今的大宗伯纪晓岚,得到纪大学士的支持、指点、教诲。此时,文楷得知母病,即告假回乡,等待朝廷筹备、安排出使。
出使琉球,是上下重视、朝野嘱望、轰动一时的大事,时人有诗云:“不能为将能为使,也是人间大丈夫。”嘉庆四年十月十六日,礼部专为出使事请旨,御旨下:依向例颁给国王诏书、敕书各一道,由内阁撰封转礼部交正副使前往宣读;依向例赐国王、王妃蟒缎、彩缎、妆缎50疋,交使臣带往;依向例诏敕前用黄盖1柄、龙旗、御仗、钦差牌、肃静牌、回避牌各1对,由工部领取;按向例赐正副使一品蟒缎领袍、麒麟补褂由工部办给,自备一品顶带。同时,命福建督抚遴选干弁2员、干兵500名护送。规定使臣可带医士2名,家人跟役正使20名、副使15名。嘉庆五年(1800)正月十二日,文楷赶回京城销假。二十六日,便同李鼎元到礼部领诏、敕、恤品及龙节仪仗,送至彰仪门大街赵文楷寓所,安放正堂中。二十八日黎明,正副使各在家设香案望阙谢恩。午时,天使一行启程,先将诏敕由武弁负起前行,罩以黄盖仪仗,后面依次是龙节、赏恤诸物、正副使、扶舆,最后有舁者8人:前负努1人、带刀1人,后执坐枪2人、步行扶舆4人,即所谓肩舆八座出京城,以示代表天子,为天使,壮天威。到彰仪门至普济堂,各部院众友好在此设宴送行。未时,正式离京启程南下。一路浩浩荡荡,沿途自有各地官员迎送,除风雨阻隔外,都是朝行暮宿。到闰四月初八,终于到达福州,历时两月有余。?
    福州是出使琉球陆行的终点,又是海上航行的起点。赵文楷命先把诏敕、赏恤诸物抬上岸,舁以龙亭彩亭送至馆驿安放。福建庆晴村将军、汪稼门巡抚率众官员到馆驿恭请圣安。下午,汪巡抚又遣官送白螺给赵正使,文楷开启木椟,恭谨验收。只见白螺长5.6寸,中腹圆形,首尾各2寸,四旋才及口。螺都是左旋,独此螺右旋。螺身嵌宝石8颗,像八卦,外加云锦五重,各一色,取五行相生之意。右旋白螺是福康安渡海到台湾时乾隆赐给的,据说带了它可以息风静波,使旅途安吉。嘉庆又将此宝物赠给文楷奉旨渡海,意在祝此行往来顺利,可见皇上关怀的殷切,使他感激涕零,有诗云:“九重南顾真无已,却捧琅函泪泫然。”接着,文楷不顾旅途劳顿,同鼎元一道逐一答谢福建省会官员,同时验看船只,挑选水师,筹措渡海各项事宜。闰四月十三,赵文楷奉圣上谕,约请福州官员,皆着朝服,出城到南台冯港,祭拜天后妈祖,将嘉庆御书的“垂慈笃祜”匾额挂在妈祖庙前,表明皇上对此次奉诏出使航海的关怀重视。?
    福州是八闽都会,人杰地灵,景色宜人。在等待渡海的闲暇日子,文楷与同僚游越王山、鼓山。听当地人言,站在鼓山峰顶,天气晴朗时,可隐约望见琉球。他们登上峰巅,只见海天茫茫,闽江如带,江山如画,绿树城池隐现于众山之间,使人心旷神怡。连日来,福建将军、巡抚、布政使(李石渠)分别宴请天使,并赠诗送行,文楷亦各有诗相赠。历来渡海去琉球都靠风信,以夏至乘西南风去,冬至乘东北风归为最好。这年夏至是五月初一,当天清晨,文楷就命各人收拾登船,先奉诏敕、恤物、节币安放中舱。正副使随即到南台驿馆检点兵役,令全体登船。天使乘一号船,由都司陈瑞芳领水弁百名护卫,王得禄领百名水弁护卫二号船,兵皆精壮,铠甲鲜明。两船均置大炮防卫,将龙旗、御仗列于一号船首,船桅均有彩旗飘扬,景象壮观威武。文楷亲自检查,严禁私自违规带货,强调一切务崇节俭,饮食供应力戒奢华,等到五月初七日午时,西南风大作,两船扬起风帆,迅速起航出海。?
五月初十,船至赤尾屿,突遇大风大雷雨,船舱漏水,十分危急。正使赵文楷手握白螺,香向天后跪祷:“使臣闻命,有进无退。家贫亲老,志在完事速归。神能转风,当奏请圣上加封神的父母。”说也奇怪,祷告不久,风雨竟停息了。十二日辰时,船过马齿山,随即就望见琉球派人驾独木船以纤挽舟来迎,一二号船顺利驶进那霸港。午时上岸,琉球倾国人士聚观在路旁,世孙尚温率百官迎接诏书、天使,文武官员分班依次进谒。此时中山王还未受封,尚温仍称世孙。文楷见年青的世孙厚重雍容,礼贤下士,亲自将使臣送往天使馆安歇。使馆上悬册封黄旗,大门署“天使馆”。仪门署“天泽门”,是明朝万历使臣夏子阳所题。大堂署“敷命堂”,是康熙使臣汪楫所题;南楼“长风楼”是正使居住,北楼“停云楼”是副史居住。馆内有花园,长着大榕树及茂盛的花木,楼内桌椅床帐全是仿中国式样,使人感到宾至如归。正使赵文楷应邀亲笔为天使馆撰写一联:?
     牛女拱三垣,看奎壁分光,丹诏有时临渤海;?
     楼船经万里,顾神仙事渺,青山何处是蓬莱。?
    五月十三日,赵文楷率使臣一行,前往久米村拜谒孔子庙,接着又去拜谒天后庙、关帝庙。然后,同世孙尚温商定行册封礼的日期及拜祭先王等事宜。二十三日,天使来到首里西先王庙,到中山王尚穆灵前祭奠,世孙尚温素衣黑带跪于灵前,正使取出谕祭文,交捧轴官,高举上宣读台,由宣读官宣读。祭拜完毕,同回馆驿。册封典礼前后都有空闲时间,天使一行应主人邀请,多次到琉球山水名胜处游览。文楷素爱山水、喜漫游,他和副使同乘中山马,游海寺、波上寺、奥山,都使他倍感愉悦。奥山的山光水色,洁净的白沙路,幽静的天然洞,环山的无边翠绿,远处波涛汹涌的大海,使他流连忘返,赞赏不已。
    七月十四日,琉球王册封典礼在山巅石城王宫中举行,万众为之瞩目。先由正使奉诏敕御书授副使,再由副使送到阙庭放于御案,然后正副使分立左右,宣读官上宣读台宣读诏书、敕书。接着,正使宣诏赐国王、王妃缎币,赐国王御书匾额,全体行礼谢恩。国王请留诏敕作为传国之宝,天使准其所请,再次行礼谢恩。接着是瞻观王殿九楹,上殿为御书楼,高敞壮丽,正中悬挂着康熙、雍正、乾隆御书的匾额。观毕,国王楫入北宫,面对南宫,接受群臣朝贺。册封礼成,中山世孙成了中山王,天使欣喜完成重任。赵文楷亲自写了《七月二十四日行册封口号》和《册封礼成纪事示中山王》诗,都成为琉球珍贵的纪念。此后,就等待风信回国。?
    在等待归国的日子里,中山王一再邀请天使游东苑及新辟的南园,国相、王叔、司法等官员也纷纷邀约游园。一时,向文楷索诗求字的很多,他赠诗题字概不受馈赠,得之均视若珍品收藏,琉球至今尚存许多文楷题写的诗文、匾额、楹联、扇面、碑刻,赵洛先生在《诗人赵文楷》一书中作了详实叙述。依旧例,中山王要为册封使者举行七次宴会,如不设宴就赠金,文楷一一谢绝辞却。十月初一,国王派遣司法官来馆驿问候,依旧例给正副使各赠银五千两,再次被文楷恳词谢绝。当国王听说赵母潘老夫人已69岁,卧病在家,就预制锦寿,亲笔书写,以红缎12帧为之,皇后也亲手绘制12幅画册,同时备金骨折扇一把,国王来馆送行时,面赠赵正使。文楷感念国王、王妃对老母的诚意,才再三致谢收下。十月二十五日,正副使按预定时间,集众奉节登舟,琉球国人送者云集,国王率百官跪送,寄语躬请嘉庆皇帝万安。并从袖中取出一札,通事说这是国王的代言柬,述说天使远来,险涉重洋,国小民贫,供应不周。天使初来即裁减旧例诸费,捐除七宴,屡具宴金皆不受,赠正副使各五千金及土特产品,又再次推却不受。而每次封舟从无十月归舟的,天使体恤感人肺腑,特具柬代言。文楷答谢说:“这都是使者分内之事,国王过奖反倒令我们愧悚。惟愿国王励精图治,福祚绵长。”答谢毕,正副使同国王及众大臣拱手揖别,国王惆怅而归。赵文楷出使琉球,多次谢绝厚赠,廉洁之风,著于海外,琉球举国敬礼。后在那霸港建立清惠祠,正是为了表彰册封天使的高风亮节,以作永恒纪念。?
    十月二十五日下午,北风骤起,正副使下令开船,使船离开琉球返航。在大海上,不仅与险风恶浪奋力搏斗,还同海盗贼船血战一场。于十一月初二己时船入虎门。初三,奉节上岸,朝廷已派制军前来迎接,恭报使臣封舟回闽。文楷、鼎元跪读,泪水涔涔而下。制军再三迎正副使入城,到馆驿后告知文楷:他母亲已于三月二十日在原籍病逝。文楷闻此噩耗,好似晴天霹雳,五内俱焚,痛哭失声。出使期间,李鼎元见他无日不感受天恩,心系慈母归来竟成无母之人,亦甚悲哀,二人相抱大哭。文楷日夜思念母亲的大恩大德,自己还没来得及报答,使成永诀,更是心痛欲袭,归心似箭。他把出使琉球的诸项事宜慎重托付给鼎元,请同制军返京后奏明圣上,便急匆匆踏上归程。?

雁门赴任   重修五台
?
    从福建海滨到太湖望天相隔四千多里,沿途多是崇山峻岭、大江大河。赵文楷不避风雨,日夜兼程,只为早日到家。途中,他想起父亲、祖父相继逝世后,母亲对自己读书、出游、科考是那么关切,既要全力支撑家务,又要操心儿子成才。他出使琉球,已知母病不轻,白天常触景生情,思念卧病的母亲,深夜常梦见母亲操劳的身影。他提早归来,本想早日见到慈母,能在母亲膝下述说海外见闻,以博她开怀一笑。谁知再也见不到母亲的音容笑貌,一路上只有旦夕悲号、热泪沾衣。于十一月下旬,星夜回到望天宝坪老家。按清朝制度,为官宦的父母逝世,儿子应在原籍家中守孝三年,叫“丁忧”。文楷回到老家,见慈母杳杳,惟遗物尚存,倍感悲哀。即于父母棺庐旁筑一茅屋,于嘉庆六年(1801)四月入居守孝。茅屋后依山,前临溪,左右有池塘、丛林,环境清幽。守孝孤独寂寞,他就在山坡上开垦畦地,种豆栽树,想学陶渊明终老田园山野。阴雨天,他身穿蓑衣,头戴斗笠,挖沟排水,同乡民毫无二样。?
    嘉庆七年夏,皖西南大雨成灾,文楷故乡连下十日不止,茅屋土墙被大雨冲倒,柴米油盐都完了。眼见山洪暴发,河水猛涨,田地房屋被冲毁,人民溺死。他看到饥岁民穷,没吃没穿,想为百姓做点实事,可眼前又能做些什么呢?他在《土垣为雨冲倒因成长句》一诗中写道:“饥岁民贫口无食,哪免对面为盗贼。可怜旱涝已经年,田庐漂没无人烟。我愿天公怜赤子,唤出扶桑红蓓蕾。”徒自发出希望“天公怜赤子”的呼唤!此时,天子嘉庆皇帝从奏报中得知南方大雨成灾,数省水涝严重,听说赵文楷丁忧在家,生活艰困,仍关心民生疾苦。而满朝官吏,生活依旧奢侈,谁也不提要救民于水深火热,对比之下,一时心情激动,写了一首《骂廷臣诗》:
    满朝文武着锦袍,闾阎与朕无分毫;?
    一杯美酒千人血,数碗肥羹万姓膏。?
    人落泪时天落泪,笑声高处哭声高;?
    牛羊付与豺狼牧,负尽皇恩为尔曹。?
    诗中,嘉庆把许多廷臣看作自己和百姓的对立面,表示冲天怒气。表明皇帝心中君、臣、民的位置应该是:为官就像放牧一样,应把皇家的牛羊(老百姓)养肥,谁知豺狼似的官吏却把牛羊吃掉,这实在是不能容忍的!说明嘉庆一直重视惩贪倡廉,关心百姓疾苦。与文楷几乎同时在家中写的诗,恰似臣唱君和,足见君臣在民本思想上是相通的。?
    赵文楷在原籍家中守孝三年(从嘉庆五年十一月到八年三月),每年九个月,在茅庐守孝共二十七个月。眼见就要离乡回京,他念念不忘父母的坟茔,流连故乡的山水烟霞,离开时免不了长叹息。他嘱托家人要好好守护父母坟墓,让他亲手栽植的松柏快快长大成材。他清楚记得,离开翰林院是嘉庆五年春,出使、丁忧再回翰林院已是八年夏。嘉庆九年(1804)正月,赵文楷充文渊阁校理、教习庶吉士。二月初三,嘉庆亲临翰林院,文楷献赋,从奉使琉球讴歌皇上圣德,报答圣上知遇之恩。此时,朝正清明,国库充实,文楷在翰林院过着优游闲暇的日子,他时常想起曾亲眼见到的水旱涝灾、蝗灾、兵凶,常哀叹民生之多艰,恨自己无力救苍生,难于以实心行实政。一次,他听说嘉庆六年五台山大水,冲毁不少寺庙良田,至今尚未修复,于是他主动请缨,想前去做一番于国于民有益的实事。九年六月,朝廷以文楷劳苦功高,授以山西雁平兵备道。?
    雁平兵备道,实乃雁平道,所以加“兵备”衔,是为节制境内的都司、千总等武职的。雁平道辖三州(代州、保德州、绛州)、两府(朔平府、保德府),道台驻代州(今代县),领五台等三县,境内有千年佛教圣地五台山。据说,清朝皇位传承,是努尔哈赤首建由八旗旗主公推汗位继承人,其子皇太极就是在父皇死后,以旗主身份被推选出来继承汗位的。皇太极继位后,不断加强皇权,死后,皇位就在其弟多尔衮与其子福临之间展开争夺,最终被非旗主年幼的福临夺得,成为清朝入关后的开国皇帝,即世祖顺治。顺治作了十八年皇帝,想起自己争夺皇位时同叔父血两腥风的争斗,想到清兵入关后长时间的征战杀戮,想到因此而造成的百万生灵涂炭,感“百年岁月如春梦,万里江山一局棋”(顺治诗句),作皇帝还不如吃斋念佛。于是年青的福临不听劝阻,执意修行,最后到五台山落发为僧。故其子孙康熙、乾隆都亲上五台山朝拜。清朝为此对五台山格外重视,规定对五台山的寺庙要及时修缮,并把五台山当作皇家避署胜地妥善治理好。?
    嘉庆六年,五台山持续大雨引发山洪、山体滑波,冲毁寺庙26处,百姓遭灾更惨。山西巡抚张师诚曾将灾情奏报朝廷。后来,朝廷考虑到赵文楷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深负朝野重视,可堪此任。张师诚亦知文楷政绩素著,廉洁之声著于海外,就委托走马上任雁门道的文楷到五台山复勘核实,经过实地精心核查测算,计需修缮工料银16474.765两,报朝廷核准拨银,然后组织施工修缮。文楷亲自监修,风餐露宿,足迹踏遍五台崇山峻岭,历时三载,不仅重修了被山洪冲毁的所有寺庙,还帮助解决了大批灾民的实际困难,使这千年佛教圣地和避署胜地重现风姿,再添新貌。这是文楷在雁平道任上全力办成的一件大事。他夙兴夜寐,辛劳王事,为的是上报君恩,下恤黎民百姓,实现他“实心行实政、实事呈实功”的夙愿。?历来为官者都想承揽工程建设。贪官可以借此贪财敛财,损公肥私。就是靠包揽众多的皇家工程大发横财的,从负责皇帝南巡到扩建避暑山庄、圆明园,和珅尤其负责筹办乾隆八十大寿庆典工程,从中攫取数不清的钱财,最终成为万众唾骂的千古罪人。清官则借此造福万民、解民疾苦。李冰历尽千辛万苦,经父子两代人的艰苦努力,终于修成都江堰,受万民景仰千古留芳。赵文楷为皇家修缮五台山寺庙,手握万金,自己一家却常靠典当过日子。他从出任乡试、会试同考官,就常用明朝重臣李汰的事迹(李任朝廷主考官时,曾有人深夜送金,请求笔下留情,被李回绝。)和句:“莫言暮夜无知己,须知乾坤有鬼神”勉励自己,一生清廉,不受馈赠,不谋私利,更不取不义之财。此时,在原籍有大夫人张氏、长子孟然及两个弟弟要接济,身边有二夫人王氏及次子赵田匀、女惠贞要抚养,仅靠自己的薪俸难以养一家老小,只得急时去当铺典当,以补家用之不足。他在晋西北为官近四年,生活清苦,操劳过度,加之出使琉球海上险风恶浪的摧残,在家守孝伤母过于悲切,致使他身体每况愈下,于嘉庆十三年(1808)三月初三猝死任上,死时年仅48岁。正值壮年大有作为之时,皇上亦有重任要他去担当,他却过早地匆匆离开人世,时人无不为之悲切!
 
文魁天下  根在故乡?

      赵文楷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祖父赵象贤监生出身,历任云南曲州、四川汉州吏目,敕授登仕佐郎,诰赠中宪大夫。其父赵学浩贡生出身,候选训导,敕授修职佐郎,晋赠通奉大夫。赵文楷从小就受到了家庭的影响,文化的熏陶,为后来发展打下了基础。望天有这样的一个传说:赵母坚信穷不丢书的格言,一个寡妇,不但要挑起沉重的生活担子,而且为了让赵文楷兄弟读书,她不辞劳苦,日夜辛勤为别人舂米,维持生活。赵文楷京都考中状元时,赵母仍在碓屋辛劳忙碌,当报子报喜赵文楷中状元,赵母拍拍身上灰,高兴地说:贫从今日止,富从明天起,多谢叔伯奶,从此不筛米。从传说可以看出,赵母是既有德性、又有文采的贤能妇女。赵文楷从小就受到其母良好的影响,为官时始终保持俭朴、廉洁,赵家也并未因他做官而豪富起来。?
     
赵文楷死后安葬在望天乡华光村人形山,墓向西南,由石灰桐油拱筑,呈半圆形,青石墓碑高五尺,宽三尺,上镌刻楷书:皇清诰授中宪大夫显考赵公介山老大人之墓。一九八一年,其墓收录于《中国名胜大词典》;一九八二年,县人民政府将墓公布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一九八四年,省文物局、县政府拨款修葺;一九九八年,省人民政府公布其墓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赵畯、赵畇、赵继元、赵环庆、赵曾重、赵纶士等历代子孙,不论官职何高、任职何远,树高万丈,叶落归根,他们的墓葬均在故乡太湖,不论生与死,都眷念着这片故土。赵文楷的第三代孙由望天乡迁居寺前镇,赵氏状元府就座落在该镇洪诸畈。六代孙——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这里度过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风、家教深刻影响,终于成为一代名流,不仅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诗人和书法大师,而且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故乡的长河就是这样,流过昨天和今天,孕育着一代又一代,流芳百世,代代相传。
    赵文楷遽然而逝,真是“清风两袖朝天去”,家无积蓄,一贫如洗,无法将棺木千里迢迢运回故里。同乡好友、山西藩台金公见此凄惨景象,不禁声泪俱下,大声疾呼:“赵道台惟饮山西一杯水耳!现在灵柩不归,我们能坐视不理吗?”于是感动众友好同僚,纷纷解囊相助,凑足一笔赙金,由王夫人率子女千辛万苦将棺木运回原籍。此时,老家也是四壁萧然,王夫人归来一无所有,遗腹子赵田匀于父逝世后五个月在太湖出生。因家境艰难,家人自顾不暇,只得分家各问各事。文楷毕生清廉,却给孤儿寡母带来无比的辛酸与困境。王夫人像婆母潘老夫人一样,历尽艰辛,教子读书,终使幼子赵继元成为道光辛丑翰林。随后,赵畇长子赵继元又成同治戊辰翰林,继元长子赵曾重也成光绪庚辰翰林。赵家祖孙四代翰林, 在中国姓氏家族中是罕见的,一时传为人间佳话。赵文楷孙女婿李鸿章(赵次女赵继莲于同治二年嫁李鸿章)、五世孙赵朴初,均是中国近代、当代史上深有影响的著名人物。这虽是后话,却说明好人终有好报,自己为人民造福,会赢来子孙的兴旺发达、福泽绵长。赵氏从赵文楷到赵朴初,六代翰墨,风骚相传?
    赵文楷曾书一联赠给亲属:“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这既是他人生阅历的总结与概括,也是他对子孙后代的教导及希望。他一生廉洁自律,忠心为国,辛劳为民,积德无数;他毕生苦读,百折不挠,力求上进,学富五车。不仅给子孙后代留下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故乡人民世代颂扬效法的典范。
据史书记,清代状元赵文楷,才思敏捷,能诗善对。一次赴宴,席间有人戏以春夏秋冬四季为题,请赵当场写七律回文诗四首,以一柱短香为限,否则罚酒三杯。线香未尽,赵文楷写出如下四句:
     莺啼绿柳弄春晴晓日明,
     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红炉黑炭季寒冬遇雪风。
     众宾客左看右瞧,顺念倒读,皆不成句,难解其意,便要罚酒。赵文楷微笑不语,挥毫将四句拆开,写成四首绝妙的连环回文诗:
     莺啼绿柳弄春晴,柳弄春晴晓日明,
     明日晓晴春弄柳,晴春弄柳绿啼莺。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
     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
     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
     红炉黑炭季寒冬,炭季寒冬遇雪风,
     风雪遇冬寒季炭,冬寒季炭黑炉红。
     全诗充满情趣,文字潇洒,写明四季,别具风格,读后畅怀不已。赵文楷的诗文佳作享誉海内外,为人为官也十分受人敬仰。


     人物档案: 据《遂园年谱》载,赵家系宋太祖子秦王(八贤王)之后。元朝中叶,为避乱求安,始祖赵伯英迁居于安徽太湖县北乡山区的望天村(今望天乡),“嗣是衿贡相承,十余世不绝”,官宦诗礼之家一脉相承。
     赵文楷幼年印即聪慧超人,牙牙学语时,邻人投柬,封皮有“相公”二字,父授之,后凡遇此二字,立能辩读无误。六岁时依唐诗名句原韵作《咏百舌鸟》五绝:“桃花红未了,百舌闹春晓;能做百般声,枝头压众鸟。”
虽幼儿学步,却平仄韵律规范,珠属难能,尤其诗中末句出语非凡,祖父象贤公惊之:“是儿诗中已寓领袖群伦之兆!"后果应验。赵文楷6岁时有《咏荷花》五绝:“一叶复一叶,千枝更万枝;昨夜沾雨露,开遍凤凰池。”
赵文楷十岁作《九日龙山会饮》五律:“醉把茱萸盏,黄花插满头;龙归一潭静,日落万山秋。急管惊栖鹘,长歌和饮牛;未知今日事,能续古人否。”
赵文楷“目能数行,日熟千言。”后因父丧,“薄田十余亩,粥饭常不给”,但读书愈坚。他十八岁中江南乡试第二名,进呈十四艺,主考宫选其作十三。然而科举并非一帆风顺。
赵文楷中举后考进士,屡试不中。落榜虽不馁,却因家贫,只好边苦读应考,边为他人做幕府,游四方习吏事,不久文名吏声扬闻官场。福建藩台以千金重聘,希望他专心为幕,不作它想,赵文楷辞之:“吾岂能以砚田终老耶!”经过十八年的磨砺,终在36岁时得中状元。(李传林)
核心提示
   赵文楷是安徽太湖景宁乡人(今北中镇望天),字介山,号逸书。嘉庆元年(1796年)状元,太和殿传胪宣榜一甲一名,嘉庆帝御批称赞他“文楷佳名期雅正,为霖渴望副求贤”;李振钧写贺诗云:“仙杖烟浮广乐鸣,御袍光映日华明。”赵文楷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等职,其历史上较有影响的事件,是嘉庆五年出使琉球。嘉庆九年赵文楷出任山西雁平道,嘉庆十三年卒于任上,终年48岁。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与妻妾合葬于太湖景宁乡人形山。其后辈赵朴初老先生是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氏从赵文楷到赵朴初,六代翰墨,风骚相传。
清代平民状元——赵文楷
 
    在太湖,早有十里两状元佳话,至今还成为人们的美谈,指的就是寺前河赵氏状元府和姜家岭李氏状元府,两地步行刚好10华里。清朝276年,共举行科考会试112次,取状元114名。其中我省9名,太湖就有两名,即嘉庆元年状元赵文楷、道光九年状元李振钧。
    纵观状元赵文楷一生,从小聪慧过人,年青时历尽坎坷磨练,6岁作诗,13岁中秀才,28岁中举人,34岁中状元。他为官13年,两任考官,监抄和珅,代天子出使琉球,为皇家重修五台,都是朝野瞩目的大事。他像包公一样:“铁面无私丹心忠,为官最怕叨念功,操劳自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包拯自述诗)48岁猝死任上,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于谦诗句)。赵文楷传奇的一生,留给后人太多的思考及怀念。
?
琰文楷    同下苏州
    乾隆五十四年(1789),是乾隆皇帝八十大寿,满朝为之庆贺。这年,十五皇子永琰(即后来的嘉庆皇帝)的老师朱硅刚好满60岁,为感激恩师的长期教诲,    永琰写了一首诗祝贺老师六十寿诞,诗中把恩师朱硅同义皇乾隆连在一起进行歌颂,希望老师健康长寿,说朝廷还有重任要老师去承担。这首诗在传抄中被和珅发现,想到十五皇子是当今皇上的爱子,将来有可能传位于他,而为官清正的朱硅一直是自己的对头、绊脚石,皇子长期受朱硅教育熏陶,将来必于己不利。此时,和珅位极人臣,深得皇帝宠信,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曾千方百计搜集皇亲国戚、文武官员的材料,连十五皇子也不肯放过,一一用作备用的暗箭。和珅见到十五皇子歌颂对头朱硅的诗,心怀忌恨。不久,乾隆要将朱硅调任大学士,将与和珅平起平坐,为了阻挠朱硅晋升,他把十五皇子的诗给乾隆看,并进言道:朱硅同十五皇子关系不正常,要皇子写诗歌颂自己,此人颇有野心,不可重用。于是龙颜大怒,朱硅降职。由于众大臣纷纷说情,永琰才免予处分。永琰悻然回到自己的府第,想起本朝皇位继承制度来,从世祖福临开始就是父死子代。圣祖康熙曾两度废立太子,引起诸皇子旷日持久的权势之争。祖父雍正登基后,提出秘密建储制度,规定在先皇退位之前,把继承人亲笔写好密封,藏于特制的匣内,置于乾清宫正中顺治皇帝御书的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以备不虞。父皇乾隆已将此作为定制,诸王及大臣均知晓此事。父皇虽然信任自己,朱硅老师常用如何作一位有道明君对自己循循善诱,但天意从来高难问,假若父皇听信了宠臣和珅的谗言,不仅自己的皇位继承成为泡影,还会招致意料不到的灾祸。他深恨和珅的奸佞,从此与和珅结怨甚深。他更加严以律己,检束言行,深居简出。为了暂离京城这是非之地,他请求父皇恩准前往江南出游。乾隆毕竟爱他,有心培养他,就教他轻车简从,微服私访下江南,深入了解民情,增长知识见闻。永琰在江南各地私访中,发现了不少流落民间的忠贞饱学之士,同时也了解掌握到和珅及其党羽的大量罪行,他一一记在心中,以为日后招揽人才为己所用,心想总有一天要扳倒和珅。秋末的一天,他心事重重来到苏州。?
   
乾隆五十三年,朝廷就昭示天下,预行己酉(即乾隆五十四年)举行正科乡试,后因庆贺乾隆八十大寿,把正科乡试改为恩科。赵文楷这年已满28岁,是第三次来到南京夫子庙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自背考篮干粮,在狭小的号舍中搜肠刮肚九日九夜,完成乡试,考中举人,并取中亚元。因他的试卷闱墨文章精彩出众,进呈十四艺,他作选十三篇,受到主考官胡高望(兵部侍郎)、谢修定(翰林院编修)的赞赏,一时传诵天下。己酉乡试总算有了期盼的结果,苍天终是不负苦心人。!?迟到的中举没有给赵文楷带来欣喜。他生在长在闭塞的太湖山村,见到的除了贫困还是贫困,正是贫困敦促他从小就刻苦读书、立志成才。此时,他想起远在家乡辛劳憔悴的母亲正翘首以待自己的消息,想起慈母既要维持自己读书,还要支持自己游学赶考,盼的不就是儿子考上高中么?他思恋故乡,想起故乡的人和事;他爱山村风光,更爱山民的谆厚质朴;他不忘农村、农人、农家,不就是想作一位为民请命的好官、为民呼吁的诗人么?他想起自己走过的历程,6岁能赋诗,在《咏百舌》中,就表露自己能作百般声,枝头压众鸟的远大抱负。12岁入县学,13岁中秀才,可谓少年得志。但在此后的科考中却历尽坎坷与辛酸,仍矢志不移,坚持苦读,四处游学,饱经忧患,生活困苦不堪。乾隆四十八年及五十一年,两次江南乡试不中,其中的辛酸苦辣令他心寒,深感有负慈母及亲人的厚望。他经历困顿与逆境之后,总算了解了社会,忠厚的、势利的、正直的、刁钻的、雪中送炭的、落井下石的都像一面面镜子,使自己看清了形形色色的脸谱,能辨析忠贞曲直的是非,得到荣辱浮沉的体验。他想到屡经挫折之后侥幸中举,但要一展才华,还必须进京参加会试,以便金榜题名,施展抱负。祖父及父亲生前的谆谆嘱咐,他更是时刻不忘,他还要继续走出去求学,增长见识,开拓人生一个新世界。于是,他又背起行囊干粮,再次踏上江南游学的征程。?
乾隆五十四年深秋,赵文楷又一次来到江南历史名城苏州。他对姑苏众多的历史古迹、深厚的文化内涵、悠久的佛教文化、德高望重的名人名士都十分仰慕。然而,此时他已是家徒四壁、囊空如洗,依然是一介穷书生,武不能安邦,文不能治国,中举并非自己的远大目标。他既不愿低就去长期给人当幕僚,又不想不切实际地出人头地。他深知社会是势利的,它只会为那些爬上高台的人鼓掌,送去媚笑,而对那些普通的秀才、举人往往是不屑一顾,纵或有人碰得头破血流,也别想得到它的一丝怜悯,只要不落井下石就阿弥陀佛了。他中元之后曾写下一副对联:穿一件粉碎黑貂裘,当日谁怜苏季子;佩六国斗大黄金印,今朝方识武安君。此时,他正像战国末期苏秦未拜相前,身穿一件破烂的黑长衫,得不到社会丝毫同情,只是中元之后才受到青睐喝彩。尽管他已饱读诗书,学有所成,但世俗的眼光往往只盯住那些官场得意者及社会名流,而对像他这样才华出众的小人物则少有人抬举赏识。他既想结识名流,得到指导,学到真本领,又不愿结交新贵、投靠后台去获取金钱和地位,只想靠真才实学去博取功名。然而,眼前吃住行的花费却使他一筹莫展。?在一个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日子,赵文楷形单影只来到苏州阊门外枫桥镇,拜谒千年古刹寒山寺。他凭借深厚的佛学功底,受到寺内众僧的接待,并留他在寮房暂住。一位老僧劝他说:施主文才出众,只是机缘未到,何不入乡随俗以测字暂谋生机,缓解眼下的困境。他心想:测字虽非所学,但也难我不倒,何况时人信之成风。他本不相信测字占卜之类的迷信,因为子不语怪力乱神。他不愿骗人钱财,又要缓解眼前的经济拮据,于是提笔写了“测字不灵四个圆润飘逸的大字作招牌,挂在寺门外一处测字摊前,如果天意垂怜,只求得到一点盘缠聊以糊口就心满意足了。
 
文楷测字  苏州遇琰?

    寒山寺外人来人往,既有虔诚拜佛的善男信女,也有慕名观光的墨客骚人。在熙来攘往的人流中,虽有不少人光顾测字摊,但都只找自诩测字灵验的摊主,却无人问津测字不灵的摊位。赵文楷从辰守到未,眼见人去寺空,自己已饥肠辘辘,正失望灰心之际,忽见一青衫小帽的公子,缓步前来找他测字。来人细心察看这奇特的测字先生,见他容颜略显疲倦消瘦,衣着寒碜,但仪态修伟,眼神英气勃勃。心想此人心地坦荡,不肯随波逐流,以诚待人,必有过人之处,我就偏找这位测字不灵的先生测字。赵起身道:公子前来测字,请问所测何事?”公子答:测前途命运。赵道:请公子提笔随意写一字。公子心想:既是我来问你,就写个字吧。赵略一思索就双眉紧皱。他仔细打量眼前的公子,穿戴虽不甚华丽,但神采奕奕,自有一番照人的光彩,身后不远处有两位精干的随从。心想此人决非一般富家子弟,若据实说真话,会带来灾祸。就含笑道:我的招牌写得明白,我测字不灵,公子就不必问结果吧。公子见他沉思、犹豫、静观四周,知他必有难言之忧,便挥手让随从远退。轻声道:此处没有外人,先生直说无妨。赵惶惶道:既然公子非问究竟不可,我就依字直说了。如果我的话犯讳,公子莫怪。我姑妄言之,公子姑妄听之。公子诚恳道:但请先生以实告我。赵边测边说:公子所书是个问字,拆开来看,两半边都似字,我看公子必是人中龙凤,前程无可限量,命运当主大富大贵。公子心头一震,微笑道:先生谬赞,我心领了。我只想测未来的吉凶祸福,并非想大富大贵。让我再写一字请先生重测。赵说:请公子随意自书。公子眼观四周,见近处是寒山寺,远处是一望无际的田畴,想到良田沃土是百姓赖以生存之本,就写了一个字。赵沉思默想细测之后,只淡淡道:请恕在下测字不灵,天色不早,公子请回吧。公子见硬逼不行,就含笑道:可否让我陪先生同回府宅?”赵叹息道:我一介穷儒,哪有什么府宅?只是借寺内寮房暂栖身,公子若肯同往,就请进吧。回到寮房,赵就一口凉水一口干粮地吞咽起来。公子见他喝的是冷水,吃的是珍珠粉和豆腐干、干马齿苋,慨叹道:先生日常饮食就是这些么?”赵苦笑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今穷苦人能吃上这些,就不错了。接着,他指着干粮道:这是珍珠粉(实属大麦、荞麦、黄豆、大米炒熟磨成的粉),这是雪花菜(实际是炒干的豆腐),这是安乐菜(实际是晒干的马齿苋),既能充饥,又可防病。公子叹道:先生安贫若此,仍以天下苍生为念,实乃难能可贵!”文楷见公子善良和气,真诚待人接物,就说:公子要问测字究竟,请先受我一拜。此处仅你我二人,我的话除你知我知,就只有天知地知了。万望公子严守秘密,以免在下遭致祸灭九族。接着,就评点二字:公子先后所书两字,甚是奇特:细测字,我左看像,右看还像字,我更感觉上看是、下看也是,左看是,右看还是。如果我所测不谬,请恕在下直言,公子应是当今圣上王位的继承人。
闻听此言,公子心潮激荡,双手扶住赵文楷,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及微股私访下江南的缘由一一道明。赵文楷恍然大悟,眼前的公子就是乾隆的爱子十五阿哥!他轻声叹道:不是我测字灵验,实乃天意如此,还望皇子守秘,江南和珅耳目甚多,以免授人以柄,使皇上见疑,于皇子不利。二人心意相通,彼此相视一笑,遂成初识至交。?赵文楷也将自己贫苦的家境、艰辛的求学经历及中举的坎坷遭遇如实告诉皇子。永琰听后,诚挚道:你心怀磊落,聪慧过人,虽历尽艰难,但仍矢志不移,坚持苦读苦学,终在今年恩科乡试高中,可否将你今后的打算、志愿如实告我?”文楷略加思索,挥笔写下自己的《述志》诗,面呈皇子。永琰轻声吟诵:?
    平生志气在高科,什么文章奈我何??
    书读五车还嫌少,诗吟万首不觉多。?
    九曲黄河为砚水,五岳名山当墨磨。?
    若得青天为白纸,行行写下太平歌。?
    诵毕道:“君毕生苦读,学富五车,原是志在殿试夺魁,以为朝廷效力,替圣上分忧,使国家长治久安,其志可嘉。”赵叹息说:“我虽有鸿鹄之志,但于今圣上年迈,和专权误国,朝政开始腐败,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起义此起彼伏,表面繁华眩眼的乾隆盛世,只怕国库已经耗空,潜伏着诸多危机。我一介穷书生,没有后台和金钱,想金榜题名,恐怕难上难啊!” 永琰劝慰道:“本朝科举考试,经圣祖康熙全力整治,一律不分贫富贵贱,严格通过考试择优取才、量才录用。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50)设进士科考始,到本朝已延续了千余年,虽有瑕疵,但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却是无与伦比的。请君不必担忧,本朝纲纪是谁也不能违背的。”文楷心情激动,含泪道:“我确有志于仕途,常扪心自问,平生苦学所为何事?不就是盼得有朝一日为官,能以实心行实政、实事呈实功,以一己之才为世所用,作一番有益于民生、有裨于国家的大事么!但眼见当世为官者,许多人不知干了些什么?民脂民膏,尽供私囊,阖闾疾苦,国家安危,全不放在心上。如果官作到这分上,你说我屑与不屑?”
    永琰劝勉道:“父皇治国,励精图治,重农劝耕,兴修水利,整肃吏治,平定叛乱,抗击侵略,编纂《四库全书》,功高盖世。只是进入古稀之后,精力渐差,专宠和珅,阻塞视听,致使朝政败坏,民怨沸腾。诚如君所言,当今看似繁华盛世,内囊的确是翻不得的。正因此,社稷需要栋梁,朝廷需要干臣,君何不而霖雨苍生,一展才华抱负呢?我相信天降大任之人,都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你一旦中元为官,决不是随波逐流之辈,即使天天有丰宴,夜夜有美姬,想你也是不屑一顾吧?”?
    夜幕降临,永琰告辞。临别时,吩咐随从拿出些银两送给文楷。叮咛道:“你可速归准备,于明年三月赶至京城参加会试,切不可一试不中就灰心,只要锲而不舍,定会吉星高照。”文楷送出寺门,看皇子一行消失在夜色中,远处星星点点的江村渔火在闪烁。回到寮房,他百感交集,难已入眠,待到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敲响,他抖擞精神,收拾行囊,踏上返回故乡的漫漫征途。
和珅跌倒,状元显功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六十年(乙卯),赵文楷两次进京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迫于生计,他于乾隆六十年(1795)应约赴福建藩台作幕宾。当他路经苏州时想起曾在此巧遇十五皇子,依旧记忆犹新。有诗云:“平生五岳不曾游,督眼金焦等蜃楼。辜负江南好风景,一帆烟雨到苏州。”又云:“半为饥驱半为游,依人王粲赋登楼。”显然他有深沉的感慨,不应辜负皇子的临别赠言,寄人篱下只是一时之计,终不肯作依人的王粲。可见他没有灰心,志向依旧远大,且显得头角峥嵘。此次入闽,他得到藩台千金礼聘,既缓解了一时的生活困境,同时对他了解朝政、增长阅历也大有好处。?嘉庆元年(1796),朝廷为庆贺嘉庆皇帝登基,特开丙辰恩科会试。赵文楷第三次进京赶考,终于中会试第58名进士。在四月二十一日殿试中,以其学富五车的深厚功底,扎根农村形成的民本思想,游学当幕宾了解的官场现状,加之诗人特有的激情文采,使他的文章策对有理有据,精采出众,受到主考官纪晓岚(兵部尚书)、余士松(左都御史)的赞许,皇上的首肯,最终夺取第一甲第一名,高中状元,实现了“志在高科”的夙愿。传说,嘉庆御笔钦点恩科状元时,曾说:“朕登基点状元,就点《百家姓》第一姓‘赵’文楷,以求人才济济,国泰民安。”故《清代状元奇谈》一书中写到,嘉庆恩科状元本该赵文楷得,只是他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其实不然,正如南宋高宗时状元陈俊卿所言:“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这才使好运最终降临到赵文楷头上。四月二十五日,殿试胪传,鸿胪寺官站在太和殿下唱名,第一名唱“赵——文——楷”,引声很长。嘉庆赠他的《传胪诗》,直言“文楷嘉名殊雅正,为霖渴望副求贤”,表明新皇帝对他的倚重和期望。联想到赵文楷当年的《述志》:“若得青天为白纸,行行写下太平歌”,可见君臣心意早通,故唱和得如此协调一致。?
    乾隆六十年九月,乾隆皇帝传位给嘉庆,但朝政大权仍掌握在乾隆手中,嘉庆头四年只是个嗣皇帝。和珅为了保住自己,纠集党羽,暗中加强对嘉庆的监视活动。更有甚者,和珅竟敢不顾朝纲,当着新老皇帝的面撕毁奏折,使嘉庆忍无可忍。赵文楷力劝皇上要忍耐三思,惩处和珅要等待时机成熟,一旦动手就要快刀斩乱麻,因其党羽众多,防止朝廷出现动荡。嘉庆四年(1799)正月初三,乾隆驾崩,嘉庆亲政,从此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处理军国大事。嘉庆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铲除和珅势力。初四,即令夺去和珅军机大臣和九门提督两个重要职务,命和珅及其死党福长安守值殡殿,为惩处做好准备。初五,颁布征求朝政意见诏书,授权御史广兴、王念孙列款弹劾,同时鼓励群臣弹劾和珅。赵文楷把自己中元后和珅以广东学政相诱欲召为弟子一事当众抖了出来,并弹劾其要挟皇帝、蔑弃伦常、任用私人、培植党羽、贪财误国、与民争利种种罪行,使嘉庆心喜、群臣震惊。初八,下御旨彻查和珅长期把持的军机处任意封锁消息、扣压奏报的情形。十一日,将和珅革职逮捕,宣布二十大罪状,晓喻天下臣民。同时下诏抄查和珅家产。十五日正是元宵佳节,和珅自知将死,对月感慨盈怀,写下《狱中对月》诗一首:“夜色明如许,嗟余困不伸。百年原是梦,廿载枉劳神。室暗难挨晓,墙高不见春。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余生料无几,空负九重仁。”诗中真实表达了和珅此时的心境,自己二十年来苦心孤诣地耍权弄术,拼命搜刮天下财富,都将化为乌有,惨淡经营一生只落得枉劳神”!十六日,大学士九卿科道等遵旨对和珅、福长安拟定处理意见,认为和珅应按大逆律凌迟处死,福长安应按朋党律拟斩。因大学士刘墉等大臣,特别是十公主求情,和珅改为赐自尽,首开了大清这一新案例。十八日,下达赐死诏书。和珅由一个应试不第的生员,为皇帝抬轿的扈从侍卫,平步青云,步步高升,一跃而为位极人臣的首辅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身兼多职,爵封一等公,荣为乾隆的亲家翁,可谓荣华富贵,宠眷之至。由于坏事干尽,最终落得被迫吊死狱中!?
    嘉庆清楚,和珅聚敛的财宝富可敌国。派谁查抄才可确保巨贪的不义之财尽归国库,则颇费一番思量。最后钦定:由庆桂等大臣奉旨查抄和珅家产,赵文楷等官员前往监抄,逐一登记造册,据实奏报。当赵文楷随众来到故宫城外的“和府”,被眼前豪华的巨宅惊呆了。只见和府座落在故宫中心南北中轴线的“龙脉”上,府内石山上巍峨的福字厅像展翅的蝙蝠,四周分布9999只蝙蝠式样的雕刻装饰,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失传多年的康熙为母祷告出的“福”字,竟被和珅盗来刻在石碑上。自称“万福之人”的和珅,原来如此!还有设计奇巧的大戏楼,暗藏玄机的藏宝楼,仿宁寿宫精雕细刻的楠木屋,这些都是赵文楷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查抄和珅家产,都一一列出清单,据实奏报皇上。计有:正屋1所,13进72间;东屋1所,7进38间;西屋1所,7进33间;徽式屋1所62间;东屋侧室1所52间;杂房120间;花园1所,内有楼台24所;古铜鼎22座;汉铜乏11座;端砚700方;玉鼎18座;大、小自鸣钟各19座;洋表100个;大东珠60颗,每颗10两;珍珠十八颗手串,共226串;珍珠数珠18盘;大小红宝石180块;蓝宝石大小共4070块;玉马两匹,每匹高1.2尺,长4尺;金罗汉18尊,每尊高1.8尺;金碗碟32桌,共4288件;银碗碟4288件;镶金八宝炕床120架;金珠翠宝首饰大小共28000件;金元宝1000个,每个重100两,计银150万两;银元宝1000个,每个重100两;当铺75家;银号42家;古玩铺13家;人参680两,估银27万两;貂皮大衣611件;貂皮男衣806件;地亩8000多顷。还有整块大宝石、大批窖藏金银、大量万代名人字画。总计和珅家产值银8亿两,超过清朝政府十年的财政收入。故“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童谣一时传遍京城。?
    和珅跌倒,嘉庆感念赵文楷的忠诚及功绩,而文楷心情却异常沉重。他想到和珅的儿媳十公主,是乾隆65岁时所生,老年得女,宠爱异常。长到13岁,乾隆见她长相酷似自己,破格封为“固伦和孝公主”(按大清体制,惟有皇后所生之女才有此封号,嫔妃所生之女只能封“和硕公主”),未出嫁就赐以金顶轿。加之她性格刚毅,貌美如花,文武兼备。乾隆曾说:你若是皇子,朕定立你为皇储(即太子),待朕百年之后,掌管大清天下。”众皇子都知晓此事,嘉庆也很喜爱十公主,兄妹关系甚是密切。和珅跌倒,但十公主和她丈夫、孩子均安然无恙,谁能保证和珅后人不报仇雪恨?又想到和珅赐死后,狱吏从其腰带中发现一首费解的七绝诗:五十年前幻梦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时水泛含龙日,记取香烟是后身。?
    和珅死时刚步入50岁,毕生谋取的权势和财富如“幻梦”、似“香烟”,一切成空,字里行间包含着无限凄苦怨恨之情。对后两句,赵文楷苦思冥想,认为和珅终是想报仇:要么是期盼日后洪水泛滥,酿成大灾,冲毁大清江山[传说33年后,即道光十二年(1833)那场大水,使黄河南岸决堤,造成特大灾祸,就是和珅所指的“水泛含龙”];要么是想投胎转世,篡夺大清政权,摧毁大清江山(传说和珅是雍正一名被赐死的妃子转世,死时弘历曾在其颈后按下一指胭脂印记,20年后乾隆见和珅颈后有一胭脂印痕,且相貌与死妃颇相似,为此而得到乾隆的宠信;慈禧又是和珅的“后身”,慈禧篡权后长期重帘听政,一步步使大清王朝走向崩溃没落。)想起这些,文楷心中充满隐忧。他想自己虽然侥幸考取状元,又受到当今圣上的信任,但自古都是“天意难测”、“伴君如伴虎”,心想还是设法离开京城这是非之地为好。据说,文楷为此给子孙立下一条家规:儿孙皆不可忘本忘恩,不可久恋京城,不可久任京官。?
  嘉庆四年四月,赵文楷充实录馆纂修。半年后,得知母亲在家病重,即请假两月回乡亲。于十一月初一出京,日夜兼程赶回太湖望天老家,见母病不轻,又不能长留身边伺侯奉养,内心充满忧虑和愧歉。腊月初七,含泪告别慈母,心事重重地返回京城。?

出使琉球   海外扬名?

    早在明朝初,琉球国王就开始向大明朝廷入贡。康熙五十八年(1720),曾派大臣为正副使出使琉球。乾隆五十三年(1788),琉球王世子尚哲早逝,五十九年(1794),琉球中山王尚穆殡天。世孙尚温于嘉庆三年(1798)遣使臣渡海,请求大清皇上遵循典例,差遣天使赴琉球为新王举行册封典礼。四年,嘉庆皇帝即命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都察院及礼部堂官,会同推选博学能文、仪态修伟之人为正副使。不久,选得内阁中书4员、翰林院编修3员、都察院给事中4员、礼部主事3员,于八月十九日引进乾清宫,由皇上钦定。嘉庆在挑选正副使时,想到赵文楷禀性刚直,负开达之才,多次出任幕僚,谙熟政务。想到他于嘉庆三年出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四年任会试同考官时的清正廉洁、专心为国选才的事迹(四年春闱,选中的状元姚文田、榜眼苏兆登、探花王引之及进士汤金钊等,后都成为朝廷重臣。)更想到他在弹劾及监抄和珅时的刚正和忠诚,便钦定翰林院修撰(从六品)赵文楷为正使、内阁中书(正七品)李鼎元为副使。恩命既定,赵、李二人即去拜访博古通今的大宗伯纪晓岚,得到纪大学士的支持、指点、教诲。此时,文楷得知母病,即告假回乡,等待朝廷筹备、安排出使。
出使琉球,是上下重视、朝野嘱望、轰动一时的大事,时人有诗云:“不能为将能为使,也是人间大丈夫。”嘉庆四年十月十六日,礼部专为出使事请旨,御旨下:依向例颁给国王诏书、敕书各一道,由内阁撰封转礼部交正副使前往宣读;依向例赐国王、王妃蟒缎、彩缎、妆缎50疋,交使臣带往;依向例诏敕前用黄盖1柄、龙旗、御仗、钦差牌、肃静牌、回避牌各1对,由工部领取;按向例赐正副使一品蟒缎领袍、麒麟补褂由工部办给,自备一品顶带。同时,命福建督抚遴选干弁2员、干兵500名护送。规定使臣可带医士2名,家人跟役正使20名、副使15名。嘉庆五年(1800)正月十二日,文楷赶回京城销假。二十六日,便同李鼎元到礼部领诏、敕、恤品及龙节仪仗,送至彰仪门大街赵文楷寓所,安放正堂中。二十八日黎明,正副使各在家设香案望阙谢恩。午时,天使一行启程,先将诏敕由武弁负起前行,罩以黄盖仪仗,后面依次是龙节、赏恤诸物、正副使、扶舆,最后有舁者8人:前负努1人、带刀1人,后执坐枪2人、步行扶舆4人,即所谓肩舆八座出京城,以示代表天子,为天使,壮天威。到彰仪门至普济堂,各部院众友好在此设宴送行。未时,正式离京启程南下。一路浩浩荡荡,沿途自有各地官员迎送,除风雨阻隔外,都是朝行暮宿。到闰四月初八,终于到达福州,历时两月有余。?
    福州是出使琉球陆行的终点,又是海上航行的起点。赵文楷命先把诏敕、赏恤诸物抬上岸,舁以龙亭彩亭送至馆驿安放。福建庆晴村将军、汪稼门巡抚率众官员到馆驿恭请圣安。下午,汪巡抚又遣官送白螺给赵正使,文楷开启木椟,恭谨验收。只见白螺长5.6寸,中腹圆形,首尾各2寸,四旋才及口。螺都是左旋,独此螺右旋。螺身嵌宝石8颗,像八卦,外加云锦五重,各一色,取五行相生之意。右旋白螺是福康安渡海到台湾时乾隆赐给的,据说带了它可以息风静波,使旅途安吉。嘉庆又将此宝物赠给文楷奉旨渡海,意在祝此行往来顺利,可见皇上关怀的殷切,使他感激涕零,有诗云:“九重南顾真无已,却捧琅函泪泫然。”接着,文楷不顾旅途劳顿,同鼎元一道逐一答谢福建省会官员,同时验看船只,挑选水师,筹措渡海各项事宜。闰四月十三,赵文楷奉圣上谕,约请福州官员,皆着朝服,出城到南台冯港,祭拜天后妈祖,将嘉庆御书的“垂慈笃祜”匾额挂在妈祖庙前,表明皇上对此次奉诏出使航海的关怀重视。?
    福州是八闽都会,人杰地灵,景色宜人。在等待渡海的闲暇日子,文楷与同僚游越王山、鼓山。听当地人言,站在鼓山峰顶,天气晴朗时,可隐约望见琉球。他们登上峰巅,只见海天茫茫,闽江如带,江山如画,绿树城池隐现于众山之间,使人心旷神怡。连日来,福建将军、巡抚、布政使(李石渠)分别宴请天使,并赠诗送行,文楷亦各有诗相赠。历来渡海去琉球都靠风信,以夏至乘西南风去,冬至乘东北风归为最好。这年夏至是五月初一,当天清晨,文楷就命各人收拾登船,先奉诏敕、恤物、节币安放中舱。正副使随即到南台驿馆检点兵役,令全体登船。天使乘一号船,由都司陈瑞芳领水弁百名护卫,王得禄领百名水弁护卫二号船,兵皆精壮,铠甲鲜明。两船均置大炮防卫,将龙旗、御仗列于一号船首,船桅均有彩旗飘扬,景象壮观威武。文楷亲自检查,严禁私自违规带货,强调一切务崇节俭,饮食供应力戒奢华,等到五月初七日午时,西南风大作,两船扬起风帆,迅速起航出海。?
五月初十,船至赤尾屿,突遇大风大雷雨,船舱漏水,十分危急。正使赵文楷手握白螺,香向天后跪祷:“使臣闻命,有进无退。家贫亲老,志在完事速归。神能转风,当奏请圣上加封神的父母。”说也奇怪,祷告不久,风雨竟停息了。十二日辰时,船过马齿山,随即就望见琉球派人驾独木船以纤挽舟来迎,一二号船顺利驶进那霸港。午时上岸,琉球倾国人士聚观在路旁,世孙尚温率百官迎接诏书、天使,文武官员分班依次进谒。此时中山王还未受封,尚温仍称世孙。文楷见年青的世孙厚重雍容,礼贤下士,亲自将使臣送往天使馆安歇。使馆上悬册封黄旗,大门署“天使馆”。仪门署“天泽门”,是明朝万历使臣夏子阳所题。大堂署“敷命堂”,是康熙使臣汪楫所题;南楼“长风楼”是正使居住,北楼“停云楼”是副史居住。馆内有花园,长着大榕树及茂盛的花木,楼内桌椅床帐全是仿中国式样,使人感到宾至如归。正使赵文楷应邀亲笔为天使馆撰写一联:?
     牛女拱三垣,看奎壁分光,丹诏有时临渤海;?
     楼船经万里,顾神仙事渺,青山何处是蓬莱。?
    五月十三日,赵文楷率使臣一行,前往久米村拜谒孔子庙,接着又去拜谒天后庙、关帝庙。然后,同世孙尚温商定行册封礼的日期及拜祭先王等事宜。二十三日,天使来到首里西先王庙,到中山王尚穆灵前祭奠,世孙尚温素衣黑带跪于灵前,正使取出谕祭文,交捧轴官,高举上宣读台,由宣读官宣读。祭拜完毕,同回馆驿。册封典礼前后都有空闲时间,天使一行应主人邀请,多次到琉球山水名胜处游览。文楷素爱山水、喜漫游,他和副使同乘中山马,游海寺、波上寺、奥山,都使他倍感愉悦。奥山的山光水色,洁净的白沙路,幽静的天然洞,环山的无边翠绿,远处波涛汹涌的大海,使他流连忘返,赞赏不已。
    七月十四日,琉球王册封典礼在山巅石城王宫中举行,万众为之瞩目。先由正使奉诏敕御书授副使,再由副使送到阙庭放于御案,然后正副使分立左右,宣读官上宣读台宣读诏书、敕书。接着,正使宣诏赐国王、王妃缎币,赐国王御书匾额,全体行礼谢恩。国王请留诏敕作为传国之宝,天使准其所请,再次行礼谢恩。接着是瞻观王殿九楹,上殿为御书楼,高敞壮丽,正中悬挂着康熙、雍正、乾隆御书的匾额。观毕,国王楫入北宫,面对南宫,接受群臣朝贺。册封礼成,中山世孙成了中山王,天使欣喜完成重任。赵文楷亲自写了《七月二十四日行册封口号》和《册封礼成纪事示中山王》诗,都成为琉球珍贵的纪念。此后,就等待风信回国。?
    在等待归国的日子里,中山王一再邀请天使游东苑及新辟的南园,国相、王叔、司法等官员也纷纷邀约游园。一时,向文楷索诗求字的很多,他赠诗题字概不受馈赠,得之均视若珍品收藏,琉球至今尚存许多文楷题写的诗文、匾额、楹联、扇面、碑刻,赵洛先生在《诗人赵文楷》一书中作了详实叙述。依旧例,中山王要为册封使者举行七次宴会,如不设宴就赠金,文楷一一谢绝辞却。十月初一,国王派遣司法官来馆驿问候,依旧例给正副使各赠银五千两,再次被文楷恳词谢绝。当国王听说赵母潘老夫人已69岁,卧病在家,就预制锦寿,亲笔书写,以红缎12帧为之,皇后也亲手绘制12幅画册,同时备金骨折扇一把,国王来馆送行时,面赠赵正使。文楷感念国王、王妃对老母的诚意,才再三致谢收下。十月二十五日,正副使按预定时间,集众奉节登舟,琉球国人送者云集,国王率百官跪送,寄语躬请嘉庆皇帝万安。并从袖中取出一札,通事说这是国王的代言柬,述说天使远来,险涉重洋,国小民贫,供应不周。天使初来即裁减旧例诸费,捐除七宴,屡具宴金皆不受,赠正副使各五千金及土特产品,又再次推却不受。而每次封舟从无十月归舟的,天使体恤感人肺腑,特具柬代言。文楷答谢说:“这都是使者分内之事,国王过奖反倒令我们愧悚。惟愿国王励精图治,福祚绵长。”答谢毕,正副使同国王及众大臣拱手揖别,国王惆怅而归。赵文楷出使琉球,多次谢绝厚赠,廉洁之风,著于海外,琉球举国敬礼。后在那霸港建立清惠祠,正是为了表彰册封天使的高风亮节,以作永恒纪念。?
    十月二十五日下午,北风骤起,正副使下令开船,使船离开琉球返航。在大海上,不仅与险风恶浪奋力搏斗,还同海盗贼船血战一场。于十一月初二己时船入虎门。初三,奉节上岸,朝廷已派制军前来迎接,恭报使臣封舟回闽。文楷、鼎元跪读,泪水涔涔而下。制军再三迎正副使入城,到馆驿后告知文楷:他母亲已于三月二十日在原籍病逝。文楷闻此噩耗,好似晴天霹雳,五内俱焚,痛哭失声。出使期间,李鼎元见他无日不感受天恩,心系慈母归来竟成无母之人,亦甚悲哀,二人相抱大哭。文楷日夜思念母亲的大恩大德,自己还没来得及报答,使成永诀,更是心痛欲袭,归心似箭。他把出使琉球的诸项事宜慎重托付给鼎元,请同制军返京后奏明圣上,便急匆匆踏上归程。?

雁门赴任   重修五台
?
    从福建海滨到太湖望天相隔四千多里,沿途多是崇山峻岭、大江大河。赵文楷不避风雨,日夜兼程,只为早日到家。途中,他想起父亲、祖父相继逝世后,母亲对自己读书、出游、科考是那么关切,既要全力支撑家务,又要操心儿子成才。他出使琉球,已知母病不轻,白天常触景生情,思念卧病的母亲,深夜常梦见母亲操劳的身影。他提早归来,本想早日见到慈母,能在母亲膝下述说海外见闻,以博她开怀一笑。谁知再也见不到母亲的音容笑貌,一路上只有旦夕悲号、热泪沾衣。于十一月下旬,星夜回到望天宝坪老家。按清朝制度,为官宦的父母逝世,儿子应在原籍家中守孝三年,叫“丁忧”。文楷回到老家,见慈母杳杳,惟遗物尚存,倍感悲哀。即于父母棺庐旁筑一茅屋,于嘉庆六年(1801)四月入居守孝。茅屋后依山,前临溪,左右有池塘、丛林,环境清幽。守孝孤独寂寞,他就在山坡上开垦畦地,种豆栽树,想学陶渊明终老田园山野。阴雨天,他身穿蓑衣,头戴斗笠,挖沟排水,同乡民毫无二样。?
    嘉庆七年夏,皖西南大雨成灾,文楷故乡连下十日不止,茅屋土墙被大雨冲倒,柴米油盐都完了。眼见山洪暴发,河水猛涨,田地房屋被冲毁,人民溺死。他看到饥岁民穷,没吃没穿,想为百姓做点实事,可眼前又能做些什么呢?他在《土垣为雨冲倒因成长句》一诗中写道:“饥岁民贫口无食,哪免对面为盗贼。可怜旱涝已经年,田庐漂没无人烟。我愿天公怜赤子,唤出扶桑红蓓蕾。”徒自发出希望“天公怜赤子”的呼唤!此时,天子嘉庆皇帝从奏报中得知南方大雨成灾,数省水涝严重,听说赵文楷丁忧在家,生活艰困,仍关心民生疾苦。而满朝官吏,生活依旧奢侈,谁也不提要救民于水深火热,对比之下,一时心情激动,写了一首《骂廷臣诗》:
    满朝文武着锦袍,闾阎与朕无分毫;?
    一杯美酒千人血,数碗肥羹万姓膏。?
    人落泪时天落泪,笑声高处哭声高;?
    牛羊付与豺狼牧,负尽皇恩为尔曹。?
    诗中,嘉庆把许多廷臣看作自己和百姓的对立面,表示冲天怒气。表明皇帝心中君、臣、民的位置应该是:为官就像放牧一样,应把皇家的牛羊(老百姓)养肥,谁知豺狼似的官吏却把牛羊吃掉,这实在是不能容忍的!说明嘉庆一直重视惩贪倡廉,关心百姓疾苦。与文楷几乎同时在家中写的诗,恰似臣唱君和,足见君臣在民本思想上是相通的。?
    赵文楷在原籍家中守孝三年(从嘉庆五年十一月到八年三月),每年九个月,在茅庐守孝共二十七个月。眼见就要离乡回京,他念念不忘父母的坟茔,流连故乡的山水烟霞,离开时免不了长叹息。他嘱托家人要好好守护父母坟墓,让他亲手栽植的松柏快快长大成材。他清楚记得,离开翰林院是嘉庆五年春,出使、丁忧再回翰林院已是八年夏。嘉庆九年(1804)正月,赵文楷充文渊阁校理、教习庶吉士。二月初三,嘉庆亲临翰林院,文楷献赋,从奉使琉球讴歌皇上圣德,报答圣上知遇之恩。此时,朝正清明,国库充实,文楷在翰林院过着优游闲暇的日子,他时常想起曾亲眼见到的水旱涝灾、蝗灾、兵凶,常哀叹民生之多艰,恨自己无力救苍生,难于以实心行实政。一次,他听说嘉庆六年五台山大水,冲毁不少寺庙良田,至今尚未修复,于是他主动请缨,想前去做一番于国于民有益的实事。九年六月,朝廷以文楷劳苦功高,授以山西雁平兵备道。?
    雁平兵备道,实乃雁平道,所以加“兵备”衔,是为节制境内的都司、千总等武职的。雁平道辖三州(代州、保德州、绛州)、两府(朔平府、保德府),道台驻代州(今代县),领五台等三县,境内有千年佛教圣地五台山。据说,清朝皇位传承,是努尔哈赤首建由八旗旗主公推汗位继承人,其子皇太极就是在父皇死后,以旗主身份被推选出来继承汗位的。皇太极继位后,不断加强皇权,死后,皇位就在其弟多尔衮与其子福临之间展开争夺,最终被非旗主年幼的福临夺得,成为清朝入关后的开国皇帝,即世祖顺治。顺治作了十八年皇帝,想起自己争夺皇位时同叔父血两腥风的争斗,想到清兵入关后长时间的征战杀戮,想到因此而造成的百万生灵涂炭,感“百年岁月如春梦,万里江山一局棋”(顺治诗句),作皇帝还不如吃斋念佛。于是年青的福临不听劝阻,执意修行,最后到五台山落发为僧。故其子孙康熙、乾隆都亲上五台山朝拜。清朝为此对五台山格外重视,规定对五台山的寺庙要及时修缮,并把五台山当作皇家避署胜地妥善治理好。?
    嘉庆六年,五台山持续大雨引发山洪、山体滑波,冲毁寺庙26处,百姓遭灾更惨。山西巡抚张师诚曾将灾情奏报朝廷。后来,朝廷考虑到赵文楷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深负朝野重视,可堪此任。张师诚亦知文楷政绩素著,廉洁之声著于海外,就委托走马上任雁门道的文楷到五台山复勘核实,经过实地精心核查测算,计需修缮工料银16474.765两,报朝廷核准拨银,然后组织施工修缮。文楷亲自监修,风餐露宿,足迹踏遍五台崇山峻岭,历时三载,不仅重修了被山洪冲毁的所有寺庙,还帮助解决了大批灾民的实际困难,使这千年佛教圣地和避署胜地重现风姿,再添新貌。这是文楷在雁平道任上全力办成的一件大事。他夙兴夜寐,辛劳王事,为的是上报君恩,下恤黎民百姓,实现他“实心行实政、实事呈实功”的夙愿。?历来为官者都想承揽工程建设。贪官可以借此贪财敛财,损公肥私。就是靠包揽众多的皇家工程大发横财的,从负责皇帝南巡到扩建避暑山庄、圆明园,和珅尤其负责筹办乾隆八十大寿庆典工程,从中攫取数不清的钱财,最终成为万众唾骂的千古罪人。清官则借此造福万民、解民疾苦。李冰历尽千辛万苦,经父子两代人的艰苦努力,终于修成都江堰,受万民景仰千古留芳。赵文楷为皇家修缮五台山寺庙,手握万金,自己一家却常靠典当过日子。他从出任乡试、会试同考官,就常用明朝重臣李汰的事迹(李任朝廷主考官时,曾有人深夜送金,请求笔下留情,被李回绝。)和句:“莫言暮夜无知己,须知乾坤有鬼神”勉励自己,一生清廉,不受馈赠,不谋私利,更不取不义之财。此时,在原籍有大夫人张氏、长子孟然及两个弟弟要接济,身边有二夫人王氏及次子赵田匀、女惠贞要抚养,仅靠自己的薪俸难以养一家老小,只得急时去当铺典当,以补家用之不足。他在晋西北为官近四年,生活清苦,操劳过度,加之出使琉球海上险风恶浪的摧残,在家守孝伤母过于悲切,致使他身体每况愈下,于嘉庆十三年(1808)三月初三猝死任上,死时年仅48岁。正值壮年大有作为之时,皇上亦有重任要他去担当,他却过早地匆匆离开人世,时人无不为之悲切!
 
文魁天下  根在故乡?

      赵文楷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祖父赵象贤监生出身,历任云南曲州、四川汉州吏目,敕授登仕佐郎,诰赠中宪大夫。其父赵学浩贡生出身,候选训导,敕授修职佐郎,晋赠通奉大夫。赵文楷从小就受到了家庭的影响,文化的熏陶,为后来发展打下了基础。望天有这样的一个传说:赵母坚信穷不丢书的格言,一个寡妇,不但要挑起沉重的生活担子,而且为了让赵文楷兄弟读书,她不辞劳苦,日夜辛勤为别人舂米,维持生活。赵文楷京都考中状元时,赵母仍在碓屋辛劳忙碌,当报子报喜赵文楷中状元,赵母拍拍身上灰,高兴地说:贫从今日止,富从明天起,多谢叔伯奶,从此不筛米。从传说可以看出,赵母是既有德性、又有文采的贤能妇女。赵文楷从小就受到其母良好的影响,为官时始终保持俭朴、廉洁,赵家也并未因他做官而豪富起来。?
     
赵文楷死后安葬在望天乡华光村人形山,墓向西南,由石灰桐油拱筑,呈半圆形,青石墓碑高五尺,宽三尺,上镌刻楷书:皇清诰授中宪大夫显考赵公介山老大人之墓。一九八一年,其墓收录于《中国名胜大词典》;一九八二年,县人民政府将墓公布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一九八四年,省文物局、县政府拨款修葺;一九九八年,省人民政府公布其墓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赵畯、赵畇、赵继元、赵环庆、赵曾重、赵纶士等历代子孙,不论官职何高、任职何远,树高万丈,叶落归根,他们的墓葬均在故乡太湖,不论生与死,都眷念着这片故土。赵文楷的第三代孙由望天乡迁居寺前镇,赵氏状元府就座落在该镇洪诸畈。六代孙——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这里度过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风、家教深刻影响,终于成为一代名流,不仅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诗人和书法大师,而且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故乡的长河就是这样,流过昨天和今天,孕育着一代又一代,流芳百世,代代相传。
    赵文楷遽然而逝,真是“清风两袖朝天去”,家无积蓄,一贫如洗,无法将棺木千里迢迢运回故里。同乡好友、山西藩台金公见此凄惨景象,不禁声泪俱下,大声疾呼:“赵道台惟饮山西一杯水耳!现在灵柩不归,我们能坐视不理吗?”于是感动众友好同僚,纷纷解囊相助,凑足一笔赙金,由王夫人率子女千辛万苦将棺木运回原籍。此时,老家也是四壁萧然,王夫人归来一无所有,遗腹子赵田匀于父逝世后五个月在太湖出生。因家境艰难,家人自顾不暇,只得分家各问各事。文楷毕生清廉,却给孤儿寡母带来无比的辛酸与困境。王夫人像婆母潘老夫人一样,历尽艰辛,教子读书,终使幼子赵继元成为道光辛丑翰林。随后,赵畇长子赵继元又成同治戊辰翰林,继元长子赵曾重也成光绪庚辰翰林。赵家祖孙四代翰林, 在中国姓氏家族中是罕见的,一时传为人间佳话。赵文楷孙女婿李鸿章(赵次女赵继莲于同治二年嫁李鸿章)、五世孙赵朴初,均是中国近代、当代史上深有影响的著名人物。这虽是后话,却说明好人终有好报,自己为人民造福,会赢来子孙的兴旺发达、福泽绵长。赵氏从赵文楷到赵朴初,六代翰墨,风骚相传?
    赵文楷曾书一联赠给亲属:“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这既是他人生阅历的总结与概括,也是他对子孙后代的教导及希望。他一生廉洁自律,忠心为国,辛劳为民,积德无数;他毕生苦读,百折不挠,力求上进,学富五车。不仅给子孙后代留下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故乡人民世代颂扬效法的典范。
据史书记,清代状元赵文楷,才思敏捷,能诗善对。一次赴宴,席间有人戏以春夏秋冬四季为题,请赵当场写七律回文诗四首,以一柱短香为限,否则罚酒三杯。线香未尽,赵文楷写出如下四句:
     莺啼绿柳弄春晴晓日明,
     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红炉黑炭季寒冬遇雪风。
     众宾客左看右瞧,顺念倒读,皆不成句,难解其意,便要罚酒。赵文楷微笑不语,挥毫将四句拆开,写成四首绝妙的连环回文诗:
     莺啼绿柳弄春晴,柳弄春晴晓日明,
     明日晓晴春弄柳,晴春弄柳绿啼莺。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
     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
     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
     红炉黑炭季寒冬,炭季寒冬遇雪风,
     风雪遇冬寒季炭,冬寒季炭黑炉红。
     全诗充满情趣,文字潇洒,写明四季,别具风格,读后畅怀不已。赵文楷的诗文佳作享誉海内外,为人为官也十分受人敬仰。


     人物档案: 据《遂园年谱》载,赵家系宋太祖子秦王(八贤王)之后。元朝中叶,为避乱求安,始祖赵伯英迁居于安徽太湖县北乡山区的望天村(今望天乡),“嗣是衿贡相承,十余世不绝”,官宦诗礼之家一脉相承。
     赵文楷幼年印即聪慧超人,牙牙学语时,邻人投柬,封皮有“相公”二字,父授之,后凡遇此二字,立能辩读无误。六岁时依唐诗名句原韵作《咏百舌鸟》五绝:“桃花红未了,百舌闹春晓;能做百般声,枝头压众鸟。”
虽幼儿学步,却平仄韵律规范,珠属难能,尤其诗中末句出语非凡,祖父象贤公惊之:“是儿诗中已寓领袖群伦之兆!"后果应验。赵文楷6岁时有《咏荷花》五绝:“一叶复一叶,千枝更万枝;昨夜沾雨露,开遍凤凰池。”
赵文楷十岁作《九日龙山会饮》五律:“醉把茱萸盏,黄花插满头;龙归一潭静,日落万山秋。急管惊栖鹘,长歌和饮牛;未知今日事,能续古人否。”
赵文楷“目能数行,日熟千言。”后因父丧,“薄田十余亩,粥饭常不给”,但读书愈坚。他十八岁中江南乡试第二名,进呈十四艺,主考宫选其作十三。然而科举并非一帆风顺。
赵文楷中举后考进士,屡试不中。落榜虽不馁,却因家贫,只好边苦读应考,边为他人做幕府,游四方习吏事,不久文名吏声扬闻官场。福建藩台以千金重聘,希望他专心为幕,不作它想,赵文楷辞之:“吾岂能以砚田终老耶!”经过十八年的磨砺,终在36岁时得中状元。(李传林)